脛骨近端關節內骨折SchatzkerⅣ、Ⅴ、Ⅵ型急診手術治療的臨床評價
趙賀柳萬國1董永康2馬犇1唐成林1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骨科,吉林長春130041)
關鍵詞〔〕脛骨近端關節內骨折;分型;急診手術;切開復位
中圖分類號〔〕R683.42〔文獻標識碼〕A〔
通訊作者:唐成林(1959-),男,主任醫師,教授,主要從事創傷骨科疾病診治研究。
1吉林大學第三醫院骨科2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骨科
第一作者:趙賀(1984-),男,碩士,主要從事創傷骨科疾病診治研究。
脛骨近端關節內骨折,是膝關節遭受內/外翻暴力撞擊,或墜落造成的垂直暴力等所致。常因累及關節面而影響膝關節的力線、穩定性及活動度。脛骨平臺為松質骨且骨折多為粉碎性,尤其對于老年患者患有骨質疏松者,無論以何種方法治療,都難以絕對恢復軟骨面的平滑,再加上軟骨的再生能力極低,遠期常致骨性關節炎改變。最佳治療時機一直是爭論焦點,至今仍無定論〔1~3〕,特別是針對SchatzkerⅣ、Ⅴ、Ⅵ型骨折有關的專題報道較為罕見。本文采取急診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并取得滿意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脛骨近端關節內骨折25例,男17例,女8例;年齡60~68〔平均(63±3)〕歲;側別:左膝15例,右膝10例;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0例,墜落傷2例,重物砸傷3例;骨折Schatiker分型:VI型14例,V型10例,特殊的后柱骨折1例;合并損傷:外側副韌帶損傷2例,內側副韌帶3例,前交叉韌帶損傷2例。受傷至手術時間:0.5~ 14h。
1.2Schatzker分型Ⅰ型:單純外側平臺劈裂骨折,典型的楔形非粉碎性骨折塊向外下劈裂移位,此型骨折常見于無骨質疏松的年輕患者。Ⅱ型:外側平臺劈裂合并凹陷骨折,側方楔形骨塊劈裂分離,并有關節面向下壓縮陷入干骺端,此型骨折最常見于老年患者。Ⅲ型:單純外側平臺中央壓縮骨折,關節面被壓縮陷入平臺,外側皮質完整,易發生于骨質疏松者。Ⅳ型:內髁骨折,此型骨折可以是單純的楔形劈裂或是粉碎和壓縮骨折,常累及脛骨棘。Ⅴ型:雙髁骨折,兩側脛骨平臺劈裂,特征是干骺端與骨干仍保持連續性。Ⅵ型:伴有干骺端與骨干分離的平臺骨折,除單髁、雙髁及關節面骨折外,還存在脛骨近端橫形或斜形骨折。
根據暴力作用的大小、方向不同以及脛骨平臺骨折Schatiker分型標準,符合以下①~④條件之一即診斷為復雜脛骨平臺骨折:①Ⅲ、Ⅳ、Ⅴ、Ⅵ型骨折;②脛骨骨折移位明顯,關節面損傷嚴重;③合并不同程度軟組織、韌帶損傷;④后柱骨折〔4〕。
1.3手術方法①手術切口:前外側(標準外側)或輔助內側切口。②手術操作:手術切口均以半月板下水平切開冠狀韌帶,先行探查關節內損傷及半月板情況;充分顯露脛骨平臺骨折,將塌陷骨塊復位,微創或無創整復關節面;必要時關節面下植骨,恢復其高度及關節面平整;C型臂透視確認脛骨平臺高度恢復及關節面平整后鋼板固定;充分止血放置引流;再修復損傷的半月板、側副韌帶及交叉韌帶;術后將膝關節固定在屈曲30°~45°。
1.4結果急診手術后消除腿部腫脹及筋膜室壓迫,有力保護脆弱軟組織,切口均一期愈合。對早期膝關節功能康復打下良好基礎,是膝關節恢復的前提保證。隨訪時間6~12個月(馬元璋評價標準〔2〕),優:20例;良:4例;可:1例;差:0例;均無術后感染,關節面恢復滿意,優良率為87.4%。
2討論
脛骨近端關節內骨折SchatzkerⅣ、Ⅴ及Ⅵ型是公認的四肢關節內復雜骨折〔5,6〕。其復雜性表現為:①受傷機制復雜且多為高速度、高能量損傷;②損傷多涉及關節軟骨、骨及皮膚軟組織,表現為關節軟骨碎裂、下陷、軟骨下骨壓縮塌陷,半月板及交叉、側副韌帶損傷;③目前對于這種骨折的治療方法各異,治療復雜、困難且并發癥較多,對勞動力造成較大影響。
對脛骨近端關節內骨折SchatzkerⅣ、Ⅴ及Ⅵ型治療方法很多,急診手術達到滿意需三要素:①關節面達到解剖復位;②取自體髂骨植骨、填充缺損;③早期堅強內固定。此外還應注意膝關節周圍軟組織、韌帶的修復和處理以及膝關節功能的恢復評估。隨著手術和內固定物的改進,對有移位的骨折多主張手術復位,并行內固定〔7〕。 在解剖復位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恢復膝關節功能。因而認為對于脛骨近端關節內骨折SchatzkerⅣ、Ⅴ及Ⅵ型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以達到重建關節的吻合度,恢復脛骨對線的治療目的。
急診手術治療脛骨近端關節內骨折SchatzkerⅣ、Ⅴ及Ⅵ型的原則,除了注意骨折的治療外,也應注意對軟組織的評估。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操作需注意如下問題:①術前需全面行影像學檢查。為達到理想的整復,術前應充分了解塌陷部位、程度,骨塊的粉碎程度及分離情況,以及是否合并半月板、交叉韌帶、側副韌帶的損傷等。②此類骨折本身合并嚴重的軟組織損傷,早期即可出現嚴重的創傷反應,如局部組織水腫,若手術時機選擇不當,可能加重局部軟組織損傷和水腫,導致術后感染及軟組織壞死。本文認為在損傷組織水腫及炎性反應發生前(傷后10h內)手術,更有利于患者康復。這樣以來既避開了外傷后的水腫高峰期,又能減少肢體并發癥。③脛骨平臺骨折屬于關節內骨折,復位質量直接影響術后關節功能恢復。為此,必須充分顯露骨折部位,暴露關節面的下陷及松質骨的壓縮,充分植骨,防止平臺再次塌陷,起到堅強支撐。④術中徹底止血,術后充分引流。⑤使用下肢關節康復器(CPM)協助早期非負重鍛煉是膝關節功能良好恢復的另一個關鍵。
對于脛骨近端關節內骨折,曾有學者先后提出各種治療方案,如骨牽引下早期活動、切開復位內固定及近年來逐步發展成熟的經皮復位固定、外固定架等微創技術,使軟組織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下降。但閉合復位外固定僅適用于非粉碎性及無移位的大塊骨折,對復雜骨折復位效果不佳,而有限內固定輔以外固定架的方法針道感染率達10%〔8〕。盡管治療方法上爭論已久,但切開復位內固定仍占據主流。對此類患者選擇急診手術的方法治療,對于高能量損傷的脛骨近端關節內骨折SchatzkerⅣ、Ⅴ及Ⅵ型,積極判斷手術時機及條件,傷后10h內予以切開復位內固定,能夠明顯降低畸形愈合、創傷后關節炎、膝關節功能障礙這三大并發癥,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3
1王樹金,邱錫定,陳建紅,等.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手術治療〔J〕.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6(3):257-6.
2侯筱魁,孫駿.脛骨平臺骨折的現代治療〔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6(3):244-5.
3王凱,車彪,鄒凱,等.脛骨平臺骨折手術療效影響因素的探討〔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7;3(2):196-7.
4史東雷.三柱分型在脛骨平臺骨折中的應用研究〔D〕. 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11.
5WaltonNP,HarishS,RobertsC,et al.AOorSchatzkerHowreliableisclassificationoftibialplateaufractures〔J〕.ArchOrthopTraumaSurg,2003;123(8):396-8.
6ColePA,ZlowodzkiM,KregorPJ.LessInvasiveStabilizationSystem(LISS)forfracturesoftheproximaltibia:indications,surgicaltechniqueandpreliminaryresultsoftheUMCClinicalTrial〔J〕.Injury,2003;34(1):A16-29.
7張凱三. 三柱分型理論指導下手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D〕. 山東中醫藥大學碩士論文,2012.
8相大勇,顧立強,裴國獻.脛骨平臺骨折的并發癥〔J〕.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6(3):328-30.
〔2013-12-08修回〕
(編輯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