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語境下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的提升——民間傳統體育的視角
費加明劉志民1覃林2
(淮北師范大學,安徽淮北235000)
關鍵詞〔〕小康社會;慢性病;生命質量;ERG 理論
1上海體育學院2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第一作者:費加明(1972-),男,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老年人體育研究。
2012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占總人口的14.3%〔1〕。現階段已進入老齡化的快速發展時期。老年人越來越頻繁地受到各種慢性疾病的侵害。黨的十八大做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戰略部署,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到法律高度〔2〕。民間傳統體育對罹患各種慢性病的老年人的作用關重要。
1生存、相互關系、成長發展(ERG)需要理論〔3〕
奧爾德佛于1969年在《人類需要新理論的經驗測試》一文中修正了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論點。認為人的需要不是5種而是3種:①生存的需要,包括心理和安全的需要。②相互關系和諧的需要,包括有意義的社會人際關系。③成長的需要,包括人類潛能的發展、自尊和自我實現〔3〕。人的需要是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建立在“需要-滿足-上升”的基礎之上,先滿足最低層次的需要,在此基礎上向更高的水平邁進。這正是人們對生命質量無論是感知還是評價最直接和內在的“本能”標準的理解。人們對生命質量不斷追求的過程,也正是從需要、滿足到進一步需要、滿足不斷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這是生命質量理論研究的重要理論依據和思想基礎。
老年人在軀體功能老化,器官衰弱的過程中,經常容易跌倒,引起骨折,還會患有其他各種慢性病,對這一群體的身體心理等各方面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心理和安全對他們來說是最基本的需要;由于社會職位的逐步喪失,人際關系的淡化,社會角色的弱化,老年群體在擺脫孤獨寂寞、相互關系和諧的需求方面非常強烈;他們更有權利和條件去享受高質量的生活,過得更加自尊,去努力實現年輕時候未曾實現的夢想,促進個人的發展,潛能的進一步提高,正是在ERG需要理論的引領下,民間體育活動更好地與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有力的抓手,努力提高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
2我國老年慢性病的現狀
目前有2.6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慢性病主要是指以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等)、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精神異常、神經病等為代表的疾病。其特點是:病程長、病因復雜、健康損害和社會危害嚴重等特點。我國居民的每年的醫療費用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總量的12%。慢性病病程長、流行廣、費用貴、致殘致死率高。據統計,慢性病是我國普通家庭因病致貧返貧的重要原因〔4〕。
3民間傳統體育活動與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的關系
3.1生命質量概念的界定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于生命質量的定義為:處在一定文化和價值體系中的個體,對與他們的目標、期望、標準、所關心的事物等密切相關的生活中所處地位的感知。它受個人的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自主的程度、社會關系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狀態等各方面的綜合影響。根據這個定義,生命質量的內涵至少包括以下3個基本方面:①生理上的完好,包括自我滿足、疾病癥狀和靈活性;②心理上的完好,包括情感上的考慮、行為和認知狀態;③社會適應的完好,基于個人認識到自己在與別人的關系中所起到的作用〔5〕。生命質量也叫“生活質量”、“生存品質”或“生活品質”,強調人的主客觀感受。生命質量評價和測量的重點應當包括個體或群體的自然、社會屬性和心理狀況,并結合個體的客觀生存和發展狀態,從多維角度來反映個體或群體的健康狀況和生活滿意、幸福等體驗。所以,生命質量可以定義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客觀狀態及個人或群體主觀可以感受到軀體、心理、社會等方面的良好適應與滿意程度〔6〕。
3.2生命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生命質量評價指標可分為客觀指標與主觀指標兩大類。客觀生命質量指標是把生命質量研究重點放在影響人們生活的物質條件方面,從影響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客觀條件方面看生命質量,例如人口數字和質量、自然資源、就業情況、教育種類與就業率、交通設施和條件、居住條件和設備等〔7〕。客觀生命質量的評價是以斯堪的納維亞模式為代表的。
主觀生命質量指標把生命質量研究重點放在人們對生活的感受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著人們精神滿意度、幸福感的提高。主觀生命質量指標是以美國模式為代表的,其主要優點是它抓住了那些對個人來說非常重要的體驗和經歷,它關注個體自身內在對生活滿意度的評價。
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不僅是生活質量的客觀方面,而是用滿意度、幸福感來測量的個人主觀感受。即生活質量的高低是建立在個體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在認知基礎上的滿意度和幸福感上。換句話說,低的物質生活水平,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不一定低;高的物質生活水平,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不一定高,這是由個體的主觀感受來決定。客觀生命質量指標為生命質量提供物質基礎,主觀生命質量指標是在這一物質基礎上對生活狀況的主觀評價。發達國家物質條件已經十分富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已不再滿足于物質生活,而是追求精神生活、生活感覺。就中國目前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看,仍屬于發展中國家,生命質量的評價仍以客觀生命質量指標為主,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小康社會的逐步建成,人們的健康意識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斷向前發展,主觀生命質量指標也越來越受到學界和政府的關注。
3.3民間傳統體育活動的文化訴求與健身功能運動作為內涵豐富的物質載體被傳統的養生功法所采用,從幾千年前的馬王堆漢墓導引術到總局推廣的“一、五、六、八”(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及各種太極拳等健身氣功。近年來,國內學者〔7〕也從傳統體育養生的角度積極開展了此類干預研究,民間傳統體育具有多元的價值屬性,具有博大的內容和精深的文化內涵,它幾乎能夠滿足人們各個層次的價值需求。從價值追求的維度出發,個體和社會是把握民間傳統體育乃至其他事物價值維度的一個較好的出發點,所以本研究更多的是從主觀實踐者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兩方面考慮。很多傳統體育項目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已經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文化、信仰和追求。起到強心健體、娛樂生活、增加交流、社會和諧的作用。從社會或者國家層面來說,可以塑造國家形象,傳播東方體育文化,以便與處在主流地位的西方體育文化交流融合,達到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互動與交融。
民間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有著悠久的歷史,遍布我國城鄉各地,其特點有地域性、民間性、綜合性、傳承性等,深受老百姓的歡迎和喜愛。流傳于北方的主要有放風箏、抖空竹、打花棍、踢毽子、扭秧歌、花鼓戲、太極拳、扇,還有一些健身氣功,像安徽亳州的華佗五禽戲,國家體育總局委托改編的八段錦、六字訣、易筋經等。很多項目節奏舒緩,簡單易學,活動量不大,屬于有氧運動,實驗〔8〕證明,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鍛煉,對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在呼吸系統、柔韌性、平衡、肌肉力量均有良好影響,明顯提高了老年健身參與者上肢和下肢力量素質、改善呼吸系統功能,提高老年人關節靈活性、平衡能力和神經系統靈活性及心血管功能等方面均有顯著作用。在心理活動上也有著積極的干預作用,可以明顯地降低焦慮和抑郁水平,有非常好的緩解和治療慢性病的功效。
3.4養成健康積極的體育生活方式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關鍵在積極配合醫療的前提下,提高體育鍛煉意識,突破自身障礙和惰性,學習民間傳統體育項目,融入社區、晨晚鍛煉點、老年協會等組織中去,打破這種結構性的限制,促使老年人的鍛煉行為全面提升為社會合理性行為。這也正符合了奧爾德佛的理論,①生存的需要,包括心理和安全的需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我國國民的平均預期壽命2000年達到71.4歲,比發展中國家高出8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體育活動對調節和提高人們無論是身體生理還是在精神心理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②相互關系和諧的需要,包括有意義的社會人際關系。體育鍛煉有健身、健心、社會化適應等功能,而民間傳統體育活動除了上述作用以外,還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特有的地域特征易于被當地老百姓所認可和接受,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通過參加各種民間體育活動項目和組織活動,走出家門,進入社會,逐步適應第三空間的角色轉換,交流鍛煉心得,消除疲勞和病痛,緩解病情、精神愉快、感覺老有所用、老有所得,心理狀況有了明顯改善,對鄰里守望互助關系的形成,和諧社區的構設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③成長的需要,包括人類潛能的發展、自尊和自我實現。老年人是疾病的高發人群,近年來,個人醫療費用的居高不下,讓政府和老百姓承受很大的壓力,除了國家層面的惠民政策、醫保改革等以外,體育活動能起到很好預防疾病和保健身體的作用,老年人更需要的是社會對他們的理解和尊重,他們有著更為迫切的愿望,想要有尊嚴的活著,不愿意成為家庭和社會的包袱與累贅,很多人要發揮余熱,為社會創造出不菲的價值,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繼續地成長。養成健康、積極、文明的體育生活方式無疑是提升老年人生命質量的關鍵。
3.5建立以社區為中心的老年體育服務體系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少子女家庭、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的不斷增多,家庭贍養功能的持續弱化,要把老年社區體育服務網絡建設納入社區建設中,特別是很多城市把建立基層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列為重點,以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各種需求,形成以社區為中心的老年服務體系,逐步走社會化、產業化的道路,不僅可以解決老年人及其家屬的實際困難,而且還可以提供上千萬人的就業崗位。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更多的是以體育活動為抓手,舉辦各種民間傳統體育比賽和活動,活躍社區文化氣氛。
參考文獻4
1陳敏.相信未來,老有所依 〔J〕.讀者,2011;(4):36-7.
2吳玉韶.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
3毛大慶.城市人居生活質量評價理論及方法研究〔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3:27.
4沈夢英.體育學研究生生命質量的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8.
5WHO QOL Group.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WHO QOL):development and genera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J〕.Soc Med,1998;46(12):486-94.
6萬崇華.生命質量研究中一些重要問題的商討(一) 〔J〕.研究與思考,1999;8(1):66.
7龔幼龍.社會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89-100.
8曾云貴.健身氣功八段錦鍛煉對中老年人身體形態和生理功能影響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9):1207-9.
〔2014-06-27修回〕
(編輯杜娟)
通訊作者:覃林(1969-),男,副教授,主要從事運動醫學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基金項目(No.2012B085)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1-6274-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