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提高老年人幸福感角度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
劉曉紅胡善菊
(濰坊醫學院,山東濰坊261053)
關鍵詞〔〕幸福感;城市社區;居家養老
第一作者:劉曉紅(1979-),女,碩士,講師,主要從事衛生經濟、社會保障研究。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解決目前由于老齡化加劇而導致的“養老難”問題的一種嘗試和實踐。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目標就是希望老年人能夠“老有所醫、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即希望老年人在居家養老服務中能夠幸福地度過晚年生活。但從提高老年人幸福感角度看,目前構建的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還存在資金缺乏、居家養老服務缺乏嚴格的規范及監督、很少能夠提供老年人迫切需要的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務、老年人社會支持薄弱等問題,需要去完善。
1居家養老老年人幸福感的三大影響因素
1.1健康狀況健康狀況是影響居家老年人幸福感的關鍵性的要素。據衛生部統計,老年人是醫療衛生資源的重要消費對象: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傷殘率是全部人口傷殘率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衛生資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衛生資源的1.9倍〔1〕。黃杰等〔2〕在2007年對廣州市社區荔港區12個社區400名60歲以上老年人就一般情況和社區衛生服務需求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老年人接受社區衛生服務的人員占總人數的94%,老年人最關注的社區服務項目就是常見病治療和健康咨詢。這說明如果能在城市社區中多提供老年人需要的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務,居家養老老年人幸福感就會比較強。
1.2經濟水平在過去相關研究中約有一半的結論認為,經濟收入水平高的老年人感覺更加幸福。對于老年人來說,當他們漸漸失去了勞動能力,需要依靠其他人的照顧時,良好的經濟收入水平可以保障他們衣食無憂。但是,目前的現實情況是城鎮老年人能依賴的大多只有退休金〔3〕。而且受行業分工的影響,不同行業的人退休金水平高低不同。在居家養老服務制度不完善、服務水平不高時,高收入的老年人可以憑借優裕的資金購買高品質的商業服務,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對低收入老年人而言,卻只能“聽天由命”,完全依靠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提供的服務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其實,不管經濟收入水平的高低,老年人都呈現出一樣的生理、家庭、情感方面的特點,都需要有日常照料、健康護理、心理撫慰等服務,而且高齡老人日常服務需求最大〔4〕。因此,在當前條件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要通過設計不同的服務制度、提供不同的服務來滿足低、高收入群體及高齡群體的服務需求,提高他們的幸福感。
1.3社會支持社會嵌入理論認為,任何個人都是嵌入社會結構和關系網絡之中的,通過特定的社會關系網絡獲得社會支持及信息、情感、服務等其他社會資源。因此,可以從有無親密朋友、社會關系、社交情況等方面來看社會支持。社會支持對老年人幸福感有重要影響。其實,對于老年人——特別是占城鎮人口比例高達54%的空巢老年人來說,缺乏精神慰藉是導致老年人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第三次全國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顯示,城鎮老年人中16.5%常常感到孤獨。空巢老人中約占1/3的獨居老人中,則有逾九成感到孤獨〔5〕。消除這部分老年人的孤獨感,預防其他老年人出現孤獨感,構建好居家養老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網絡是提高當前居家老年人幸福感的措施之一。
2當前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
2.1資金短缺制約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目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兩個渠道:政府和民政部門。政府投入金額往往是有限的。在最初的設想中,這種方式政府可以不必花過多的資金建設集中的養老機構和設施,只是要求老年人所生活的社區提供各種上門服務,但實際操作中,資金和人才支持是居家養老的普遍困境〔6〕。而民政部門提供的資金主要來源于社會福利彩票的發行,因此,存在不確定的因素。資金短缺制約著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不僅不能給更多的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可能連最基本的日常照料服務都不能保證。這對那些退休金較低的老年家庭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顧的高齡老年家庭來說,就無法通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安度晚年。而且資金的多寡,不僅決定實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提供的數量和質量,也決定著服務對象的范圍。只有充裕的資金供應,才可能將所有迫切需要接收服務的老年人覆蓋其中。因此,籌建多元化資金渠道,解決資金缺乏問題,是構建幸福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2居家養老服務缺乏嚴格的規范及監督影響居家養老老年人幸福感的三大因素,體現了城市社區居家養老老年人健康、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需求。解決這些需求,需要給他們提供高質量、高品質的服務。目前的居家養老服務盡管已在全國各地陸續開展,依據2008年1月下發的《關于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一些地區已經部分采取了信息化手段來滿足老年人的服務需求。但是目前并沒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規來衡量鼓勵監督服務質量。缺乏第三方的監督機構,就很難對服務進行公正、合理的評價。缺失相關法律法規,也會給養老服務的開展帶來一定的風險。即一方面享受服務的老年人由于沒有具體可依托的標準對服務進行評價或者可能會受利益或面子的影響而對服務質量欠佳的狀況緘口不言。即便享受到劣質的服務,也無法訴說反映。另一方面當前服務提供者沒有可依據的標準來提供服務,當服務中出現問題時,比如在服務的提供過程中老年人突然出現了狀況,沒有法律法規對這種突發情況進行處理,服務者也面臨著很大的風險,導致服務人員不敢、不愿對老年人服務。這也是當前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缺乏的原因之一。從理論上說,居家養老服務是依托于社區存在的,而社區又是依托政府而存在。因此,政府一方面需對當前的居家養老服務的大力發展制定鼓勵扶持的政策,另一方面也要建立統一的國家標準和規范,既加強管理和監督工作,又可以降低服務者的風險,吸引服務者加入。
2.3居家養老服務很少能夠提供老年人迫切需要的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務從影響老年人幸福感的因素來說,老年人迫切需要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務來保持健康。生活中老年人面臨多方面的健康風險。2010年第三次老年人口追蹤調查曾調查了城鄉老年人面臨的跌倒和尿失禁情況。其中,城鄉有15.7%的老年人1年內出現過跌倒,跌倒老人中71.5%有不同程度受傷。而我國1年內發生過失禁情況的老年人占總老年人口比例的9.0%。當老年人面臨這些健康風險時,如果能獲取服務,就降低了他們的健康風險,進而增強他們的幸福感。從社區居家養老的范圍上說,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涵蓋的內容是比較廣泛的,包括了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務,而且是以上門服務為主要形式。但是,就我國的現狀看,大部分地區只有家政服務〔7〕,個別發達地區有政府培訓的助老服務員,但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務還遠遠談不上。不僅社區居家養老的老年人享受的服務遠遠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他們享受到的服務質量也一般。
2.4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網絡薄弱通過拓寬社會支持網絡,可以來解決老年人遇到的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個人及家庭問題。減輕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孤獨感,增強他們的社會支持,對于提升老年人幸福感有顯著的影響。李紅梅等〔8〕認為,老齡化、空巢化及病殘化、孤獨化相交織,是我們共同的未來。在這種形勢下,生活在高齡、空巢、孤獨、病殘狀態的老年人,如果無法獲得社會支持,居家養老潛在的風險會很大。但是,當前的居家養老服務社會支持網絡建設依然薄弱。從正式支持網絡看,目前主要有政府、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服務站)、服務人員等。但是政府、社區承載著多種任務、多種職能,他們投入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的精力是有限的。而服務人員(包括志愿者)數量不足〔9〕。從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看,隨著核心家庭(兩代人組成的家庭)成為社會的主體,空巢家庭日益增多,老年人的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絡日趨薄弱。因此,為了增加社區居家養老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社區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加強老年人的社會交往。
3構建“幸福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議
幸福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由于對生活的滿意程度而引發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的老年人可通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好與壞,來感受生活是否幸福。與前面的分析相符,有調查也發現了困擾當前老年人的問題中包括了求醫問藥、社會交往、提高生活質量等問題〔10〕。而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構建中應尊重老年人的需求,以滿足老年人的需求為主,提高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
3.1采取優惠措施鼓勵商業機構介入,提高居家養老服務的覆蓋水平資金的問題是構建當前“幸福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全國一些地區如北京西城區、上海靜安區、寧波海曙區、蘇州滄浪區等在開展居家養老服務方面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他們的居家養老服務所需資金來源于財政資金、福利彩票和社會資金。蘇州滄浪區實行“虛擬養老院”居家養老新模式還采取了項目收費的方式,除了對不同的服務對象規定不同的補貼標準外,還規定了收費標準。建立了專門的養老基金,依靠市場化運作,自負盈虧。這種運作模式給當前的養老模式指出了新的方向:當前城鎮老年人84.7%的有退休金、養老金。經濟寬裕的老年人完全有能力而且愿意購買市場運作形式下價格較低廉的項目收費,來滿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因此,除了政府下撥的財政資金和不穩定的福利彩票收入外,政府可通過稅收、政策優惠等措施吸引一些服務型企業加入社區服務大軍中來,讓他們通過項目收費手段,來自負盈虧。針對那些經濟特別困難,但身體尚能自理、有意愿而且實際也能參加力所能及的工作的老年人,可采取以服務換服務的方式,來換取自己需要的服務。從而提高居家養老服務的覆蓋水平,促進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
3.2盡快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務規范和監督機制,明確服務標準,降低服務風險盡量給每個需要服務的老年人提供服務,使養老服務從“補缺型”服務變為普遍享受和發展的公共福利政策,是構建“幸福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第一步。第二步則需要提高服務的質量,讓老年人滿意,增強他們的幸福感。老年人具有個性化,他們的需求是多層次的、多樣化的。要滿足他們的需求,提供讓他們滿意的服務。首先,需要各地政府依據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對服務中心提供的每項服務出臺具體的標準和規范。這樣可使被服務方的老年人明確享受到的服務應該如何去評價。可通過多種方式如廣告、傳單、宣傳欄及上門告知、電視傳媒的方式讓老年人理解并清楚。需要增加第三方監督機構評價服務質量。另一方面,出臺的法律法規必須規定服務過程中出現的意外風險如何去處理。降低服務對象和服務人員的服務風險,減輕服務人員的壓力,從另一角度增加服務人員的數量。盡快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務規范和監督機制,明確服務標準,降低服務風險,這是一項復雜但必須的工作。
3.3加強服務人員的培訓和技能考核,多為老年人提供心理和精神慰藉服務老年人的需求是廣泛的,他們迫切需要的是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務。但是,康復護理、醫療保健服務需要具備醫學、護理、心理等方面的知識結構。但是目前醫療護理人才奇缺——主要表現為醫療護理機構少,從事護理院工作的人員少。2011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全國護理院數量只有49所,從事護理院工作為1 754人〔11〕。可見,依托護理機構及護理機構人員對老年人提供醫療護理服務,幾乎沒有可行性。因此,可以聯合醫學高等院校對服務人員進行培訓與考核,提高他們對老年人進行的康復護理及醫療保健服務的質量。而當前各個居家養老社區提供的心理和精神慰藉服務,大多數只是形式上的,淺層次的〔12〕。對于低齡能自理的老年人來說,他們更懂得對老年人保持平常心、同理心,更能夠理解老年人面臨的心理和精神苦惱,更具有本土化的處理問題的經驗,因此,可以對這些老年人進行適當的培訓,鼓勵他們相互提供心理和精神慰藉服務,提高服務的層次和質量。而且在增加他們社會交往的同時,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換取勞動報酬或其他的服務,體現自身的價值感。據第三次全國老年人口追蹤調查結果顯示,城鎮72.7%的老年人社會參與感比較強,愿意參加社區組織的活動。這給社區組織低齡老年人參與提供心理和精神慰藉服務增加了可行性。
3.4豐富娛樂設施,廣辟交流渠道,擴寬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網絡健康、充裕的資金、社會支持是影響老年人幸福感的三大因素。提高居家養老的覆蓋面,提升居家養老服務質量,提供老年人急需的服務,降低老年人的健康風險這些措施都對提高老年人幸福感有重要的作用。除此以外,要構建“幸福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還必須豐富社區的娛樂設施,增加老人的社會交往。日本東京高齡社會綜合研究機構開始實施“Aging in Place(社區養老)”項目〔13〕。他們主要通過開展老年人就業活動來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而根據我國對老年人三次的調研,2000~2010年我國老年人社會參與水平是逐漸提高的,城鎮老年人再就業率提升1.3%,經常參加社區互助活動的老年人增加6.7%。這說明老年人是樂于社會交往的。因此,通過豐富社區的娛樂設施,采取鼓勵低齡老年人就業、多在社區開展互助活動,一方面可以讓老年人活得更健康,另一方面,也拓寬了老年人的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絡,降低了老年人居家養老風險。
當然,要想讓社區老年人能在社區幸福的養老,滿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需求,除了政府、社區、家庭、老年人和其他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外,也要借助一些高科技信息化手段。比如現在上海、北京、江蘇等城市社區實行的信息化養老,通過與當地的電信部門合作開發服務系統,建立呼援網絡,通過“一鍵通”等呼叫手段保障老年人在需要時得到最快最合適的服務。這些措施有助于建立并拓展老年人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解決困擾社區老年人的生活、情感、社交、求醫問藥等方面的難題。
參考文獻4
1專家稱應對人口老齡化未來25年是關鍵〔EB/OL〕.(2006-09-29)http://www.ce.cn/xwzx/shgj/gdxw/200609/29/t20060929_8776085.
2黃杰,曾玲.廣州市社區老年人衛生服務需求調查〔J〕.中國現代護理學雜志,2007;4(6):494-6.
3尹靜.城市社區居家養老的建議〔J〕.當代經濟,2011;(10):20-1.
4居家養老:人才之困〔EB/OL〕.( 2011-9-29).http://news.yntv.cn/content/15/20110929/153722_15_398594.
5侯靜.關注天津獨居老人:十萬獨居老人,九成半特孤單〔EB/OL〕.(2010-12-30).http://www.enorth.com.cn/system/2010/12/30/005519216.
6張阿陽.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困境與出路—以寧波市江東區潛龍社區為個案〔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0;12(22):44-7.
7楊梨,鐘靜霞.社會工作視閾下的中國社區居家養老〔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2;(8):19-21.
8李紅梅,王有佳.中國養老服務體系面臨難題,居家養老服務內容單一〔EB/OL〕.(2011-02-24).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2-24/2864322.
9呂笑梅,劉華勇.對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及發展的思考〔J〕.發展論壇,2013;(1):287.
10中國老年生活狀態調查報告〔N〕.快樂老年報,2010-5-21.
11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2011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Z〕.1-1-3.
12張國平.居家養老社會化服務的新模式——以蘇州滄浪區“虛擬養老院”為例〔J〕.寧夏社會科學,2011;5(3):56-62.
13獨家:探訪日本解決老齡化樣本社區〔EB/OL〕.新華網.(2012-07-12)http://news.xinhuanet.com/cankao/2012-07/12/c_131710645.
〔2014-07-19修回〕
(編輯苑云杰/杜娟)
基金項目:山東省教育廳研究項目(No.J11WC56;J12WF17);山東省軟科學研究計劃(No.2013RKB1460)
中圖分類號〔〕D66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1-6299-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