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質金屬蛋白酶-9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關系
宋月平孫菊平高娟邸衛英劉丹1胡國華2蘇立凱
(河北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目的研究基質金屬蛋白酶(MMP)-9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關系。方法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探測48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ACA組)及20例健康體檢者(NC組)的雙側頸動脈粥樣硬化情況,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各組血清MMP-9水平。結果NC組未檢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ACA組血清MMP-9水平明顯高于NC組(P<0.05);ACA組中,易損斑塊亞組血清MMP-9水平明顯高于穩定斑塊亞組,穩定斑塊亞組血清MMP-9水平明顯高于無斑塊亞組(均P<0.05)。結論MMP-9水平升高可作為反映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血清學檢測指標。
關鍵詞〔〕基質金屬蛋白酶-9;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
中圖分類號〔〕R363〔文獻標識碼〕A〔
1河北大學附屬醫院超聲診斷室2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神經內科
第一作者:宋月平(1976-),女,主治醫師,碩士,主要從事帕金森病及腦血管病研究。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與缺血性腦血管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1〕。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頸動脈易損斑塊不可預測地突然破裂是腦梗死的重要發病機制之一〔2〕。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是一個蛋白酶家族,在細胞外基質(ECM)降解中起關鍵性作用,該組酶為鋅離子依賴性蛋白酶,可通過消化斑塊纖維帽成分使斑塊纖維帽變薄,從而加速斑塊破裂,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密切相關。本研究旨在來探討MMP-9水平與動脈斑塊穩定性的關系。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頸動脈粥樣硬化組(ACA組)為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神經內科門診就診的患者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齡40~60歲,平均(52.6±3.8)歲。經超聲檢查證實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且近1年內無腦血管病史,頭顱CT和(或)MRI證實無腦梗死。
正常對照組(NC組)為同期門診體檢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齡40~60歲,平均(53.8±4.2)歲。既往無任何病史。兩組性別、年齡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根據超聲檢查結果,將ACA組分為易損斑塊亞組14例,穩定斑塊亞組18例,無斑塊亞組16例。
1.2方法
1.2.1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應用logiq78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12 MHz探頭,患者取平臥位,頭歪向一側,探頭沿頸動脈走向,自下而上進行連續的縱、橫切面掃描雙側頸總、頸內、頸外動脈,分別于雙側頸總動脈遠端分叉處1 cm、頸動脈竇部及頸內動脈起始段1 cm處測量,以管腔內膜交界面到中膜與外膜交界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為內中膜厚度(IMT)。正常IMT≤0.8 mm,將IMT>1.0 mm作為頸動脈內中膜增厚的標準。當IMT局限性增厚>1.2 mm,局部隆起,向管內突出,定義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局部呈低回聲或混合回聲的軟斑為易損斑塊;局部呈高強回聲伴或不伴聲影的硬斑為穩定斑塊。
1.2.2血清指標測定所有入組者均于清晨空腹采取靜脈血3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吸取血清,放入-20℃冰箱,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MMP-9濃度,試劑盒購于上海卓康科技有限公司。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行t檢驗。
2結果
頸動脈硬化組血清MMP-9水平〔(106.66±14.79)ng/ml〕明顯高于對照組〔(71.68±14.35)ng/ml〕(P<0.05);頸動脈硬化組中,易損斑塊亞組〔(163.56±18.90)ng/ml〕血清MMP-9水平明顯高于穩定斑塊亞組〔(92.43±15.78)ng/ml〕(P<0.05),穩定斑塊亞組血清MMP-9水平明顯高于無斑塊亞組〔(72.89±10.08)ng/ml〕(P<0.05)。
3討論
MMPs是一個蛋白酶超家族,最早在1962年被發現,主要由巨噬細胞分泌,在人體內有30多位成員,均為鋅結合蛋白,并且依靠鈣離子維持穩定性,故稱“金屬蛋白酶”,其主要功能為降解ECM,使ECM重塑,故稱MMPs。激活的MMPs對ECM成分有較高的親和力,幾乎可降解所有ECM成分,包括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使纖維帽變薄、破裂,這一點成為斑塊不穩定的主要因素〔3〕。
MMP-9作為MMPs中分子質量最大的酶,是降解Ⅳ、Ⅴ型膠原最主要成員之一。膠原纖維的降解降低了內皮細胞基質膜的完整性,使纖維帽變薄,并促使中膜平滑肌細胞向內膜遷移,加速了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及斑塊的破裂〔4,5〕。
研究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尤其是易損斑塊的形成,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基礎〔1〕。動脈粥樣硬化是由于脂質在血管內皮下沉積導致的,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炎癥反應及炎癥因子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密切相關〔6,7〕。動脈硬化斑塊在由穩定向不穩定發展過程中,會相應地在血清中出現炎性標志物的表達,可以根據此類標志物水平的高低判斷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8〕。
本研究結果提示MMP-9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相關。因此,MMP-9可作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血清學檢測指標〔9,10〕。
綜上所述,頸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破裂、脫落形成栓子是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要機制之一,血清MMP-9作為炎性因子貫穿這一過程,可作為反映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一個血清學指標。
4參考文獻
1Stoll G,Bendszus M.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novel insights into plaque formation and destabilization〔J〕.Stroke,2006;37:1923.
2Loftus IM,Naylor AR,Bell PR,etal.Plasma MMP-9-a marker of carotid plaque instability〔J〕.Eur J Vasc Endovasc Surg,2001;21(1):17-21.
3李富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外周血基質金屬蛋白酶-3水平及臨床相關性研究〔D〕.沈陽:中國醫科大學,2007.
4Aimstrong EJ,Morrow DA,Sabatine MS.Inflammatory biomarker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part Ⅳ: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and biomarkers of plateletactivation〔J〕.Circulation,2006;113:382.
5Zebrack J.The role of in flammation and infec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evolu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urr Cardiol Rep,2002;4:278.
6韓鐵鵬.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血清炎性標志物與頸動脈斑塊穩定性的相關研究〔D〕.北京: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2010:1-75.
7熊光潤,王慶海,王桂祥,等.基質金屬蛋白酶-2及其抑制劑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易損性的關系〔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09;8(7):691.
8張東平.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流行病學調查及臨床研究〔D〕.重慶:重慶醫科大學,2009:86.
9何晨,袁晉青.炎癥因子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關系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1;32(5):680-4.
10李娜,木胡牙提.心房顫動與白細胞介素的相關性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1;32(5):712-4.
〔2013-09-17修回〕
(編輯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