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全 周 翔 蔣海琳 陳新華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炙科,吉林 長春 130021)
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是腦卒中偏癱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較高,主要表現為肩部疼痛、手部浮腫和疼痛(被動屈曲手指時更為明顯)筆者在分別整理自1996年以來針灸治療肩手綜合征的臨床文獻,發現諸家對肩手綜合征的選穴組方均有較強的規律性可循,并且給予分析評價,以期為進一步的臨床研究和實驗提供參考。
1.1 文獻資料來源 期刊數據庫來源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時間為1996~2014年。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并有明確的診斷標準,以肩手綜合征為第一診斷;②治療方法以針灸治療為主,治療疾病為肩手綜合征的臨床研究文獻;③國內省級以上期刊正式發表的中文文獻;④第一次文獻。
1.3 排除標準 ①僅采用中藥方、食療方、外用貼劑,特種針法,而未用針灸治療肩手綜合征的臨床研究文獻;②病例數少于30例的臨床研究文獻;③綜述或評述類文獻;④重復性臨床或動物實驗研究報道的文獻。
1.4 方法 ①檢索方法:分別用“針刺”并“肩手綜合征”、“針灸”并“肩手綜合征”為主題詞檢索途徑進行檢索。②數據輸入Excel數據庫,按題名、作者、出處、選用腧穴、施術方法逐項記錄。③數據統計方法主要采用頻數、排序及χ2檢驗。
2.1 一般統計資料 本次共檢索到有關針灸治療肩手綜合征的文獻共137篇,共使用78個穴位,總頻次為997次,十四經穴63個,總頻次896次(89.9%);經外奇穴15個,總頻次101次(10.1%)。其中出現頻率占20%以上的穴位有10個。其中手陽明大腸經經穴為5個,包括肩髃(103次,75.2%),合谷(94次,68.6%),曲池(91 次,66.4%),手三里(45 次,32.8%),臂臑(30例,21.9%);手太陽小腸經2個,包括肩貞(47次,34.3%),天宗(32次,23.3%);手少陽三焦經為2個,包括外關(72次,52.6%),肩髎(64次,46.7%)奇穴1個,即八邪(28次,20.4%)。
2.2 經穴使用頻次分析 在針灸治療肩手綜合征中,78個穴位在處方中,平均使用頻次為12.78次,其中出現頻次1~10次的穴位有56個,出現頻次10~28次的穴位有12個,出現頻次28次以上的有10個,此10個穴位僅占穴位總數的12.8%,但其總使用頻次為578次,占總使用頻次的58.0%。同時這10個穴位的使用頻率均在20%以上。所以這10個穴位可被認為是針灸治療肩手綜合征的重要穴位,依次為肩髃、合谷、曲池、外關、肩髎、肩貞、手三里、天宗、臂臑、八邪。
2.3 局部用穴分析 在使用頻率達到20%的穴位中,位于肩關節的穴位有肩髃、肩髎、肩貞、天宗、臂臑,總使用頻次為276次,占總使用頻次的27.7%;位于肘關節的穴位有手三里、曲池,共使用136次,占總使用頻次的13.6%;位于腕關節及其以下的穴位有外關、八邪,使用100次,占總使用頻次的10.0%。因此肩部與肘部的局部和近道取穴為治療肩手綜合征的主要取穴原則。
2.4 取穴歸經分析 在上述10個穴位中,分別歸屬于手陽明大腸經(5個),其總使用頻次為363次,占總頻次的36.4%;手太陽小腸經(2個),總使用頻次為79次,占總頻次的7.9%;手少陽三焦經(2個),共使用136次,占總使用頻次的13.6%。故在針灸肩手綜合征時,取穴應以手三陽經為主。
通過對近28年來針灸治療肩手綜合征的臨床文獻分析,發現對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取穴是有規律可循的。中醫認為本病屬于“痹證”的一種,病機為閉阻經絡,經絡堵塞致使局部活動受到限制,而局部活動受到限制又令氣血更加受阻,如此下去形成惡性循環,導致肩部和手部疼痛難忍〔1〕。針灸在肩手綜合征的治療中凸顯優勢,其中電針療法更是受到諸家的喜愛,因為電針可刺激這些肌群的運動神經,興奮神經傳至肌肉,引起肌肉收縮,誘發肌肉功能。電刺激的信號及肌肉收縮信號沿傳入神經傳入中樞又促進了功能重建〔2〕。
十四經脈是經絡的主體,在針刺治療中起到重要作用。選穴配方應著眼于經絡,經云:“寧失其穴,勿失其經”〔3〕。根據我們的臨床文獻分析,發現手三陽的穴位更多被諸家使用,手陽明大腸經尤其受到諸家的重視。符合“治痿獨取陽明”之理,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針刺陽明經有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4〕。現代研究也表明腦卒中后遺癥上肢痙攣性癱瘓的患者取陽明經效果較好〔5〕。故肩手綜合征的患者,首選手陽明大腸經。張惠珍等〔6〕研究表明以陽明經為主的穴位加上較高頻率的電脈沖刺激對腦卒中偏癱的肌痙攣有較好的緩解作用,能在較短的時間內使較高的肌張力下降。
治療肩手綜合征的穴位,在針灸治療時,并非所有穴位都必選,而是選擇不同部位交替使用這些穴位,一則可減少對同一穴位的不斷刺激產生疲勞性,二則可減少病人的痛苦,如取穴以手陽明大腸經為主,輔以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在此基礎上結合局部取穴,必然可以獲得更好的臨床效果。
針刺治療肩手綜合征已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目前對針灸治療本病的科研設計缺乏嚴格的隨機、對照、盲法等設計,被控因素和受試因素控制不嚴格普遍存在樣本小,病例數少,選穴組方不規范,療效評定標準不統一,并缺少遠期療效觀察,可重復性差,無法對各種針灸療法進行客觀比較和評價,難以指導臨床等現狀。而關于針灸治療本病的量效和時效關系的研究也相對滯后。因此,完善臨床的選穴配方、針刺量效及時效、療效評定標準等,進一步嚴格、系統、科學地對針灸本病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將是今后的一個研究方向。
1 盧海濤.偏癱后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6;12(1):16-8.
2 李娟娟.不同針刺法治療肩手綜合征療效分析〔J〕.中醫學報,2014;29(2):302-3.
3 梁永瑛,徐 平.針灸治療中風偏癱選穴規律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07;26(10):28-30.
4 王克健.獨取陽明治療中風恢復期的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1996;16(1):15-8.
5 楊春梅,陳立典,陶 靜,等.從現代康復醫學角度談治痿獨取陽明〔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11):2179-81.
6 張惠珍.以陽明經為主取穴加電針治療中風偏癱228例〔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5;12(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