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干預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研究進展
熊英
(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關鍵詞〔〕艾灸;心腦血管疾病
中圖分類號〔〕R246〔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YS2012ZYX407);江蘇省高校自然科學研究面上資助項目(11KJB360005)
第一作者:熊英(1975-),女,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針灸推拿研究。
圍繞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高血黏度等)開展社區人群綜合防治是降低心腦血管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關鍵〔1,2〕。早在古代即有艾灸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大量記載。孫思邈在《備急千金方》指出:“心懊憹微痛,煩逆,灸心俞百壯?!?、“心痛如錐刀刺氣結,灸隔俞七壯”、“心痛暴絞急絕欲死,灸神府百壯,在鳩尾正心有忌”等〔3〕。艾灸對于血液流變學異常、高脂血癥、高血壓及血糖異常均有明顯的調整作用,而且能同時調整機體多種異常狀況,也即達到了“心腦血管危險因素整體調整”的效果,且無副作用。本文就艾灸干預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臨床研究進行綜述。
1艾灸對血液流變學異常的影響
血液流變學發生異常時將會引起血液循環障礙并易導致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急性腦血管病的發生〔4〕。所以,改善血液流變學性質對于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有著重要的作用。李麗娜等〔4,5〕研究表明,艾條溫和灸健康人三陰交穴能顯著降低全血高/低切相對黏度、全血低切還原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沉降率、紅細胞沉降率方程K值、紅細胞聚集指數、紅細胞剛性指數、纖維蛋白原等。張周良等〔6〕研究發現,艾條溫和灸健康人八邪及三陰交穴,可使包括紅細胞聚集程度、血流速度、流態積分、管周積分等在內的甲襞微循環各指標有顯著變化。以上臨床研究提示,艾灸可明顯改善紅細胞的聚集程度,降低血液黏度,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加快血流速度。
眾多研究均已表明,老年人或老年前期者由于血液黏度增高、紅細胞聚集性增強、微循環障礙,故易患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7,8〕。吳中朝等〔7〕采用清艾條溫和灸老年及老年前期者的神闕、足三里穴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艾灸可明顯改善全血黏度、全血還原黏度、紅細胞沉降率、紅細胞沉降率方程K值、紅細胞聚集指數等血液流變學性質。張英英等〔8〕觀察到,隔藥餅灸老年人大椎、關元、腎俞、脾俞等諸穴后,高切全血比黏度、低切全血比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沉降率均有顯著下降,紅細胞變形能力顯著增強。
郭瑞林等〔9〕研究發現,艾條溫和灸百會穴可使健康人左側大腦中動脈最大血流速度、搏動指數及阻力指數顯著增加,左側大腦后動脈最大血流速度顯著增加。張登部等〔10〕觀察艾卷懸灸百會、天窗穴對腦卒中(中風)偏癱患者的腦阻抗血流圖的影響,發現灸后腦血流圖的流入時間縮短、波幅升高、重搏波明顯等,提示艾灸可使腦血流量增加。馬淑惠等〔11〕觀察溫和灸人迎穴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影響,經彩色多普勒顯示,灸后大腦中動脈即刻和1個療程后的血流速度明顯加快,血流量明顯增加;另外,艾灸還不同程度地改善了患者腦血管狹窄、血流速度異常及渦流等現象,提示艾灸可用于治療中風先兆癥,對預防中風的發生有著極其重要的臨床意義。鄧倩萍等〔12〕觀察艾條溫和灸足三里、關元穴對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結果表明,艾灸可明顯改善全血比黏度、血漿比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紅細胞沉降率方程K值、總積分等多項指標,提示艾灸可有效改善血液流變學,對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2艾灸對高血壓的影響
廖永廉〔13〕選用艾灸涌泉穴治療高血壓患者后發現,灸治后即刻血壓有下降傾向者占 73.4%,灸治后1~2 h血壓下降者為82.6%,在連續灸治1 w后,血壓已有顯著下降。馮玉文等〔14〕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進行辨證施灸(懸灸法)以觀察預防中風的有效性,結果發現,艾灸可有效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可使血漿纖維蛋白原明顯下降,全血比黏度(高切)明顯下降,提示對原發性高血壓進行辨證施灸對預防中風有積極意義。張英等〔15〕采用艾灸足三里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壓的影響進行觀察,結果顯示,艾灸能明顯下降即時舒張壓和收縮壓。張登部等〔10〕觀察艾卷懸灸百會、天窗穴對中風偏癱伴高血壓患者血壓的影響,發現艾灸可使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明顯降低,以收縮壓降低更明顯。安素琪〔16〕對高血壓患者選用純艾條溫和懸灸雙側涌泉穴進行觀察,并以舌下含服硝苯地平(心痛定)為對照,結果顯示,艾灸與舌下含服心痛定有著同樣快速的降壓效果,兩組療效并無顯著差異。袁民等〔17〕選用直接艾炷化膿灸灸治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足三里、絕骨穴,結果表明,艾灸可使血壓明顯下降,同時還可使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也明顯下降。胡依平〔18〕觀察了艾灸曲池穴對血壓異常者的血壓及血流動力學參數的即時調整作用,結果顯示,艾灸能使即時肱動脈收縮壓和舒張壓顯著下降,使心搏出量、每分鐘心輸出量、總外周阻力及平均動脈壓明顯降低,血管彈性擴張系數顯著升高。蔡欽朝等〔19〕對艾灸百會穴治療高血壓患者進行研究后發現,艾灸可使患者血壓顯著下降,使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明顯上升,且兩者間呈負相關,同時循環內皮細胞(CEC)值也有明顯下降。結果提示,艾灸能有效降壓,其機制可能與調節血管內皮細胞的內分泌功能,促進其信使物質NO的分泌有關。張登部等〔20〕對高血壓患者應用康為電子灸灸治足三里(治療期間停服降壓藥)進行臨床觀察,結果表明,電子灸能顯著下降舒張壓和收縮壓,對全血還原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及纖維蛋白原狀態均有明顯改善作用。彭麗輝等〔21〕觀察艾灸百會穴治療高血壓,發現艾灸使患者血壓顯著下降的同時,使血清N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明顯上升,血清內皮素(ET)及丙二醛(MDA)水平明顯下降,提示艾灸降壓作用可能與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調節血管內皮細胞的內分泌功能有關。王國明等〔22〕觀察高血壓患者采用瘢痕灸于雙側足三里(治療期間停服降壓藥),結果顯示,降壓的總有效率為88.20%。金日霞等〔23〕觀察用艾灸儀灸百會、內關、關元、足三里、涌泉穴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艾灸降壓的總有效率與口服依那普利片無顯著差異,艾灸對改善頭痛、眩暈、失眠等臨床癥狀效果更好。張欣等〔24〕采用艾炷非化膿灸治療痰濕瘀阻型高血壓患者,取穴百會、神闕、足三里,臨床觀察顯示,艾灸可顯著下降收縮壓和舒張壓。黃本銀等〔25〕觀察艾灸足三里、涌泉、太溪穴治療老年高血壓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艾灸能顯著增加口服降壓藥的療效,使血壓下降更顯著,尤以舒張壓下降更明顯,更大程度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3艾灸對高脂血癥的影響
王鳳玲等〔26〕研究表明,艾灸神闕穴能明顯地降低中老年高血脂患者血清TC水平,顯著降低動脈粥樣化(AS)指數并且對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的亞組分(HDL2-C和HDL3-C)的比例有很大的調整作用。吳中朝等〔27~29〕先后以清艾條溫和灸神闕、足三里穴對老年前期和老年期者、老年期及老年前期高脂血癥患者的血脂影響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艾灸可使血漿TC、TG水平顯著降低,可使載脂蛋白(Apo)AⅠ含量明顯上升,盡管ApoB并無顯著變化,但ApoAⅠ/ApoB的比值卻有顯著提高。同時,研究〔30〕還發現艾灸的穴位、時間、療程分別會影響TSOD、Cu、Zn-SOD、Mn-SOD等抗脂質過氧化諸指標的活力變化及MDA含量變化;其中取穴以神闕、足三里為優,療程以1~2個月為宜,每次每穴艾灸時間宜15 min以上;以每日或隔日1次施治為佳。常小榮等〔31~35〕先后以隔藥餅灸施灸于巨闕、天樞、豐隆、心俞、肝俞、脾俞等穴對高脂血癥患者脂蛋白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艾灸可使血清TC、TG明顯下降,使HDL-C有升高趨勢,而且能明顯降低血中致AS樣變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及ApoB的含量,明顯降低血栓素(TX)A2和前列腺素(PGI)2的代謝產物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 F1α)水平,提示隔藥餅灸能調節體內脂質代謝,對預防和治療高脂蛋白血癥、AS及其引發的心腦血管疾病有一定作用。王國明等〔36〕對雙側足三里瘢痕灸治療高脂血癥進行觀察,結果顯示,瘢痕灸可使血清TG、TC、ApoB顯著降低,且遠期療效較好,提示瘢痕灸足三里穴有很好的預防腦AS的作用。高耀華等〔37〕采用自制降脂藥艾條溫和灸關元、豐隆穴治療中老年高脂血癥,結果顯示藥物灸可明顯降低血清TC、TG及升高HDL-C,改變TC-HDL-C/HDL-C的比值,并可明顯改善臨床癥狀、降低體重。鄧柏穎等〔34〕對高脂血癥患者運用“謝氏功能保健灸”灸懸鐘、足三里穴進行觀察,結果顯示血清TC、TG、LDL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但HDL變化不明顯。牛曉紅等〔35〕研究艾灸神闕穴對高脂血癥患者的影響,結果顯示,艾灸能明顯降低血清TC水平,雖對血清TG及總HDL-C水平無影響,但對于HDL-C的亞組分(HDL3-C和HDL2-C)的比例有很大的調整作用。李建萍等〔38〕發現以太乙藥條回旋灸手三里、足三里、神闕穴治療血脂異常,使患者血清TC、TG明顯降低,使HDL-C明顯升高。魏江沁等〔39〕研究發現艾灸豐隆、足三里穴在調節TC、TG及總有效率方面與口服普伐他汀片治療比較并無差異,表明艾灸豐隆、足三里穴對血脂有較好的良性調節作用。馬明云等〔40〕以溫和灸神闕、雙側足三里穴對高脂血癥患者血脂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艾灸可使TC、TG、LDL-C均明顯下降而HDL-C無顯著變化。于穎海等〔41〕觀察不同的艾灸頻率對氣虛血瘀型中風先兆患者血脂水平的影響,研究中采用艾灸管灸治百會、大椎、肩井、曲池、足三里穴,結果顯示按照每日1次的刺激頻率連續艾灸2~3個月,降低血清TG和TC作用最明顯,而每3 d 1次的艾灸頻率則效果不理想。陳仲杰等〔42〕觀察不同艾灸時程對高脂血癥患者血脂及安全性的影響,結果表明,艾灸可有效降低血清TC、TG、LDL,并對肝腎功能無任何不良影響。提示,艾灸可安全有效地降低高脂血癥患者血脂水平;同時,結果顯示不同艾灸時程干預后血脂的下降程度略有不同,30 min艾灸組的下降程度明顯優于10 min艾灸組。
4艾灸對高血糖的影響
曹少鳴〔43〕以艾條溫和灸肺俞、脾俞、腎俞治療糖尿病,發現艾灸不但可顯著改善多飲、多尿、易饑等臨床癥狀,還可顯著下降空腹血糖(FPG)、24 h尿糖定量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王海等〔44〕報道,艾灸大椎、神闕穴不僅可以顯著降低糖尿病患者FPG水平,使糖尿病患者空腹及糖刺激后血中C肽及胰島素均增加,而且胰高血糖素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鄧柏穎等〔45〕應用“謝氏功能保健灸”法對血脂代謝異常的老年患者進行干預,取穴懸鐘、足三里,顯示艾灸不但能調節血脂,同時也能使FPG明顯下降,說明功能保健灸對血脂、血糖均有調節治療作用。宮軍〔46〕采用艾炷灸治療2型糖尿病,穴取氣海、關元、三陰交、陰陵泉、太溪、腎俞、命門、脾俞、中極、復溜、足三里,每次選用6穴,與口服優降糖對照,結果顯示FPG和餐后2 h血糖下降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廖耀等〔47〕觀察艾條溫和灸胃脘下俞穴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結果表明FPG、24 h尿糖定量和糖化血紅蛋白均有明顯下降,且艾灸能顯著改善臨床癥狀,另外它在降糖的同時還對血脂有明顯的調控作用。馬明云等〔40〕觀察艾灸對高脂血癥患者血脂、血糖代謝的影響,發現艾灸顯著改善血脂代謝的同時也使FPG顯著下降。
綜上,大量的循證研究證實,冠心病、高血壓、腦卒中、異常血脂蛋白血癥、糖尿病、血液流變學異常等不僅有諸多共同的危險因素,而且互為危險因素,在整體情況下,多種危險因素同時作用于機體,將極大地加重心腦血管危險〔48〕。因此,“心腦血管危險因素整體調整”必然比孤立的心腦血管危險因素的控制更有效。艾灸溫和灸操作簡便,價格便宜,在社區群眾中有很好的依從性。但是,從目前的臨床研究來看,多數研究還只是小范圍的簡單對照研究,而且長期跟蹤研究鮮見。所以,今后臨床工作者應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進行多中心、多樣本的臨床對照及長期隨訪調查研究,同時加大在社區人群中艾灸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知識宣傳,這將會使艾灸“治未病”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
5參考文獻
1楊敬,沈清,唐新華,等.浙江省主要心腦血管疾病負擔測算〔J〕.中國公共衛生,2009;25(4):410-2.
2江濱,王文志,吳升平,等.心腦血管病社區干預效果及人群依從性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0;8(3):116-8.
3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250-4.
4李麗娜,于敬達,曹建華.艾灸對血液流變性的影響〔J〕.中國臨床研究,2010;23(3):237-8.
5趙寧俠,郭瑞林,任秦有,等.艾灸三陰交穴對健康人血液流變學及紅細胞聚集指數的影響〔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03;26(4):31-3.
6張周良,李斌,馬巍.艾灸對甲襞微循環的影響的研究〔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05;15(1):132-3.
7吳中朝,王玲玲,徐蘭鳳,等.艾灸對老年及老年前期者血液流變性的影響〔J〕.中國針灸,1996;16(11):23-4.
8張英英,趙粹英,王虹英,等.艾灸對老年人血液流變性及紅細胞變形能力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1997;16(3):3-4.
9郭瑞林,任秦有,趙寧俠,等.艾灸健康人百會穴對左側大腦中、后動脈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4;26(4):35-6.
10張登部,侯鳳琴,殷鏡海,等.艾灸法對中風偏癱瘓者腦阻抗血流圖及血壓影響的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1993;9(2-3):43.
11馬淑惠,馮毅,劉赫,等.溫和灸人迎穴對缺血性腦血管病腦血流量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8;21(3):68.
12鄧倩萍,姜小英.艾灸對老年心腦血管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05;21(4):43-4.
13廖永廉.艾灸涌泉對高血壓的影響六十例觀察〔J〕.福建中醫藥,1963;8(5):5.
14馮玉文,劉計才,葉成亮,等.辨證施灸治療原發性高血壓預防中風的觀察〔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1988;2(3):160-2.
15張英,孫國杰.針刺、艾灸、針加灸降壓作用的比較〔J〕.針灸臨床雜志,1993;9(6):19-20.
16安素琪.艾灸涌泉穴降壓的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1995;14(6):40-1.
17袁民,徐玉珍,陳大中.化膿灸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1995;14(3):104-5.
18胡依平.曲池穴保健灸對血壓良性調整作用的觀察〔J〕.廣西中醫藥,1997;20(3):36-9.
19蔡欽朝,童立應,吳云智.艾灸對高血壓病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影響〔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13(5):287-9.
20張登部,劉國真,侯鳳琴,等.康為電子灸足三里對高血壓患者血流變學及血壓影響的觀察〔J〕.中國針灸,2000;20(11):685-6.
21彭麗輝,馮玲媚,陳筑芳,等.艾灸對高血壓病患者血壓及NO、ET、SOD、MDA 的影響〔J〕.中國針灸,2004;24(3):157-9.
22王國明,溫峰云,李麗霞,等.瘢痕灸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病178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6;13(1):55.
23金日霞,劉瑩,趙樹群.灸法治療原發性高血壓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8;35(7):1085-6.
24張欣,彭偉.灸法治療痰濕瘀阻型高血壓病47例〔J〕.中國針灸,2009;29(12):966-9.
25黃本銀,朱潔明,黃偉鋼,等.艾灸治療老年高血壓病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1;43(12):87-8.
26王鳳玲,王曉紅,王巧妹,等.灸神闕穴降脂抗衰老作用的研究〔J〕.中國針灸,1996;9:29-30.
27吳中朝,王玲玲,劉躍光,等.艾灸降血脂作用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2(5):41-2.
28吳中朝,王玲玲,徐蘭鳳,等.艾灸對高脂血癥調脂作用的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1997;16(6):5-6.
29吳中朝,王玲玲,劉躍光,等.艾灸對老年人血液載脂蛋白研究〔J〕.中國針灸,1998;5:261-2.
30吳中朝,劉躍光,王玲玲,等.艾灸抗高甘油三酯血癥脂質過氧化正交試驗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1998;18(6):325-7.
31常小榮,周國平,嚴潔,等.隔藥餅灸對高脂血癥患者血清HDL-C、LDL-C及其他脂質含量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2):53-4.
32常小榮,嚴潔,林亞萍,等.隔藥餅灸對高脂蛋白血癥患者血脂及載脂蛋白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0;7(10):72-3.
33常小榮,嚴潔,易受鄉,等.隔藥餅灸治療血脂異常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1):8-10.
34鄧柏穎,謝感共,羅本華,等.功能保健灸治療高脂血癥48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02;34(9):48-9.
35牛曉紅,金紅,宋劍南,等.灸神闕穴降脂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3;9(10):71-7.
36王國明,沈玲哲,溫峰云,等.瘢痕灸治療高脂血癥40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0;7(11):72-3.
37高耀華,王竹行,陳新黔,等.降脂藥灸治療中老年高脂血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2000;20(2):77-9.
38李建萍,姚永年,何培達,等.艾灸治療血脂異?;颊叩呐R床研究〔J〕.中國針灸,2005;25(11):825-7.
39魏紅沁,丁春華,張晴,等.艾灸治療高脂血癥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12):698-9.
40馬明云,姜勁峰,周小云,等.艾灸對高脂血癥患者血脂、血糖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8):535-6.
41于穎梅,李冰,張博,等.不同頻次溫灸對氣虛血瘀型中風先兆患者血脂水平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2012;31(6):443-6.
42陳仲杰,吳中朝,李彩芬,等.不同艾灸時程對高脂血癥調脂效應影響的研究〔J〕.中國針灸,2012;32(11):995-9.
43曹少鳴.針刺、艾灸、針加灸治療糖尿病的比較研究〔J〕.中國針灸,1997;10:586-7.
44王海,王韜.艾灸大椎神闕對糖尿病病人胰島功能的影響〔J〕.中國針灸,1999;19(5):305-6.
45鄧柏穎,謝感共,羅本華,等.功能保健灸對血脂血糖影響的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2;29(6):355-6.
46宮軍.灸法治療2型糖尿病156例臨床觀察〔J〕.天津中醫藥,2003;20(4):47.
47廖輝,席萍,陳強,等.針刺、艾灸、針加灸胃脘下俞穴治療糖尿病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7;27(7):482-4.
48呂卓人,薛小臨,黃若文.循證醫學概念在心血管危險因素控制中的應用〔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8):510-2.
〔2013-11-09修回〕
(編輯安冉冉/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