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試驗區周年亮點紛呈
本刊記者從中國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了解到,云南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啟動一年來,各成員單位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年初有計劃、年中有督促、年末有總結”的工作要求,緊緊圍繞《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建設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實施意見》提出的10個方面的改革任務,對2014年40項實施重點進行了分解落實,目前40項重點工作均已啟動。云南建設沿金綜改試驗區一年來創新頗多、亮點紛呈,具體實踐中,在10個方面取得了重點突破。
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
創新推動了“四個方面試點”。一是創新開展了經常項下個人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據統計,截至2014年10月末,累計辦理經常項下個人跨境人民幣結算9.36億元,業務涉及越南、中國臺灣、香港等26個國家和地區。二是全國首創推動了經常項下人民幣兌緬幣特許兌換業務試點,打開了經常項下人民幣與非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兌換通道。統計顯示,截至2014年10月末,人民幣與緬幣兌換金額已達7000多萬元人民幣,西雙版納、紅河兩州還突破性地開展了經常項下人民幣與基普、泰銖、越南盾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三是推動開展了跨境人民幣雙向貸款業務試點,為云南省企業拓寬了境外融資的渠道。四是在臨滄市開展了企業攜帶現金出入境攜帶證制度試點,為“走出去”企業創造了便利的結算通道。截至2014年10月末,臨滄市耿馬、鎮康、滄源三個邊境縣口岸共辦理現鈔出入境攜帶證業務58筆、金額1.3億元。
在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方面的另一個成果,是人民幣跨境使用取得新突破。據了解,云盟、亞源兩支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落戶云南,預計年內募集資金可達50億元,擬對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柬埔寨銀行業以及緬甸基礎設施業實施投資計劃,開展發起設立新的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前期工作,為推動人民幣“走出去”創造了路徑。同時簡化了手續,為境外機構開立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開辟了“綠色通道”。截至2014年10月末,新增賬戶數較年初增長近60%。
完善金融組織體系
金融機構“走出去”邁出實質步伐。太平洋證券公司與老撾合資的證券公司和富滇銀行老中銀行順利開業,成為我國在境外的首家合資證券法人機構和城市商業銀行法人機構;渣打銀行昆明分行順利開業,馬來亞銀行昆明分行近期有望開業,云南省外資銀行機構數量與種類在西部12省區中排名第三;誠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擬在老撾設立經營機構,目前已完成前期調研并與老撾政府相關部門進行了前期接洽;新加坡大華銀行、泰國盤古銀行來滇設立機構以及設立合資證券公司等相關工作正在穩步推進;昆明鋼鐵有限公司設立昆鋼集團財務公司已列入機構設立規劃,目前已完成申報前調研論證并上報銀監會。
民營銀行申報籌備工作穩步推進。據了解,云南銀監局積極推進全省民營銀行申報籌備工作,根據準入原則、標準,重點圍繞“特色定位”和“風險處置”兩點突破口完善設計方案,對條件相對成熟的瑞麗邊貿銀行、紅河銀行、滇商銀行和金控銀行進行重點輔導和方案修訂,目前已由省政府向國務院上報了金控銀行、瑞麗邊貿銀行和紅河銀行的籌備方案。
農村金融機構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瑞麗南屏農村商業銀行已獲批籌建,農村信用社改制農村商業銀行也實現零的突破。縣域村鎮銀行的設立實現了各州市的全覆蓋。截至2014年10月末,已在省內16個州市推動組建法人村鎮銀行36家,設立營業網點60個,其中向鄉村和社區延伸設立基層網點22家。
培育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
IPO和“新三板”掛牌工作取得突破進展。一心堂在深交所中小板成功發行上市,成為全國首家登陸資本市場的藥品零售連鎖企業,全省A股上市公司達到29家;2014年新三板掛牌企業已達12家,超額完成2014年實現掛牌10家的目標,排全國第18位,西部第4位,另外5家公司正在審核,與券商簽約擬掛牌企業70余家,形成了推進企業新三板掛牌的良好梯次結構。其中,新三板掛牌企業智云股份通過定向增發的方式融資1300萬元,拉開了我省在“新三板”融資的序幕,為中小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開辟了新路徑。
上市公司再融資和并購重組保持良好勢頭。截至2014年10月末,試驗區3家上市公司實現再融資51.57億元,3家再融資方案已通過證監會審核,擬融資超過20億元;先后有8家上市公司因重大事項申請股票停牌,擬通過重大資產重組等方式提升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完善產業鏈,實現轉型升級。
特色品種上市和相關商品期貨交割庫設立取得積極進展。云南省優勢資源類品種鐵合金(硅鐵、錳鐵)期貨正式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文山斗南錳業、阿舍冶煉廠等2家試驗區企業設立鐵合金期貨交割廠庫獲批。
推進保險市場發展
首先,大力推動境內和跨境保險業務試點。據了解,云南保監局、省金融辦、省財政廳聯合制定了多項工作實施方案,積極推動政策性農房地震、人口較少民族保障、小額貸款保證保險三項試點工作。大力發展水路船舶、國內外水路貨物、跨境機動車輛、境外工作人員、境外旅行意外傷害等跨境保險業務,為云南的跨境保險業務探索了新路子,滿足雙邊企業對外投資、對外貿易、勞務輸出、外建工程以及雙邊人員旅游、商務合作中的保險保障需求。
其次,積極發展高原特色農業保險。云南省農業保險由單一的烤煙保險逐步發展到基本覆蓋主要種養殖業和特色農產品的18個保險產品,由在玉溪一地主要開展逐步發展到在全省各產區全面開展,由單純的商業保險模式向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補貼保費的模式轉變。截至2014年10月末,全省農業保險實現保費收入10.37億元,為全省農業生產提供近1700億元風險保障,賠款支出5.81億元。
最后,擴大了保險資金運用領域。截至2014年10月末,云南省實際參與重點項目、重點工程、重點企業的保險資金達131.98億元。目前,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參與云南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方案正在洽談之中,預計融資規模將達120億元。
加快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
推動建立農村產權抵押融資配套服務體系。積極推動建立集農村產權管理、流轉、評估、融資功能為一體的縣鄉兩級金融服務中心、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和產權交易平臺,為農村產權交易提供了便利。截至2014年9月末,云南省以“三權三證”為主的農村產權抵押貸款余額達到206億元,得到中央改革辦、中農辦的肯定。
惠農支付服務點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截至2014年10月末,云南省已建成惠農支付服務點17826 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累計發生清算業務1326.66萬筆,清算金額 67.56 億元,并已向25個沿邊縣的自然村延伸,大大提高了惠農支付便利度。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截至2014年9月末,云南省已為440.87萬農戶建立了電子信用檔案,評定信用戶145.79萬戶、信用村1259個、信用鄉鎮97個,“三信”逐步成為各地農村經濟主體融資的基本條件,農戶信用意識明顯增強。
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
推動了跨國公司資金集中運營管理,國家外匯管理局云南分局根據市場需要,因地制宜制定了《國家外匯管理局云南省分局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試點工作操作細則》,并上報了5家跨國公司作為首批試點企業。最大限度地簡化外債管理手續,向國家外匯管理總局爭取,增加了云南省2014年短期外債指標規模,增幅達30.76%。
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跨境合作
加快籌建沿邊金融工程研發實驗中心、新華泛亞金融信息商品交易服務中心。沿邊金融工程研發實驗中心被列入省級萬億元投資項目,打造泛亞金融智庫;云南省與新華社簽署金融信息服務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組建新華泛亞金融信息商品交易中心,據介紹,這是云南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啟動以來簽署的第一份省部級金融合作協議。
完成“一網五平臺” 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研究。針對云南毗鄰國家金融信息化程度低,目前銀行間的結算仍處于單點單線的對接,國內服務與國外對接的不協調的現狀,積極開展試驗區金融專用網絡、人民幣跨境電子轉賬平臺、銀行卡跨境交易結算平臺、非主要國際儲備貨幣掛牌交易平臺、電子商務跨境集中結算平臺、金融信息跨境交互平臺等“一網五平臺”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研究。
穩步推進跨境金融支付服務業務試點。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大力推動非現金支付工具的跨境使用,在臨滄、西雙版納、德宏設立了5個金融支付便民服務點,開展了向緬甸、老撾邊民提供小額取款、匯款、查詢、刷卡消費等跨境支付服務業務。截至2014年10月末,試點商戶共計發生人民幣交易業務197筆,金額34.62萬元。其中,臨滄發生23筆,金額4.08萬元;西雙版納發生174筆,金額30.54萬元,為邊民互市提供新的結算渠道,業務的開展,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攤銀行”發展。
完善地方金融管理體制
強化政金、產金、財金、企金合作,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信貸投入,組織銀行業金融機構與云南省一批重點項目、重點企業、重點園區進行了融資簽約,共計簽訂120份融資協議,協議金額達2096.6億元,截至2014年9月末,已有68份協議開始融資,金額達619.4億元。
建立金融改革風險防范機制
進一步完善對金融機構風險監測和評估。利用金融穩定評估系統收集整理銀行、證券、保險計170多家云南省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的各項數據,為建立科學評估機制、制定評估指標體系打下基礎,進一步提高風險監測工作效率。另外,加大宣傳,增強公眾金融風險防范意識。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銀監局、云南證監局、云南保監局面向全社會開展了主題為“普及金融知識,惠及百姓生活,維護合法權益,共建和諧金融”的2014年“金融知識普及月”系列宣傳活動,加強金融知識法規的宣傳教育普及,增強金融風險防范意識。
健全跨境金融合作交流機制
加強與周邊國家的金融合作。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首次啟動了與泰國央行的雙邊本幣結算聯合調研工作;依托云南省與老撾北部省份貿易投資工作組機制,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與老撾央行首次正式對接,為雙邊央行建立對話磋商平臺奠定了基礎;雙邊銀行積極開展合作,境外銀行在我方銀行開立人民幣同業往來賬戶數40個;富滇銀行獲準成為全國第一家獲得外幣現鈔跨境調運資格的城市商業銀行,從泰國直接調運超過2.2億元泰銖;積極推動了富滇銀行、貨幣兌換公司與緬甸東方銀行的合作。
推動放寬與緬甸特區在金融等低敏感領域開展交往合作的限制。云南省外辦積極向中央外辦、中聯部、外交部等對口部門匯報,推動放寬我省有關州市、單位與緬甸特區在金融等低敏感領域開展交往合作的限制;落實調整邊境省區因公出訪毗鄰國家管理規定,在審批過程中簡化手續,提高效率。
業務創新“遍地開花”
沿金綜改區建設號角吹響后,各銀行率先加大制度創新、業務創新和政策優惠力度,主動承擔跨境金融創新先行先試任務,積極拓寬思路,力促政策落實落地。支持云南企業“走出去”,使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及融資更加便利化,全省銀行業為提升支持云南沿邊開放經濟的發展主動作為、先行先試,有力促成了沿金綜改試驗區建設的落地生根。
進出口銀行云南省分行:創新業務力促企業走出去
自沿金綜改區建設啟動以來,進出口銀行云南省分行努力發揮政策性銀行的優勢,以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為重點,大力支持試驗區建設。
該行積極開展境外項目人民幣貸款業務,用人民幣跨境融資支持云南企業到境外投資。在全行系統率先推出了境外投資貸款人民幣跨境融資NRA賬戶方案,先后支持了3個境外人民幣投資項目,貸款金額5.34億元,貸款投向涉及鋼鐵及水泥制造行業。
2014年以來,該行以信貸及政策性融資業務為依托,加快發展貿易融資、國際結算和結售匯業務,拓寬國內保理、國內信用證以及境內外保函業務的發展空間,為企業量身定做涵蓋融資安排、資金周轉、支付結算、財務咨詢等內容的“全功能”金融服務整體方案,跨境人民幣結算量明顯增長。
為完善人民幣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跨境清算及結算體系,2014年1月,該行首次開辦了跨境人民幣信用證業務,以人民幣信用證為結算方式,為進口企業帶來了較大便利,2014年已累計辦理了1.5億元跨境人民幣信用證業務,大大降低了企業因匯兌產生的財務成本和匯率風險。下一步,該行還將積極擴大同業合作范圍,與部分境內外同業機構簽訂業務合作及匯劃清算協議,節約結算成本,提高清算效率,以促進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區域化、國際化。
2014年以來,該行一方面積極收回票據融資;另一方面,該行適度控制中長期貸款規模,提高短期貸款占比,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切實增強云南企業“走出去”的資金周轉能力。截至2014年11月,該行本外幣貸款余額中固定資產貸款123.44億元,占比45.90%;流動資金貸款108.45億元,占比40.33%;貿易融資占比37.04億元,占比13.77%。2014年以來,通過發放流動資金貸款為主,增強實體經濟活力,該行已先后支持了一批云南企業“走出去”,引導云南企業開發利用境外資源,合理向境外轉移產能,幫助企業實施對外承包工程、境外股權收購、境外資源開發、境外加工貿易等重大項目。
作為省內唯一以優惠利率貸款支持外經貿發展的政策性銀行,2014年以來,該行靈活運用利率成本相對較低、期限相對合理的進口信貸、出口賣方信貸和貿易融資等政策性金融產品,努力幫助外經貿企業擴大進出口市場份額,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保障融資便利,提高進出口訂單的簽約率和履約率,截至2014年11月末,該行支持進出口貿易貸款余額達139.65億元,同比增長9.38%,貸款平均利率水平低于全省1-2個百分點,為企業節約利息成本2億余元。
農行云南省分行:推動農行泛亞業務中心掛牌
自云南省建設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啟動以來,農業銀行云南省分行積極探索,服務泛亞經濟,引領金融創新,提升金融服務水平,與周邊國家金融同業的合作進一步加強。截至2014年11月末,云南省沿金綜改區的昆明、文山、紅河、保山等9州市農行二級分行共完成對公國際業務收入4486.79萬元,同比增長16.94%;完成跨境人民幣業務量98.88億元,同比增長33.06%;國際結算量32.83億美元,同比增長37.66%;結售匯量74557萬美元,同比增長26.11%;貿易融資量10.18億美元,同比增長29.1%。
目前,農行云南省分行已與越南、老撾和緬甸的13家境外銀行開立了人民幣結算賬戶,居省內金融同業之首,建立了與周邊國家金融同業較為完善、便捷的人民幣資金清算渠道。
經中國農業銀行總行批準,該行將于2015年初在昆明掛牌成立中國農業銀行泛亞業務中心。該中心旨在利用云南獨特的區位優勢,通過開展泛亞區域非主要貨幣掛牌、搭建非主要貨幣報價平臺、開辟跨境清算新渠道,以及信貸資金支持和信息咨詢服務,支持云南企業“走出去”,為企業提供全面、高效、優質的跨境金融產品。
該中心成立后,將利用全國農行機構沿邊布局,借助人民幣清算基本覆蓋亞洲周邊國家優勢,以“覆蓋泛亞,直通東盟”為重點,大力推進越南盾、緬甸元、老撾基普、泰銖等4種非主要貨幣對人民幣柜臺掛牌兌換,搭建非主要貨幣報價平臺,開辟人民幣跨境清算的新渠道,進一步整合有關信貸資金、信息咨詢服務等業務。此外,該中心還將設立以越南盾、緬甸元、老撾基普3個特色貨幣業務分中心,依托農行與越、緬、老、泰4國銀行機構的合作助推實現金融服務直通東盟的功能,促進云南乃至全國與泛亞國家和地區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金融合作關系。
隨著中-越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的推進,農行河口支行向一家越南企業發放云南同業首筆人民幣NRA賬戶貸款。同時,積極運用中信保特定合同保險,為云南聯合外經股份公司船舶出口,辦理了兩筆短期出口特險項下融資業務,金額合計8000萬元,屬全國農行系統首創。
中行云南省分行:促進企業跨境融資服務便利化
沿金綜改區建設啟動后,中國銀行云南省分行先后下發了《省分行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配套實施方案》、《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分行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個人跨境經常項目人民幣結算操作規程(試行)》,持續探索跨境金融改革創新,推動云南沿邊開放區域經濟發展。
作為云南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商業銀行,該行2014年1-9月國際結算業務量累計超過85億美元,跨境人民幣結算近153億元人民幣,繼續穩居同業首位。該行采取產品創新、業務拓展、海內外聯動、同業合作等方式,深入挖掘業務優勢,做大做優國際業務,整合跨境金融服務和產品,鞏固跨境業務引領地位,為云南、東盟、大湄公河次區域的經濟合作提供大力支持。
目前,該行正在大力推廣以“全球客戶經理”為核心、以“產品經理”和“海外區域經理”為輔助的“走出去”企業服務模式,為“走出去”企業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與之配套的全球統一授信、銀團貸款、貿易融資、內保外貸等在內的一系列產品,可滿足“走出去”企業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尤其是通過與中國銀行海外分行的相互合作、充分聯動,搭建跨國融資服務平臺,使企業海外子公司獲得中行海外分行提供的貿易融資、綜合授信等金融服務,為企業對外貿易和“走出去”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支持。
建行云南省分行:打通4國11家銀行清算渠道
為搭建與周邊國家的金融合作渠道,建設銀行云南省分行積極探索和解決面向與東南亞、南亞諸國銀行間合作問題,成功與4國11家(越南8家、緬甸1家、泰國1家、馬來西亞1家)周邊國家銀行建立邊貿及跨境人民幣業務合作關系,打造了輻射東南亞和南亞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多方位清算渠道,成為當地同業中搭建境外合作渠道輻射國家最廣、合作銀行最多的銀行,并實現多項突破:對越南辦理全國首筆一般貿易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成為國內首家與緬甸銀行建立人民幣清算的銀行;成為建行系統內首家完成泰銖掛牌,并打通對泰國的泰銖/人民幣雙向清算渠道的分行。
在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方面,突破現有人民幣政策,率先嘗試創新系列跨境人民幣業務產品:根據境外同業跨境人民幣NRA賬戶提高收益的需求,在云南省內首創境外銀行人民幣NRA同業往來賬戶辦理定存理財業務,為將來NRA賬戶理財創新進行探索;根據越南農業與農村發展銀行頭寸購匯價格需求,創新辦理人民幣頭寸跨境購匯業務,取得繼首創人民幣頭寸購匯業務以后的再一創新突破,以境外分行較為優惠的購匯價格贏回了客戶的承辦率;專題研究對緬票據同城交換集中處理的可行性,完成中緬同城票據交換方案的撰寫,為中緬跨境人民幣結算拓展新渠道進行嘗試;在云南省放開個人經常項目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后,首批完成實施細則和操作規程的細化。
在強化信貸支持方面,該行“強優勢、拓渠道、重扶持”三管齊下支持云南試驗區經濟社會發展。“強優勢”,充分發揮重大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優勢,對綜合交通建設、電力、城市基礎設施、水利工程、保障房建設等方面給予大量支持;“拓渠道”,為省屬重點工業企業提供貸款支持的同時,通過資產入池、黃金租借、債券承銷、融資租賃、信托等多種渠道為客戶提供資金;“重扶持”,信貸資源向小企業、三農領域和個人客戶傾斜,助力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支持“三農”領域發展,加大個人貸款支持力度。2014年前11個月,省分行在沿邊金融綜合改革9個試驗區的貸款余額1329億元,同比增長146億元,增幅12%,在全省貸款余額中的占比達到72%。
在強化產品創新方面,該行通過與海外分行合作,創新運用出口應收賬款風險參與、委托付款、遠期信用證買方付息貼現等業務,為企業提供進出口貿易項下的融資,利用境外低成本的資金,使企業實現出口項下的即期收款和進口項下的延期付款,降低企業貿易融資成本。同時,積極與國家發改委、外管局等部門協商,通過與海外分行合作,成功辦理云南省第一筆占用銀行外債指標的國際商業轉貸款業務,利用境外低成本資金,支持境內企業的固定資產購置,大幅降低企業財務成本。此外,運用出口信用保險支持,降低企業對外工程承包項下融資成本,加大與中信保公司的合作力度,完成“建信通”——工程項下中信保應收賬款買斷業務的創新,為境外工程承包企業工程款的提前收匯提供良好的融資渠道,加速企業的資金周轉,推動企業在對外工程承包中的積極性。
富滇銀行:打造特色金融服務銀行
在云南省沿金綜改區建設中,富滇銀行按照“立足云南,輻射西南,面向全國,走向泛亞”的區域發展戰略,以“構造地緣金融網絡、搭建跨境金融平臺,為跨境泛區域客戶提供多幣種的廣泛金融支持”的戰略方向,努力打造成為云南省沿金綜改區的特色金融服務銀行。
作為云南省開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的地方性金融機構,富滇銀行在2014年與周邊多個國家建立了跨境人民幣清算渠道、跨境人民幣投融資渠道。自2013年12月以來,該行陸續推出了針對境外替代種植企業的“人民幣NRA賬戶融資”、“人民幣出口信用證兌付”、“人民幣項下出口發票融資”、“境內外聯動人民幣貸款”等創新產品,以實際行動支持了云南省沿金綜改區建設。目前,富滇銀行已能提供包括邊貿、一般貿易和投資項下的較為全面的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人民幣結算量已占全行跨境結算的一半。2014年以來,已辦理跨境人民幣業務1547筆,累計辦理金額約為25.43億元。
該行通過積極布設廣泛的沿金綜改區分支機構網絡,進一步構建內外協調、相互支撐的跨境金融服務格局,為提升支持沿邊開放經濟發展的輻射力和覆蓋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方面,實施“機構走出去”戰略,于2014年1月22日在老撾合資設立控股銀行——老中銀行,為中老雙邊經濟貿易往來提供金融支持,成為全國地方性商業銀行中率先走出國門的典范。另一方面,富滇銀行重點推進云南沿邊口岸分支機構的建設,除怒江和臨滄外,有效覆蓋了此次試驗區涉及的6州一市,擴大了邊境口岸分支機構的覆蓋,除紅河河口支行外,2014年新設了姐告支行,磨憨支行和勐臘支行的籌備工作也正在進行中。此外,已與全世界131家銀行建立代理行和賬戶行關系網絡,除注重全球重點區域廣泛覆蓋外,重點覆蓋了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積極構建面向云南省及毗鄰國家的地緣金融網絡,充分發揮富滇銀行的金融支持保障作用。
在云南外管局的全力支持下,該行在獲得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跨境調運外幣現鈔的業務資格許可”后,于2013年底正式開展了泰銖現鈔跨境調運,并開辦了泰銖現鈔兌換業務,成為全國第一家可跨境調運外幣現鈔的城商行。2014年,該行的泰銖現鈔兌換業務發展迅猛,已成為云南省泰銖現鈔兌換市場的主要供鈔行。截至2014年12月31日,富滇銀行泰銖現鈔跨境調運量已達2.8億泰銖,柜臺兌換量達2.27億泰銖,已成為云南省泰銖現鈔兌換市場規模省內占比第一的銀行。不但推動了周邊國家雙邊本幣的結算及跨境資金合作,促進人民幣與周邊國家貨幣穩定匯率的形成,還能吸引周邊國家金融機構與該行建立更加廣泛的金融合作,進一步推動云南省沿金綜改區建設。
為支持云南企業“走出去”,該行積極研究相關周邊國家經貿情況,創新區域特色化國際業務產品應用模式,為企業量身定制產品,打造自有金融服務品牌。
該行創新出臺了“普洱咖啡出口龍頭企業融資模式”、“替代種植企業融資模式”、“紅河河口邊貿業務清算模式”等3個區域特色化模式。同時,積極申辦相關業務資質,申請了包括短期外債指標、合作辦理遠期結售匯業務資質,并在國家推進西部大開發和沿邊大開放的背景下,相繼出臺包括他行代付、跨境投資企業融資業務管理等相關管理辦法,全行“走出去”企業的配套金融服務水平得以提升。
沿金綜改網已鋪開
一年來,以昆明為中心,德宏、保山、紅河、文山、普洱、西雙版納、怒江、臨滄沿邊8個州市為輻射的云南沿金綜改網已經有序鋪開,對照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實施細則的任務分解及今年40項重點目標、30項重點推進工作的要求,沿邊州市結合當地實際制定了工作實施方案,領導、組織、推動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工作,做到了工作有目標,業務有創新,推動有成效。
一年來,昆明市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昆明泛亞金融產業中心園區建設的實施意見》,把建設“昆明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昆明泛亞金融產業中心園區”聯動發展,確定為落實全省沿金綜改區建設總體部署的內容,鼓勵泛亞金產園區在經濟體制、文化體制、社會管理體制、生態建設體制等方面的改革試驗。將呈貢區核心城區納入金產園區建設范圍,形成一園兩片格局。省金融綜合服務中心、人民銀行昆明中支、平安銀行昆明分行、光大銀行昆明分行已明確將入駐金產園區。
德宏州開展了經常項下人民幣與緬幣本外幣特許兌換、跨境金融支付服務業務以及出境200公里以內的車輛和入境外籍人員的跨境保險試點;開展了中緬人民幣現鈔跨境調運業務;啟動中緬貨幣兌換中心建設。銀聯商務云南分公司與瑞麗市金通進出口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我國對緬甸首個非現金支付跨境使用業務正式啟動,瑞麗邊境緬甸開發區境內可憑銀聯卡刷卡購物、結算。
臨滄市在全省率先開展了企業攜帶現金出入境攜帶證制度試點和跨境金融支付服務業務試點;對持有緬甸佤邦身份證的居民到境內開立個人銀行結算賬戶進行試點;與緬甸佤邦銀行建立了人民幣反假合作機制。
西雙版納州推動建立了中老、中泰“邊貿網銀”跨境人民幣結算平臺;開展了跨境金融支付服務業務試點和跨境機動車輛保險業務;邀請老撾北部五省各銀行行長同駐州各金融機構主要負責人對貨幣兌換、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等合作事宜進行座談。
紅河州跨境人民幣融資業務取得突破,為越南金龍貿易公司發放了首筆90萬元人民幣流動資金貸款;開展了經常項下人民幣兌越南盾特許兌換業務;積極開展跨境保險業務合作;開遠市成立了云南省首家縣級城鄉產權交易服務中心。
保山市成立了首家鄉鎮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積極培育2家企業開展本外幣特許兌換業務。
文山州通過開通雙邊網銀業務、簽訂邊貿結算協議,結束了與越南通過河口等其他州市縣份轉匯的歷史,并成功發放了首筆跨境人民幣流動資金貸款;出臺了《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農村產權抵押貸款條例》,開展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與農信社基層網點合作共建,2014年已開工建設21個。
普洱市爭取中信銀行、北京銀行、華夏銀行落戶普洱;開展機動車輛保險、貨物運輸保險、旅游保險、責任保險等特色跨境保險。
怒江州實現了農村居民自然災害公眾責任保險、農村居民房屋財產保險等7個保險全覆蓋;蘭坪縣啟動了林權抵押貸款和農村居民房屋產權抵押貸款業務。
沿金綜改惠及企業和個人
云南省沿邊金融改革試驗區成立這一周年,云南省各個金融機構積極創新與實踐,推進沿邊金融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成效顯著,企業和個人開始受惠于試驗區建設成果。
農行洱源縣支行創新信貸產品、服務綠色發展
“今天,我很幸運地獲得了洱源農行240萬元的‘生態信貸授信額度,這個額度三年內可以循環使用,貸款期限和額度能夠完全滿足我家的需求。有了這筆資金,我家增加大蒜種植面積、擴大經營規模的愿望就能順利實現”,在日前召開的云南洱源縣“生態信貸”工作推介會上,個體經營者李強在獲得洱源縣首批“生態信貸”授信卡后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會上,像李強一樣獲得首批授信卡的共有12名經營者,共獲得1485萬元的授信額度支持,其中農行洱源縣支行授信額度為825萬元。
2014年3月,按照全省創建“三農”金融服務改革創新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結合洱源縣被列為全國生態文明試點縣建設的實際,洱源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創新具有洱源特色的金融產品,充分發揮金融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杠桿作用”的思路,號召金融機構參與創新以“生態信貸”為主題的金融產品。
洱源縣內小微企業、種養殖能手、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遍存在資金短缺、發展無定本等問題,創新金融產品對于解決他們“貸款難、貸款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農行洱源縣支行積極組織研究,以讓客戶“進得來”、“貸得到”、“貸得快”為目標,整合現有個人類和小微企業類信貸產品,對整合后的信貸產品進行量體裁衣,并優化了貸款受理流程和操作流程,對服務方式進行了創新,使之符合了縣委、縣政府對“生態信貸”的要求。同時,多次向縣委、縣政府以及人行匯報工作,對“生態信貸”的風險補償機制及財政貼息補助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建設性意見。2014年4月,該行制定出臺《“生態信貸”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生態信貸”業務的貸款對象、條件、用途、額度、期限、辦理流程等方面內容,成為全縣首家出臺“生態信貸”管理辦法的金融機構,并與農村信用社一起,成為“生態信貸”唯一兩家承貸銀行。
據悉,到2014年底,洱源縣將使“生態信貸”授信總額達到8000萬元,其中農行洱源縣支行授信為5000萬元,進一步支持好洱海流域生態產業發展,推進洱源縣全國生態文明試點縣建設步伐,真正通過“生態信貸”“貸”出洱源生態美。
“中越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啟動,“及時雨”滋潤外貿行業
“我從事外貿生意有11年多了,一直以來我們跨境人民幣匯入結算業務基本上都要通過河口和廣西東興這兩個地方轉入,結算速度緩慢不說,還得扣除一筆匯兌費,而且匯率風險較大,匯兌成本也比較高。”正在辦理業務的麻栗坡縣起航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光勇表示,自2014年文山開通中越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后,匯入結算再不用在異地“轉圈子”,結算速度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劉光勇說:“尤其讓我高興的是,現在這種結算方式不用扣匯兌費用,匯入多少賬戶里就有多少,減少了匯兌成本,匯率等各種風險也大幅降低,讓人很省心”。2014年前10個月,劉光勇公司的貿易額達到1000多萬元人民幣,尤其是6月份以來,隨著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開通,劉光勇公司業務量也在逐月增加,今后,他還打算進一步擴大公司規模,用足用好國家各項外貿政策,把生意越做越大。
“自中越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啟動以來,麻栗坡支行實現了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1317萬元人民幣,其中,匯出39萬元人民幣,匯入1278萬元人民幣。
NRA賬戶方便又實惠 合作試點多點開花
“真的是太方便了。”在農行河口支行業務柜臺前,剛辦理完業務的越南商人阮氏娥一邊整理著手中單據,一邊說。
據了解,阮氏娥的貿易公司是越南老街省一家大型企業,主要從事礦產進出口業務,每年的貿易人民幣結算額達上億元。“過去,我們在中國沒有境外賬戶,交易手續麻煩,同時還要承擔手續費和匯率風險。”阮氏娥舉了個例子,公司給中國客戶付款時,即便有人民幣,也需要先在越南銀行把人民幣兌換成越南盾,再由越南盾兌換成人民幣支付給中方公司。“兌換100萬元,要收500元手續費,一年光兌換手續費都是筆不小的開支。”
自沿金綜改試驗區建設啟動以來,作為對越貿易的重要門戶,河口縣搶抓機遇,先試先行,積極開展了開設境外機構人民幣結算賬戶,啟動跨境保險業務合作試點等多項工作。
2014年3月24日,阮氏娥的貿易公司成功在河口農行開設了NRA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成為全省第一家擁有NRA賬戶的越南企業。“有了NRA賬戶,跟中國企業間就可以直接用人民幣支付,能省去兩次匯率折算。”阮氏娥介紹,除此以外,賬戶資金可自由支配,能有效規避匯率風險,擁有NRA賬戶的企業間還能直接支付,公司已通過NRA賬戶實現了500多萬元人民幣結算。
繼開設NRA賬戶后,2014年4月4日,農行河口支行又為越南金龍貿易公司發放了90萬元貸款。“這些業務的辦理為境內進出口企業的跨境貿易、融資、擔保提供了更多便利,將有助于我省與東盟和南亞國家間形成更緊密的經貿金融合作關系”,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融辦副主任陳里忠說。
截至2014年9月,該州已開立境外機構人民幣結算賬戶13戶,全州跨境人民幣結算總額達61億元人民幣,增長7.4%,成為全省跨境人民幣結算量最大的地區。
縣域金融改革創新試點縣農戶獲益匪淺
龍陵縣勐糯鎮海頭村村民楊恒然近來心情大好,他2014年7月養殖的25頭母牛,有兩頭產下了小牛犢,年底又將有4頭母牛下崽,預計2015年可增收5萬多元。“這要感謝鎮上前不久成立的鄉鎮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服務中心,讓我有機會貸到貸款,辦起了養牛場。”楊恒然說。
據介紹,這幾年,楊恒然承包種植了60畝甘蔗,每年甘蔗收割后,看著大堆大堆的甘蔗葉浪費掉,他心疼不已。“我一直想開辦養牛場,既可以把甘蔗葉利用起來當飼料,也可以增加收入。”致富點子挺好,但卻沒有資金支持,楊恒然的“養牛夢”一直耽擱著。
2014年4月,龍陵縣被省金融辦批準列為全省縣域金融改革創新試點縣。為推進縣域金融改革創新的各項政策措施,龍陵縣把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放在首位,搭建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平臺,推進林權、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房屋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于5月份在勐糯鎮率先成立了保山市首家鄉鎮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服務中心。
楊恒然了解到情況后立即向勐糯鎮農村信用社提出了申請,通過房屋和土地評估后,拿到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5萬元和農村居民房屋所有權抵押貸款10萬元,利用這筆貸款,他很快建成了一處共計250多平方米的養牛場,購置了5頭公牛、25頭母牛和養殖設備。
目前,保山市5縣區都辦理了林權抵押貸款,龍陵縣、施甸縣掛牌成立了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服務中心,極大地方便了當地群眾,有效破解了“三農”融資難題,撬動農村“死資源”變成“活資本”,調動了廣大農民創業的積極性。截至2014年9月末,保山市涉農貸款余額達240.95億元,其中,林權抵押貸款余額9.33億元,農村居民房屋抵押貸款1251萬元。
總把關:蘇麗霞
欄目主持:黎 ? 風
執行編輯:薛盤棟
編輯:杜 ? 杉 ? 尹安鋮
趙 ? 凱
美編:王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