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 民
一部《穹頂之下》紀錄片,引發人們對環保問題的熱議,關于如何消除霧霾、凈化環境的討論再度熱烈起來,其中關于能源結構轉型及如何發展天然氣一度成為焦點話題。霧霾的形成與能源消費有很大關聯,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便是霧霾的主要元兇。因此,如何發展替代能源,對霧霾的治理具有決定性意義。就當前我國能源行業的發展現狀而言,鼓勵天然氣消費、發展天然氣產業應該是比較現實的途徑。
我國天然氣價格長期處于較低水平,與煤炭、石油的比較關系一直低于國際水平。盡管如此,國內工業企業依然覺得使用天然氣的成本比較高,即使是低價位對需求也有抑制。我國是天然氣生產大國,目前國內天然氣產量已經達到1200億立方米,但與能源消費大國的地位相比,這個產量依然偏低,需要大量依賴進口。這些年我國非常重視天然氣資源的引進,先后建成中亞、中緬管線與一批沿海LNG接收站,同俄羅斯的天然氣合作也取得重要進展。長遠來看,未來供應中國的天然氣氣源應該是有保障的。可問題在于,在全球天然氣價格相對高位時,國內整體低迷的氣價若不發生調整,資源引進會受限制;若調整至國際市場水平,國內企業因成本問題會“惜用”天然氣,將天然氣視為奢侈品,這樣大量的資源引進可能會面臨無法消化吸收的窘境,導致天然氣“多得用不了”的現象出現,國內目前已有這方面的擔心。究其本質,還是對價格的糾結,而這種糾結形成的前提就是全球天然氣價格整體高位。
目前,有助于實現國內外天然氣價格接軌的條件正在逐漸成熟起來。2014年下半年以來,伴隨著國際油價的下行,天然氣價格也出現大幅下降,降價幅度與油價下降幅度基本一致。目前各地銷往亞太的天然氣價格大約在10美元/百萬英熱單位,較高峰氣價時期下降近50%。就國內天然氣進口而言,由于受到長期合同定價因素的限制,2014年的進口氣價還沒有出現大幅下降,若油氣市場低氣價現象長期維持下去,進口天然氣降價是遲早的事。總體看來,當前是推進國內外天然氣價格接軌的好時機。據《經濟學人》預測,全球天然氣的出口能力將在接下來的幾年來保持持續增長,將由2013年的2.9億噸增加至2018年的4億噸。在供應寬松心理預期的支撐下,天然氣價格長期低位運行的可能性很大。
不過由于天然氣的替代能源煤炭、液化石油氣價格也出現低迷,未來天然氣價格即使低位運行,也未必有煤炭那樣的價格競爭力。據報道,目前國內市場上已經不同程度地出現能源逆替代,部分企業鑒于天然氣成本高而重新選擇使用煤炭。這種現象的出現按理說是正常的市場行為,但從宏觀層次考慮環境的治理目標因素,那么眾多微觀個體的行為匯集起來,其行為和結果可能意味著倒退。環境治理的愿望和理由越充足,倒退的特征便越明顯。
在此形勢下,政策的干預是必要的。在低氣價下應盡快實現國內外氣價接軌,同時出臺一些應對風險措施。若低氣價對國內的天然氣生產帶來抑制,比如影響到非常規天然氣資源開采,可以考慮采用財政補貼政策對生產企業予以扶持。同時,即使國際市場天然氣價格下降,也可能存在進口氣價高于國內氣價的現象,在此情形下推進國內外氣價并軌對消費天然氣的工業用戶依然意味著成本和負擔,可以考慮給予天然氣消費企業必要的補貼。由于環境保護是硬約束條件,補貼便有其社會意義和價值。
不久前發改委宣布并軌國內城市門站價格,存量氣和增量氣價格并軌是價格改革的一大進步。在當前全球氣價整體低迷的形勢下,應抓住有利時機,順勢推進。門站價格并軌后,下一步應該考慮國內外天然氣價格并軌,這是市場的選擇和環境保護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