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鋒
基層行政執法部門,在查處一些失信違法的案件中,常遇見一個普遍又無奈的現象:幾乎每一起案件的當事人在一開始都不會規規矩矩地接受處罰,而是到處找人說情,窮盡人脈后方才罷休。其實,這種“不找人、不辦案”的現象在司法實踐中也司空見慣。
一些人為什么對法律缺乏足夠的敬畏?為什么迷信“找人”而不相信法律?為什么在失信違法或者遇到一些法律糾紛時存有僥幸心理?表面的原因是這些人的誠信意識和法治意識淡薄,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法治的誠信力不足,有些執法者、司法者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秉法不公,辦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吃喝案,給一些失信違法的人減輕處罰甚至逃避處罰提供了機會,幫一些人在案件中獲得了超法治、超公平的利益。
法治誠信是社會誠信的根基。法治誠信牢固,則社會誠信穩固;法治誠信缺失,則社會誠信動搖。當前,社會失信問題廣為詬病,不夸張地說,對每一個社會失信問題,都可以從法治誠信中找到直接或間接的答案、癥結。
加強法治誠信,首先要加強教育引導。貌似老生常談,實則非常必要。法紀教育、誠信教育的問題在于不實不到位,如果能夠下足功夫,使教育成為常態,把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讓教育深入執法者、司法者的內心,教育的防范作用便會彰顯。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法律的職責和禁忌,通過教育,讓執法者、司法者知道“應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明白“不可為而為之”和“應該為而不為”的法治失信后果,引導執法者、司法者樹立正確健康積極的誠信觀,發自內心地厭惡失信,抵觸失信,不想失信。
第二,要扎緊制度籬笆。法律制度的籬笆粗疏、缺失、有漏洞,一些執法者、司法者便可以找到失信的縫隙、缺口,如果法律制度的籬笆科學緊密牢固,法治失信者就無洞可鉆、無機可乘、無路可走,根本沒有機會失信。要規范自由裁量權,將執(司)法的處置標準盡可能地細化、具體化,最大限度壓縮自由裁量的空間;推進權力公開透明運行,把執(司)法的個案適用依據、主要事實情節、處置理由、處置結果等信息全面公開,便于公眾監督;實行同案類案同處,由執法部門、司法部門的最高機關選定公布相關案例作為基本標桿,下級機關參照執行,如處置結果與案例標桿有較大出入,則應接受質詢;嚴格錯案追究,提升辦錯案的風險和成本。這些制度,有些部門已經在探索嘗試,下一步,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和推廣。
第三,要嚴懲法治失信者。依法懲戒是建設良好的法治誠信的保障,如果執法者、司法者每次失信后,監督機制都能快速反應介入,一絲不茍地進行查究,就有了強大的震懾力,執法者、司法者就不敢觸碰法治誠信的底線。其實,我們已經有了相對健全的監督制度,最需要的是監督懲戒的決心和執行力。
人無信不立,法無信不公。有了法治誠信,才有法律公平,才有社會誠信和社會公平。法治誠信是保證社會健康的免疫系統,是維系社會良知的底線,是社會良性循環系統的“總開關”。塑建法治誠信是每個公民的需要,是法治國家的需要,是社會發展潮流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