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眉


“背篼法官”郭興利常常講起他第一次獨立辦案的經歷,那是1991年9月的一天早上,兩個村民因為山林地糾紛鬧到法庭。郭興利耐心地給雙方講解著法律規定,其中一人卻突然打斷他的話:“算了,郭法官,不要再說了,附近有個廟,我和他去賭咒!”郭興利還來不及勸阻,另一人卻馬上響應:“賭咒就賭咒!”當事人竟然不信法律而信神靈,這讓年輕的郭興利受到了極大的觸動,在他日后成為劍閣縣法院開封法庭庭長后,也不斷用這件事告誡自己要恪守法官職責、贏得群眾信任。
就在差不多的時段里,國內上映了一部影響深遠的電影——《秋菊打官司》,“被普法”的秋菊用法律為自己“討了說法”,卻體驗到了法律與傳統道德觀念錯位的深深寒意。“秋菊式困惑”代表了中國農村在適應現代法治過程中的一個典型問題。
從上世紀80年代普法的推行,到如今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農村這樣的詰問從來沒有停止過,隨著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變遷,舊的問題解決后,新的問題卻又接踵而至。作為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且相對薄弱的環節,法治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
法治農村建設任務緊迫
江蘇省江陰市檢察院在2012年開展了一次“中國鄉村法治調查”活動,調查中發現的問題頗具代表性,也極具時代特征,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因造城運動而衍生的村官貪腐現象日益嚴峻,因征地補償衍生出的詐騙犯罪呈上升趨勢;鄰里糾紛最為常見,民間調解往往是最主要的糾紛解決渠道;農村社會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革,但許多地區仍舊保留著部分傳統觀念,我國的農村民主法治正是在這兩種觀念交織下緩慢向前邁進。
今年10月30日,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發布了《中國農民狀況發展報告·政治卷》,其研究成果稱,當前的中國農村法治建設主要面臨著四大瓶頸:即法治體系不完善,法治運行不規范,法治服務形式單一、載體缺失、內容缺乏,農民法治意識薄弱。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郭曉鳴撰文《加大力度推進法治農村建設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基礎》,他認為“集體上訪”、“暴力上訪”事件的發生與鄉村治理模式有關,當前的治理模式過度強化自上而下的行政權力,導致了較為普遍的不依法行政的問題,也沒有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利益表達機制。
從諸多的調查研究中,我們不得不認識到,與城市相比,法治農村建設面臨的矛盾更為突出、任務尤為緊迫和艱巨。面對深化農村改革的時代任務,法治農村建設必須加快進度,為改革提供良好有序的法治環境。
民主和法治是基層治理的“法寶”
只要輸入第二代身份證號碼和密碼,村里的資金、資產、資源的相應情況就明明白白顯示在電腦屏幕上,“村里的大小事咋辦的,錢咋個花的,查查‘民心通就心里有數了!這個還可以表決和投票呢!”彭州市小魚洞鎮太子村村民呂廷剛說。2012年,彭州市探索實施了“民心通”工程,這是一個全國首創的村級事務信息化公開平臺。
和彭州一樣,很多地方都在創新基層治理模式。民主和法治是基層治理的兩大“法寶”,二者相輔相成。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陳建華認為,近些年,我國逐步完善與“三農”相關的法律制度政策體系,村民自治在全國各地的農村已經普及,農民法律意識明顯提高,農村的事務在依法有序進行。
從基層治理的層面講,法治農村建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群眾基礎。省委十屆五次全會公報中寫道:“普遍推行村規民約、居民公約、行業規約,把法律規定與良俗新風結合起來,加快形成依法立約、以約治理、民主管理的基層治理良序。”
作為基層治理的手段和法律制度的有益補充,村規民約在農村發揮著重要的無可替代的作用。今年10月底前,全省各地基本完成了規范完善村規民約的任務。
“自覺維護道路、塘庫堰等公共設施”、“不在公路上曬糧”、“自覺保持村內和房前屋后環境衛生、不亂丟亂扔、不亂倒垃圾、柴草堆放有序”……這是武勝縣盧山村村規民約的內容。盧山村的鄉村旅游產業日漸壯大,但村里糟糕的環境卻給鄉村旅游業拖了后腿。在沒有法律條文強制懲戒的情況下,村民共同制訂完善并報鎮政府備案的村規民約就成為最具約束力的規定。
四川實踐為法治農村建設探路
走進雅安市名山區蒙陽鎮貫坪新村,以法治為主題的文化廣場就映入人們的眼簾。村支書說:“現在,貫坪村走上了依法治村的道路,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經濟發展了,群眾懂法了,矛盾也減少了。”近年來,名山區貫徹落實依法治省的要求,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為抓手,在基層民主法治建設上取得了實效。
2013年12月30日,省委、省政府頒布了《四川省依法治省綱要》,整體推進依法治省工作。為科學評價依法治省目標任務的實施成效,今年9月底,省委印發《四川省依法治省指標體系》。其中,深入推進“法律七進”即法律進機關、進學校、進鄉村、進社區、進寺廟、進企業、進單位,成為普法工作最接地氣的部分。“法律七進”的關鍵是解決“進什么”、“怎么進”和“落到實”的問題。為此,省司法廳下發了《推進“法律七進”工作方案》,對“每一進”從制度設計、陣地建設、人員保障等方面進行了逐條逐項安排。
有綱要、有指標、有方案,我省依法治省工作已然進入全面推進階段。省委十屆五次全會公報指出,“全民守法重在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把法治養成與法治實踐相結合,以‘法律七進為抓手持續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加大法律援助服務力度,使尊法守法成為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以“法律進鄉村”為載體,針對法治農村建設的一項項措施、服務正不斷深入到鄉土院落,為農民知法用法搭建良好的平臺。
“我給還沒結婚的兒子買房,婚后這套房子會成為夫妻共同財產嗎?”“樓上廁所漏水,污水浸泡了我家的墻壁,這事怎么辦?”最近,四川科通律師事務所為綿陽市游仙區小枧溝鎮順河村一組村民提供了法律服務。早在2011年,綿陽市便推行了“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制度,法律服務行業擔任村(社區)法律顧問已達2850家。而在全省,設法律顧問的村級自治組織已占全省村(社區)總數的41.12%,法律工作者下鄉服務,成為法治農村建設中的一支生力軍。
與聘請村級法律顧問不同,漢源縣更注重培養本土的“法律明白人”,通過“法律明白人”對家庭成員、鄰里開展普法宣傳,樹立村民遇事找法、辦事依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觀念,提升基層法理水平。按照依法治省的綱要,全省農村每個村民小組都將培養一名“法律明白人”。
資陽則在農村推進法治農家大院建設,安岳縣鴦大鎮五鳳村依托退休村干部的住宅,發揮其政策法律相對熟悉的優勢,建起了集法制宣傳咨詢、矛盾糾紛調解、群眾說事議事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法治農家大院,將法制宣傳落實到千家萬戶。
責任編輯: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