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蓉
(交通銀行三亞分行,海南 三亞 572000)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大數據時代和云時代的到來,互聯網金融正在全球范圍內以異軍突起之勢高速發展:“互聯網金融”不僅成為各大搜索引擎的高頻詞匯之一,它更以其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改變著現代人的生活、工作和支付方式,實現了虛擬金融到現實金融之間的轉換。隨著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神向傳統金融業的滲透,傳統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影響。
互聯網金融是這樣一個新興領域:它將互聯網技術與傳統金融模式有機結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對金融模式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例如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之上的云計算、移動支付、網絡貸款等等,這種主要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的金融模式,我們稱之為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至少應具有以下四項功能:
一是交易平臺功能。互聯網金融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可以為客戶提供一個網絡金融的交易平臺,在此平臺基礎上,客戶可以自行選擇目標金融產品,足不出戶便可直接進行網絡交易,能便利的開展支付、貸款、融資等金融活動,方便快捷,節省時間。
二是快速融資功能。互聯網金融本質上是一種直接融資,節約了傳統金融模式的中介環節,投資方與融資方直接點對點交易。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對數據的分析,客戶可以方便地查閱交易對手的交易記錄,全面深入的掌握對方的相關信息,尤其是信用效度等,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效率。
三是便捷支付功能。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商家和客戶之間的支付通過第三方平臺來完成,能夠為客戶提供更為方便、快捷的支付服務,成本也更低,同時也降低了網絡金融交易的風險。
四是信息收集和數據處理功能。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發展能夠大大降低互聯網金融機構信息的不對稱性。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應用的日益普遍,互聯網上留下了用戶眾多的交易痕跡,在電商和網站上中就生成了大數據。強大的搜索引擎可以幫助使用者進行信息的收集,并對數據進行有效的篩選和分析,更高效的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當前互聯網金融的格局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即傳統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傳統金融機構主要是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創新及電商化創新等,非金融機構則主要是利用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進行金融支付結算的第三方平臺、P2P小微借貸等平臺。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大趨勢下,互聯網金融的熱度不斷上升,參與互聯網金融的公司也迅速增加。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行業的主要區別在于:金融各方參與者通過互聯網有了更直接、更有效的接觸,從而大大提高了傳統金融業務的透明度,降低了中間成本,方式上也更為便捷。阿里金融、人人貸等均為國內互聯網金融的典范。互聯網金融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對傳統商業銀行產生了較大的挑戰。
互聯網金融交易平臺(如P2P),對商業銀行傳統的存貸業務和中間業務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一方面,以支付寶為主要結算方式的淘寶網,僅在2014年“雙十一”期間的交易筆數就高達1.058億筆,總金額達到571億元,其中無線客戶端成交243億,大大分流了銀行支付結算的客戶數量;以余額寶為代表的第三方理財、支付平臺,集增值金融服務、信用支付結算等綜合性金融服務為一體,具有資金準入門檻低、申購贖回快、操作界面簡單便捷、收益相對穩定等特點,吸引了上億客戶和資金的進入。從余額寶的數據分析來看,其上線僅18天就已經募集了66.01億元的資金進入,消費量達到12.04億元,造成了傳統商業銀行的存款“大搬家”現象。另一方面,根據相關數據統計結果,我國目前以P2P為平臺的網絡借貸公司已達到300多家,它們的經營模式主要有:有擔保的互聯網金融交易平臺(如有利網)、純信用無擔保互聯網借貸平臺(如拍拍),還有眾籌模式的(如點名時間),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就達到了近700個上線項目,且項目成功率接近50%。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廣泛應用,拓寬了小微客戶的貸款途徑,對傳統商業銀行的存貸和中間業務沖擊很大。
一方面,互聯網金融服務與傳統金融服務模式相比,客戶的需求和體會能受到更多的尊重。消費者能夠自主的選擇金融產品和服務,其多元化、靈活性、差異化的需求可以得到高效的實現,交易過程中重視雙方信息的對稱性,這對傳統商業銀行的服務模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所發生的交易大多是通過第三方平臺來實現,客戶并沒有直接跟銀行發生接觸,從而使得客戶對以銀行作為支付結算首選的忠誠度大大下降。
一方面,互聯網第三方支付平臺已覆蓋移動支付、金融增值服務、銀行卡收單等傳統銀行的優勢業務功能。其憑借著掌握的客戶交易大數據及強大的信息分析和整合能力,使傳統商業銀行在結算業務方面的收入大大減少。另一方面,隨著網絡貸款系統的日益完善和風險管理優化,互聯網能夠滿足更多小微企業和個人客戶的融資需求,這也使得很多在銀行融資困難的中小型企業和個人客戶對銀行的忠誠度下降,存貸款業務流失,銀行的利息收入空間進一步收窄。互聯網金融正在一步步擠占商業銀行傳統優勢的利潤來源。
雖然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如火如荼、勢不可擋,但它并不能也不可能替代傳統銀行,而應是作為銀行的重要補充,彌補和拓展商業銀行暫無法觸及的空白區域,二者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互聯網金融雖具有數據積累和挖掘方面的優勢,但最終客戶結算和基礎金融服務仍需依靠銀行進行。而商業銀行缺乏的是互聯網的“基因”,如果商業銀行可以在業務經營模式中適當應用互聯網金融技術,實現金融創新和產業升級,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實力、全面的監管體系、良好的信用體系和完善的風險控制,商業銀行必將成為互聯網金融時代最大的受益者和贏家。
互聯網金融的優勢之一在于,為客戶提供了更為個性化、便利性的金融解決方案,提高了客戶辦理業務時的效率。商業銀行應當引以為鑒,以金融創新突破傳統經營模式,真正以客戶體驗和需求為中心,不斷滿足客戶差異化、多樣化和專業性的金融服務要求。
一方面,要簡化業務處理流程,利用商業銀行信息平臺的優勢,優化業務環節,高效配置資源。另一方面,要著力發展移動金融業務,在移動支付、理財、網銀貸款等方面進行系統優化和金融創新,打破傳統商業銀行在業務辦理上時間和空間的約束。
智能型銀行的構建需要貫穿商業銀行前、中、后臺,從業務到技術的全面支持,其智能性著重體現在快速靈活的響應機制。前臺部門需要更快速、全面地獲取客戶數據和信息,洞察客戶需求,依靠互聯網技術和工具的支撐進行智能化的信息分析和客戶服務;中后臺部門則應重視業務流程的優化、整合和創新,確保高效服務和良好的客戶體驗。當然對于銀行而言,在智能型銀行轉型過程中,必須貫穿全面的風險控制與管理。
互聯網金融之所以能獲得巨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對數據的深挖和應用。商業銀行可利用先進的互聯網信息采集技術,將系統內的存量數據進行再整合,以此推進云計算、移動支付、大數據等技術在銀行業務中的應用,提升商業銀行信息處理與技術應用、金融增值服務、市場推廣等能力。
銀行系電商的興起,是商業銀行應對金融技術脫媒,對互聯網金融的一種嘗試性探索。極力拓展電商業平臺對于商業銀行深入發展互聯網金融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商業銀行應注重分析客戶需求,通過金融服務創新,搭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營銷平臺。將銀行線上金融業務服務、客戶線下支付結算和商戶三者緊密結合起來,建立互利共贏的電商營銷體系,建設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和互聯網軟實力,豐富服務內容和服務手段。不久的未來,銀行將從結構上改變依賴節點型的專用資本,學習和廣泛運用網絡化的社會資本,提高銀行服務的整體效能。
商業銀行應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逐步完善人力資源結構,打造以優質人才為主體的核心競爭力。首先,在員工招聘時要優先引進金融業務熟悉、技能熟練,且能運用互聯網新技術的專業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在員工工作的過程中,也要注重制定專門的培訓計劃,定期進行集中培訓,著力培養一批集專業金融知識、市場營銷能力、精通網絡技術于一身的綜合型人才。
商業銀行必須進行業務模式的創新與改革,以增強客戶黏性。一方面,要重視與戰略伙伴的深度合作,在業務上取長補短,集合多方資源,打造專業的一站式金融服務平臺以滿足客戶不斷變化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要整合上下游資源,為客戶提供全流程金融解決方案,建立合作各方共贏發展的關系。在互聯網金融形勢下,第三方支付、網絡電商平臺不應僅是商業銀行的競爭對手,更應成為商業銀行發展戰略上的盟友,只要合作適宜,就能夠共同開辟新的市場,拓展新的領域,實現資源優勢互補與共贏發展。
[1]馮娟娟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競爭策略研究[J].現代金融.2013.04.
[2]邱峰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和挑戰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