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艷
(工商銀行,江蘇 南京 210009)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給我國金融市場的業務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實踐參考價值,在經濟全球化,市場一體化發展的今天,我國金融業的發展仍然存在著動力不足,區域發展不平衡,內容不全面,與國際金融中心仍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等問題,亟待建立國際向的金融中心。基于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視角我國金融市場業務發展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同時世界國際金融中心及國內上海國際中心建設給我國金融業務的發展帶來了寶貴的經驗及機遇。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視角下,我國金融市場也業務發展要根據自身的情況,以先進的金融市場理論為依據,開展各項金融業務活動,促進金融業務的全面升級發展。
1.經濟新常態,推動金融市場業務發展的創新升級。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推動下,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的速度由原來的高速度轉變為中高速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增速雖然有所放緩但實際的增量依然是可觀的,中國經濟更加趨于平穩增長,其動力更為多元化,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的穩定。在新常態下,政府實行大量的簡政放權,進一步使市場活力得到了充分地釋放。新常態的經濟發展態勢給中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面對新常態,政府提出發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實現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和包容性發展的新要求。基于以上要求,經濟活動主體應結合自身的特點不斷發展創新,推進改革。經濟發展必然推動金融業務市場的繁榮,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促使金融業的結構體系及發展方式帶來改變,作為資本要素,投資要素最為明顯的金融業也需要適應時代的要求,轉變產業結構模式,以建立國際金融中心為契機,不斷轉型升級,創新發展[1]。
2.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推動我國金融市場業務的新發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將給我國金融市場業務的發展到來新的契機,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表明了我國政府對金融發展的重視及推進金融市場的決心,可以預見金融市場體系建設是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內容,圍繞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在上海金融機構發展和金融產品創新的“試水”給我國金融市場業務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今后幾年的發展中,國家將會給金融業一定的政策支持,金融市場業務將會持有一定的政策性支持和融資性支撐[2]。
3.金融市場的縱深性全方位拓展。在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下,金融市場將會得當縱深性的全方位拓展,以此形成多層次、多功能的市場金融體系。基于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視角下,我國金融業務市場項目需要進一步的拓展,人民幣產品的創新將是未來金融市場業務發展的重心,而且通過國際金融中心的建立,將會與世界各國國際金融中心加強聯系,互相交流,引進其先進的項目業務,最大限度的開拓我國金融市場業務,促進金融業的快速發展。
1.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思潮下,我國金融市場業務對外發展的瓶頸。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當前全球經濟增長趨勢有所放緩,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思想重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金融市場的波動以及加劇了短期資金跨國性流動,各國在全球資源、氣候變暖及貿易平衡等方面出現了一定的利用沖突與摩擦,經濟產業格局也發生了變化,國際環境的日新月異給我國金融市場的境外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基于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視角,我國金融經濟需要開闊的全球市場,但是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思潮下,我國金融市場業務對外發展遇到瓶頸[3]。因此,我國政府應突破保護主義的樊籬,加強開發力度,大力發展國際性金融業務往來與交流。
2.國內不合理的經濟結構,阻礙了金融市場業務的拓展與創新。
金融業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活躍起來的,金融業繁榮這一地區的經濟必然是發達的,金融業必須是在經濟高度發達及運轉下,才能夠得以發展。因此,在我國當前經濟結構不盡合理,區域經濟不均衡發展,經濟可持續性差的大環境下,金融市場業務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負面性影響,這些不良因素阻礙了其進一步的拓展與創新。那么,基于此,金融行業的相關機構就應該以新常態為契機,順應時代的要求及經濟發展的規律,強占先機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獲得更多的政策及資金支持。
當前我國金融業務市場大多仍然是以存貸款利差的盈利模式發展其經營項目,但是近幾年,信貸的迅猛增長,給這一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這種同質化的經營模式阻礙了金融市場的結構性轉變升級,加大了金融業的競爭,致使金融市場盲目擴張規模,以此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然而規模的擴張,業務項目的落后造成資金的大幅度波動,嚴重影響了金融市場的資產配置效益與效率,極大地制約了金融市場業務的發展[4]。
現代化金融管理不僅使管理成為一種實用主義技術更集中體現了管理的統籌藝術。現代管理中的智略性和靈活生動性,是現代化金融管理的一種外化形式。管理的經營性與藝術性是物質與意識關系的縮影。金融的發展需要管理藝術精神的推動,管理的藝術精神又是建立在經濟的實體基礎上的,管理從本質上是實體與精神的融合體。現代金融管理中不但注重管理的實效性,更加注重它的靈活性,現代化經濟管理在形式和手段上更加的趨于靈活多變。以往的金融管理往往采用硬性的強制性的措施,比如通過罰款、批評以及強制性的條例實現對人員的約束和規范。而現代經濟管理則軟硬兼施,運用其藝術性的特質,柔性地實施對員工的管理。比如開展傳統道德文化教育,切實員工的生活需要,建立心理咨詢室等手段,潛移默化地影響、規范員工的行為[5]。
金融發展是區域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布局的關鍵環節,金融的有效發展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的穩步增長。從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視角,實現金融的全面均衡發展,必須先從統籌區域金融發展為切入點。以優化市場資源配置為前提,建立健全金融發展體系,完善金融制度體制。通過金融監管機制的構建,擴大金融的開放力度,創新金融制度,加強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功能。因此,政府應充分發揮統籌指導作用,做好金融制度的創新工作。統籌經濟發展,改善金融發展環境,各地區應以國家統籌為指導,發展具有本區域特色的金融體制結構,根據自身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建立金融體系,精準尋求經濟增長點,有效推進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在統籌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擴大金融的開放度,推進民營金融機構的建設,促進非公有經濟的發展。支持地方銀行建設,提供政策理論和資金支持,擴大融資渠道,各省市應結合金融經濟的基礎條件,遵循市場價值規律,推進金融業與國民經濟的統籌發展。
逐步開放金融機構的利率管制,發揮市場對金融利率的調控作用,促進利率的市場化,實現利率真實的反映市場供,引導資金逐漸向中西部流入,有效金融資源配置。加強區域性金融機制建設,實現多層次資本市場,創新金融產品業務。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實現金融和科技創新,從而對不同層次的資本市場進行規范。
政府合理金融資源配置,有效對金融業的宏觀調控作用,引導金融業向國際范圍延伸,加快中國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
市場競爭是一種動態形態,金融市場業務發展需要持續性的競爭力來促進其內部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要加強金融業的動態能力,不斷創新金融的經營模式與產品項目,全面激活金融業的發展活力[6]。
基于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視角,金融市場業務發展需要抓住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契機,全面提升其業務能力和持續競爭能力,促進金融業的深度及廣度的全方位發展,推進我國金融國際市場的建設步伐。
[1]劉小燕.對國內金融機構金融市場業務發展的思考和建議[J].經濟視角(中旬),2012,02:89-91.
[2]胡瑩.上海在岸金融市場的發展與思考[J].浙江金融,2012,06:38-40.
[3]張鋒.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與南京區域金融中心構想[J].科學發展,2010,03:38-44.
[4]鐘陽.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資本流動與慣性效應的作用[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31-36.
[5]孫國茂,范躍進.金融中心的本質、功能與路徑選擇[J].管理世界,2013,11:1-13.
[6]丁一兵,鐘陽.資本流動活性與國際金融中心形成[J].商業研究,2013,05: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