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祝頤
建立長效機制,給有關部門與責任人套上制度緊箍咒,對怠慢工作、冷落民眾者嚴格問責,讓他們承擔便民電話不便民的成本與責任,十分重要。
9月22日,中國市場學會服務質量專業委員會透露,針對全國31個省區市180多個市、區、縣,共2700多個政府部門的便民電話進行的明察暗訪結果顯示,服務質量合格率僅為48.9%。
民眾撥打政府部門公布的便民電話,聽到的卻是“不知道”“不清楚”這樣的不便民回答,有的公共服務電話無人接聽,甚至是空號。
便民電話為何不便民?這是由于相關部門對便民電話的辦事效率缺乏監管問責機制,工作人員責任心不強;也有些便民電話并沒認真經營,也沒安排專人接聽電話,導致便民電話成了道具。
對便民電話不便民的怪現象,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媒體曝光、輿論批評、應景整改。政府如果真想轉變工作作風,就應該拿出誠意為民眾服務。而提高便民電話接通率,方便民眾咨詢、投訴,只是政府服務的一小部分。進一步說,政府便民不僅要方便民眾打通,給民眾提供必要的咨詢服務,而且要切實幫助民眾解決問題。因此,建立長效機制,給有關部門與責任人套上制度緊箍咒,對怠慢工作、冷落民眾者嚴格問責,讓他們承擔便民電話不便民的成本與責任,十分重要。
不僅是政府便民電話要提供好便民服務,各級政府部門都應明確劃分工作責任,提高工作效率,認真服務民眾。如果政府部門怠慢民眾,相關人員就應該為此承擔相應責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公仆們的服務意識與危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