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斯丹



今年9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四川省完善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提出了我省完善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目標,明確了完善集體林權確權頒證、規范林權流轉等七項重點改革任務。
其實,從2008年以來,我省就全面啟動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目前集體林明晰產權、承包到戶工作已經完成,以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為主要內容的深化改革正穩步推進。全省累計確權頒證1.63億畝,受惠林農 5300萬人,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林業產值從2007年的670億元增加到去年的2030億元。由于前期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加之時間緊、任務重,存在確權頒證不到位、林權流轉不規范、配套政策不完善、服務體系不健全、新型經營主體不足等問題,林改助農增收作用彰顯不足,必須持續深入推進改革。因此,省委、省政府專門研究出臺了《四川省完善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特殊意義
我省地處長江上游,生態區位十分重要,林業肩負著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促進農民增收的雙重任務。我省集體林占全省林地半壁江山,集體林業改革發展事關全省林業大局。通過深化改革,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必將有效釋放三大潛能,促進集體林業發展。
釋放經營者的巨大潛能。改革必將增強農民和經營業主對承包經營林地、發展林業生產、實現增收致富的愿望,調動他們經營林業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和發展林業生產力。
釋放林地的巨大潛力。我省林地面積占全省面積的49%,但是單位林地產出遠低于耕地。這是差距所在,也是農村發展、山區發展的潛力所在。通過改革有助于推動林地綜合利用和適度規模經營,提高林地產出。
釋放林業的多種功能。林業具有強大的生態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改革讓農民和業主吃上了“定心丸”,“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將成為森林經營的方向,森林質量和森林蓄積必將大幅度提高,有助于維護生態安全、保障林產品供給、促進農民增收。
完善集體林權確權頒證工作
推廣內江市、敘永縣經驗,以縣 (市、區)為單位統籌推進農村各類產權“多權同確”,將完善集體林權確權頒證工作納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一并安排部署。具體工作有:
首先,組織開展確權頒證“回頭看”。對錯登、漏登、重登的林權進行核查糾錯,對聯戶承包和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經營的林地將份額量化到戶、股權證發放到戶。
其次,認真做好糾紛調處工作。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原則,將林權糾紛納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內容,及時調處化解林權糾紛,依法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做到一般糾紛不出鄉、重大糾紛不出縣。
第三,加強林權管理工作。縣(市、區)政府要明確機構、落實人員做好林權日常動態管理和服務工作,嚴格執行林權管理有關規定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檔案管理辦法》,加快建設林權管理信息系統,做好林權檔案管理工作。
實現生態建設、綠色產業富民協調發展
主要通過實施森林分類經營改革來實現生態與產業的協調發展、雙贏。目前我省已區劃界定集體所有公益林8313萬畝、商品林8127萬畝,集體公益林全部納入了生態效益補償。
從嚴管理公益林。嚴格執行林地用途管制和公益林采伐政策,完善和落實集體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研究重點生態功能區集體公益林經營管理制度,探索非國有公益林政府贖買政策。
放活人工商品林經營。加快森林經營改革,鼓勵和引導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編制森林經營方案。深入推進集體林采伐指標分配改革,完善采伐指標分配機制,簡化采伐審批程序,放活竹林、速生豐產林、工業原料林采伐管理政策,開展采伐權公開拍賣、網上交易和聯合采伐等試點。鼓勵林業龍頭企業建設產業基地。
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按照生態優先、順應自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大力發展林藥、林菌等林下種植業,適度發展林禽、林蜂等林下養殖業,有序開展松茸、貝母等林下采集,突出發展森林人家、林家樂等鄉村生態旅游業,加大林地綜合開發利用,幫助林農實現“不砍樹能致富”。
用改革推進適度規模經營
改革創新林權流轉管理。在不改變集體林地所有性質和林地用途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林權所有者意愿,引導林權依法規范流轉。推動林權流轉法制化和市場化建設,推動制定集體林權流轉地方性法規,依托縣(市、區)產權流轉平臺,逐步建成覆蓋全省、規范有序的市場交易體系和信息發布機制。分類制定林權流轉格式合同,探索林地林木分級評價機制和林權流轉基準指導價格,維護各方合法權益。
積極培育四大新型經營主體。引導農民通過入股、合作、出租、互換等方式盤活手中林權,組建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合作林場,發展專業大戶和涉林龍頭企業,推進規模經營,增強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能力。
完善財政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公共財政支持力度,開展金融支林試點縣建設,鼓勵縣(市、區)建立小額涉林貸款財政貼息政策,支持金融機構開發適應林業特點的信貸產品。規范政策性森林保險投保、理賠等環節,制定實施規程、災害損失認定標準及保險條款示范文本等,建立保險機構參與災前防范、災后救助機制,提高保險惠農保障能力。
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創新林農與龍頭企業、家庭林場、專業合作社等主體緊密聯結的組織模式,讓林農與林業經營組織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作者系省林業廳廳長、黨組書記)
本欄責任編輯: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