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暉



忽然豎發一頓足,崖石迸裂驚沙走。
來去星女擲靈梭,夭矯天魔翻翠袖。
——【明】唐順之《峨眉道人拳歌》
2004年中秋節,金庸先生在峨眉山靈秀湖邊第一次觀看峨眉武術表演:一位僧人用木棍向另外一位僧人的背上猛擊,被擊僧人硬氣功發力,木棍瞬間斷為兩截。說時遲,那時快,一截斷棍直接飛向金庸座席,將他座位前的水杯擊翻,茶水飛濺,一時尖叫聲四起。面對突如其來的“暗器”,金庸巋然不動,顯示了大俠風度。
事后,金庸坦言:“看到峨眉武術我很慚愧,我寫得不夠真實、精彩。以后再寫小說,我一定會把峨眉派和峨眉武術寫得更厲害、更精彩些。”
在耳熟能詳的金庸小說《神雕俠侶》和《倚天屠龍記》中,峨眉武術是由大俠郭靖的幼女、人稱“小東邪”的郭襄在峨眉山出家為尼后開創的。
然而,峨眉武術四川省級傳承人、峨眉武術發展中心主任王超和他的師兄弟們每當聽到此種說法,都是“滄海一聲笑”。
誰是峨眉派真正的創始人?
在峨眉山市大佛禪院右側的峨眉武術聯合總會,有關峨眉武術的史料一一展示在櫥窗里。歷史上的峨眉武術源于殷商成于南宋。據《華陽國志校注》記載周武王伐紂得到巴蜀之師相助,巴蜀武人武藝高強,從而奠定了峨眉武術技擊發展的基礎。
據《峨眉山縣志》《中國武術史》記載:峨眉通臂拳是由戰國時期的“白猿公”司徒玄空(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號洞靈子)模仿山猿創編的武術套路。這是有史記載的中華武術第一人。在四川地區,“白猿祖師”的影響非常深遠,直到唐代,李白還在《結客少年場行》中寫到“少年學劍術,凌轢白猿公”,將劍術優良的少俠比作“白猿祖師”。陸游也對峨眉武術相當喜好,留下了“我壯喜學劍,十年客峨眉”的詩句。
“少林主剛,武當主柔,峨眉則剛柔并濟。這就是三大派的區別。”王超說,峨眉武術在明朝進入鼎盛時期,其拳法更為精湛。明代抗倭名將唐順之所著的《荊川先生文集》內有詩一首,題為“峨眉道人拳歌”,生動而形象地描述了明代峨眉派拳術,從起勢到收勢,其神態、勁力、身法、擊法、呼吸、節奏等各個環節,都記敘得細致入微。“這就是我們峨眉派武術內外兼修、剛柔并濟的依據。”
習武之人每天都要舒筋拔骨。在大佛禪院,號稱“峨眉七雄”的王超和師兄弟們經常進行切磋。看上去與常人無異的他們一旦換上練功服,展開拳腳,立刻“腳似醉漢、手如電,頭似波濤、身如柳”,氣場強大,足以使人瞬間穿越至“峨眉道人拳歌”描述的境界。“忽而豎發一頓足,巖石迸裂驚沙走”贊其硬功卓絕;“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頌其軟功柔韌;“險中吳巧眾盡驚,拙里藏機人莫究”稱其變化自如,可謂精深之至。
王超師從峨眉高僧釋通永,屬峨眉八大主要門派的僧門傳人。他精通峨眉拳、伏虎拳和峨眉劍,并在2005—2014年期間的全國武術之鄉、第三屆和第四屆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中獲一等獎,特別是在第四屆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中代表中國隊參加了國際組比賽。
1983年,國家體育總局對峨眉武術進行挖掘和整理,收集到了68個拳種和門派,2368種包括徒手、器械、對練套路、練功方法以及技擊項目,堪稱三大流派之首。
2008年6月,峨眉武術作為四川省唯一一個傳統體育、游戲與雜技類項目成功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峨眉武術其理精深,其術奧妙,與古代哲學、醫學、教育學、軍事、雜技、音樂、書畫等相互滲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它在健身、養生等方面具有的獨特功能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其中。”峨眉山市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局長任冀蘭說。
(供圖:峨眉武術發展中心)
責任編輯:舒小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