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名在中國石化集團長嶺煉化公司工作了30多年的科技工作者,更是一名普通的企業科協會員。
我們公司是中國石化集團直屬的大型煉油化工企業,目前年營業收入500多億元,上繳利稅80多億元。
從1982年大學畢業進入長煉,我在生產裝置、科研攻關、企業管理等多個層級歷練,但始終沒有離開科技工作。在這么些年的科技工作中,我帶領團隊完成了30多項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品嘗了刻苦鉆研成就無悔人生的每一份喜悅,也見證了長煉在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每一步足跡。
企業發展關鍵是創新。只有不斷創新,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比如,我們經過努力,自主研發了重整生成油FITS加氫工藝,不僅大幅度節約了生產運行費用,還有效減少了固廢對環境的污染。我們與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合作,研發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雙氧水制環氧丙烷技術,一改傳統工藝對環境的危害,并于今年成功實現了國內的首次工業應用,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像這種通過科技創新尋求技術突破,推動我們企業發展的事例還有很多。
我們科協現有會員單位19個,個人會員3000多名,有22個專業技術委員會。在企業創新發展過程中,企業科協一直伴隨左右,逐步成為扎根在企業內部、服務企業創新發展的“科技服務器”,也成為企業科技工作者的“貼心人”。
俗話說得好:智慧在民間。從1987年開始,我們響應中國科協等部委號召,組織公司科技人員廣泛開展“講理想、比貢獻”活動,特別是2010年以來,長煉科協開創了“動態‘講、比平臺”,從我本人開始,每一名科技人員都可以以一名科協會員的身份,隨時提出攻關課題,進行跨部門、跨專業、實時的技術交流,為企業科技人員參與群眾性創新提供了極大便利,催生了無數金點子、好成果。如:為了降低乳化瀝青出廠能耗成本和縮短出廠準備時間,一名叫趙非洲的80后技術員,通過動態“講理想、比貢獻”平臺集智攻關,僅用500元的改造成本,將乳化瀝青的出廠能耗成本從每噸28.5元降到每噸4元,出廠準備時間從8小時縮短到15分鐘。這一事例使我深切體會到,在廣大科技工作者中大力開展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可以有效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熱情,匯集企業廣大科技人員的智慧。
2007年,我們企業科協承辦了中國科協“院士專家企業行”首站活動,中國科協將一大批國內相關的知名院士專家請到企業,深入生產一線,為我們規劃、論證工藝發展路線,堅定了我們走創新發展道路的決心。從2008年起的3年時間,我們投入57.04億元,將“藍圖”變成了現實。項目建成投產當年即實現了加工量、營業收入和稅收的“三個翻番”,再造了一個新的企業。可以說,沒有這次“院士專家企業行”活動,沒有中國科協和各位院士專家的鼎力相助,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發展!大量的實踐證明,企業科協在服務企業科技工作者、服務企業創新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過這些年的基層科技工作實踐,讓我深深領悟到:企業的發展靠創新,創新的活力靠人才,人才的潛能需要激發。
通過這些年的企業科協工作實踐,讓我深深感悟到:科技工作者在企業中必須有個“家”!有家的關懷,我們才能有理想的方向,有奉獻的力量;有家的呵護,我們才能在創新的路上不畏艱難、砥礪前行。
企業科協任重道遠,企業科協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