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儉銀
(彭陽縣水務局,寧夏 彭陽 756500)
南山小流域綜合治理開發實踐
虎儉銀
(彭陽縣水務局,寧夏 彭陽 756500)
小流域綜合治理;生態經濟;南山小流域;彭陽
南山小流域是彭陽縣由生態型向生態經濟型治理轉型的示范流域,在治理機制上采用“政府主導、水保搭臺、部門整合、全民參與”的協作機制,在治理模式上采用“上保、中培、下開發”的生態經濟開發治理模式,實現了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為寧南地區小流域治理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其主要做法是:將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將生態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將水保搭臺與統籌推進相結合;將政府推動與市場參與相結合;將機制創新與制度建設相結合。
南山小流域位于彭陽縣東部,涉及6個行政村,總面積29.8 km2,水土流失面積27.0 km2。總人口836戶3 607人,農業勞動力2 006人。屬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二副區,地貌以梁、峁、坡、溝、川臺地為主,地形破碎。土壤以湘黃土為主,土層厚度80~120 m,土質疏松,侵蝕嚴重。年均氣溫8.2 ℃,≥10 ℃積溫2 482.2 ℃。日照時數2 520 h/a,多年平均降水量450 mm,水面蒸發量1 020 mm,無霜期120~160 d。年平均徑流深44 mm,平均侵蝕模數5 100 t/(km2·a),溝壑密度1.63 km/km2。
以綜合治理為手段,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目的,以加快經濟發展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堅持將綜合治理與新農村建設、產業培育、區域經濟發展、當地群眾意愿相結合,采用“政府主導、水保搭臺、部門整合、全民參與”的協作機制,采取“上保(塬面修建高標準農田,保障口糧)、中培(山腰培育特色經果林,發展林果業)、下開發(川道發展設施農業、生態移民、整治河道、壩地利用)”的生態經濟開發治理思路,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1)建設基本農田。按照“上保”的治理思路,在山頂塬面,堅持“寬、大、平”和適宜機械化耕作的標準,修建基本農田547 hm2,建小型揚水站1座,發展節灌面積56 hm2,保障項目區群眾口糧,為后續產業開發奠定基礎[1]。圍繞梯田建設,配套建設柳谷坊24處、澇池15座、溝頭防護25處,新修田間生產道路和村莊道路146 km。
(2)發展林果業。按照“中培”的治理思路,在山腰坡耕地栽植紅梅杏、核桃、蘋果、梨、桃等果樹,發展經濟林751 hm2,并對原有的杏樹嫁接改良;在新農村定居點,戶均發展0.13 hm2庭院經濟林;對流域內648 hm2荒山、荒溝采取針闊、喬灌混交造林,主要有側柏、油松、刺槐和山桃;在流域內新修道路兩旁種植刺槐、垂柳等進行綠化。
(3)發展現代農業。 按照“下開發”的思路,在山下川道區域,建蔬菜日光溫室大棚30棟(4 hm2),水泥拱架結構大棚150棟(20 hm2),發展設施蔬菜、林果等生態農業。結合項目區內條件,在川道區建設居民點3個,改造危房(窯)100戶三四百間,每個居民點建設垃圾池2座,水、路、電、“四旁”綠化統一規劃,安裝太陽灶200臺、太陽能熱水器100臺。
(1)將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南山小流域項目區居住有836戶居民,其中736戶居住在塬面和川道區,涉及川臺塬地1 332 hm2,100戶居住在山里,涉及山坡地和荒山荒溝1 648 hm2。通過在山下(川臺地)建日光溫室發展蔬菜產業,既可提高產出率來調劑土地,集中安置山上群眾,也可騰出山上的坡地發展林果業。通過生態建設促進產業發展,依靠產業發展推動生態建設,實現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項目區楊萬珍家有5口人,種植梨樹1.3 hm2,每公頃收益3.0萬元,人均收入7 800元,比原來種植糧食每公頃多收1.5萬元,設施農業每公頃能收入4萬元以上,相當于山上種糧2~3倍的收入。
(2) 將生態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根據生產資料的重新配置和產業布局,確定南溝、岔口、虎溝門3個移民點,將山上100戶群眾全部安置到山下承載能力較強的川道區,有效地減少了山上環境壓力,拓展了生態保護空間。對于集中安置到山下的群眾,從房屋布局、外部環境、綜合配套、社會管理和服務等都按照新農村建設的標準要求,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施工,并保證每戶0.07 hm2設施農業、0.2 hm2經果林。生產條件改善了,勞動強度大大降低,這就為居民更多地參與生態建設、外出務工、參與社會交往、提升整體素質提供了條件。
(3)將水保搭臺與統籌推進相結合。在南山小流域治理中,水保部門實施了整地造林、機修農田、渠系等配套工程項目,共計投入600萬元。在水保部門搭建的平臺上,政府統籌整合扶貧、林業、農牧、城建等部門項目資金,投入超過了3 000萬元,形成了“規劃引導、政府主導、水保搭臺、部門唱戲、全民參與”建設生態、發展產業的局面。
(4)將政府推動與市場參與相結合。在南山小流域生態建設實踐中,努力探索在國家投入不足的情況下,構建政府扶持、群眾主體、市場參與的建設治理模式。項目區栽植經果林,若全部由政府投資(不包括后期管護),則每公頃投資達9 000元以上;若實行以獎代補的政策,則政府每公頃只需投資6 000元。為充分調動群眾和市場參與建設和管護的積極性,項目區適宜栽植經果林的地方全部用于培育林果業,不僅能夠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而且符合山地旱區農業結構調整方向,具有比傳統農業更高更顯著的經濟效益。同時項目區部分土地已經流轉,引進企業經營,參與生態建設。
(5)將機制創新與制度建設相結合。在南山小流域建設中,水保部門積極創新機制,完善“一事一議”、土地整合與流轉、群眾參與、張榜公示等辦法。為尊重群眾意愿,從項目規劃、設計到施工,均召開群眾大會,對每一項建設內容采用“一事一議”辦法確定,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水保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在項目實施前對項目區的土地進行丈量,扣去建設中工程用地,待項目結束時重新分配,并對群眾不愿經營的土地進行流轉,引進企業進行集約化管理。在項目實施中,對苗木采購、居民點建設、設施農業建設選派村民代表全過程監督,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對項目實施中涉及群眾利益的建設內容,及時張榜公示,讓群眾明白項目建設的每一個環節,確保工程效益得到最大發揮。
南山小流域建立起了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體系,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80%以上,林草覆蓋率達到40%以上,項目區人均年純收入增加1 000元以上,糧食達到自給。“政府主導、水保搭臺、部門整合、全民參與”的協作機制,“上保、中培、下開發”的生態經濟治理模式,“一事一議”“張榜公示”的管理辦法,很好地把生態建設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有機結合起來,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實施集中安置、集約生產、科學配置資源等局部高標準治理,達到大面積的生態保護,寓經濟發展于生態建設之中,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為寧南山區小流域治理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1] 段義字,白小麗.莊浪縣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成效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2011(10):34-36.
(責任編輯 孫占鋒)
S157.2
C
1000-0941(2015)11-0012-02
虎儉銀(1972—),男,寧夏彭陽縣人,高級工程師,從事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工作。
201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