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鶴,王 睿,陳紹海
(1.旺蒼縣水務局,四川 旺蒼 628200;2.中共旺蒼縣委員會 宣傳部,四川 旺蒼 628200)
依托重點工程建設大力發展綠色產業
張 鶴1,王 睿1,陳紹海2
(1.旺蒼縣水務局,四川 旺蒼 628200;2.中共旺蒼縣委員會 宣傳部,四川 旺蒼 628200)
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綠色產業;旺蒼
旺蒼縣是四川省水土流失重點治理縣之一,水土流失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41.16%,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3 591 t/(km2·a)。近年來,旺蒼注重開發性治理,依托重點工程建設,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在中部著力建設高新農業示范區,北部著力建設連片扶貧開發區,南部著力建設標準化農業建設區;全力推進幸福美麗新村、現代農業園區、農業品牌、扶貧開發、科技支撐五大工程實施;茶葉、核桃、畜牧、杜仲四大特色主導產業2014年的產值已占到全縣農業總產值的76%。在實施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過程中,以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植物措施為主,注重集中連片、規模治理。
旺蒼地處四川盆地北緣、米倉山南麓,土地總面積2 987 km2,轄38個鄉(鎮、街道辦),總人口53萬人。境內喀斯特地貌特征明顯,地勢北高南緩、中部低平,是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川陜革命老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縣、四川省擴權強縣試點縣和“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災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6.2℃、日照1 352.52 h、降水量1 142 mm、無霜期266 d。地貌復雜,海拔380~2 281 m,縣城平均海拔458 m。境內山、丘、壩兼有,嘉陵江一級支流東河縱貫南北。2014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達83.3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6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6.3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2.32億元。地方公共財政收入達3.5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 55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 218元。根據全國第二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成果和汶川大地震四川省水土保持專題公報,旺蒼有水土流失面積1 229.51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41.16%,年侵蝕總量441.51萬t,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3 591 t/(km2·a),是四川省水土流失重點治理縣之一。
近年來,旺蒼縣注重開發性治理,依托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在中部著力建設高新農業示范區,北部著力建設連片扶貧開發區,南部著力建設標準化農業建設區;全力推進幸福美麗新村、現代農業園區、農業品牌、扶貧開發、科技支撐五大工程實施;茶葉、核桃、畜牧、杜仲四大特色主導產業2014年的產值已占到全縣農業總產值的76%。
截至2015年8月底,全縣茶葉產量達2 051 t,產值達4.5 億元;中藥材種植面積達 2 133 hm2;蔬菜種植面積達 5 667 hm2……規模、質量和效益上的突破,讓全縣綠色產業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被納入2013—2017年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項目縣后,旺蒼在選點規劃上,按照“統一規劃、集中投資、整體推進”的思路,緊密結合“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民生工程”“新農村建設”等項目,進一步擴大工程建設規模,達到集中連片、規模治理的目標;在治理措施的選擇方面,以植物措施為主,輔以坡改梯、溝渠、蓄水池等;在產業發展方向定位上,根據項目區自然、經濟條件,充分發揮小流域的優勢,以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應用為支撐,以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培育為核心,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建成有機茶葉、核桃等標準化種植基地。
2013年實施的母家溝小流域治理工程以米倉山茶業集團為龍頭,以碧峰茶業為骨干,以茶產業為主導產業,按照“三園四片兩場”的發展布局(“三園”即崔河茶葉標準化種植園、關山茶葉標準化種植園和水磨茶葉標準化種植園,“四片”即大路坪、蒲家溝、何家院、楊家院四個有機茶核心示范種植片,“兩場”即蒲家溝和候家梁兩個標準化生豬養殖場),計劃用3年時間,投資1.2億元,建設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667 hm2,將園區建設成為秦巴山區農民脫貧解困先行區、中國西部富鋅富硒有機綠茶生產基地、國家級茶葉標準化生產示范區。
2014年實施的趙家溝小流域治理以黃花山核桃專業合作社為龍頭,以核桃為主導產業,按照“兩園兩帶一心”的發展布局(“兩園”即黃花山和活水塝核桃標準化示范園,“兩帶”即廣巴高速和主干道沿線核桃產業示范帶,“一心”即秀海新村綜合體),計劃用3年時間,投資1.4億元,建設核桃產業基地900 hm2,將園區建設成為空間布局合理、產業效益顯著、生態環境友好、基礎設施完備、示范引領作用明顯,具有鮮明區域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的現代農業園區。
通過大力實施開發性治理,旺蒼已在虎埡片區建成茶葉基地667 hm2,其中建成千畝標準化種植示范園1個(80 hm2)、百畝標準化種植示范園4個(44 hm2)、高標準管護茶園233 hm2,建成生豬標準化養殖小區2處、圈舍2 000 m2;在崔河園區引進天臺黃茶、安吉白茶、福選9號、龍井43、龍井長葉、福鼎大白、名山131等優良茶樹品種,良種覆蓋率和產品優質率均達100%。將茶園修剪機械、采摘機械納入農機購置補貼,配套茶園修剪機械380臺套、耕作機械106臺套、茶葉加工生產線2條,推廣茶園覆蓋栽培技術113 hm2,園區生產機械化率達50%以上,預計2015年全部建成投產后,年產值可達1.6億元以上,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可增加6 800元以上;在遠景片區建成核桃產業基地800 hm2,建成生豬標準化養殖小區2處,按照“萬畝林億元錢”的標準,在林中發展藥、薯、豆、畜等林下種養業復合開發模式,建成糧經復合種植示范片133 hm2,園區建成投產后,年產值可達1.8億元以上,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可增加7 000元以上。
(責任編輯 孫占鋒)
S157.2
C
1000-0941(2015)11-0020-02
張鶴(1971—),男,四川旺蒼縣人,水務局副局長,從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通信作者王睿(1976—),女,四川旺蒼縣人,工程師,從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201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