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順堯,歐陽熙翔
(興國縣水土保持局,江西 興國 342400)
興國縣在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建管機制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廖順堯,歐陽熙翔
(興國縣水土保持局,江西 興國 342400)
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建管機制;興國縣
興國縣積極探索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建管機制,通過建立水土保持施工隊伍庫,完善出臺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管理規程,公開項目管理程序和過程,優化施工組織方式,強化工程監管,確保工程進度、質量、安全、效益等建管機制創新措施,有效規范、促進了全縣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建設。介紹了興國縣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取得的成效,以及在項目建管機制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自1983年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以下簡稱“重點工程”)以來,興國縣始終堅持貫徹“生態立縣,綠色崛起”的發展戰略。特別是在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國家發展戰略、 2013年水利部命名興國縣為第一批“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之后,興國縣在重點工程建設管理機制方面進行了更加積極的探索與實踐,通過建立水土保持施工隊伍庫,完善出臺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管理規程,公開項目管理程序和過程,優化施工組織方式,強化工程監管,確保工程進度、質量、安全、效益等建管機制創新措施,有效規范、促進了全縣重點工程建設。
2008年以來興國縣在樟江和鼎城項目區實施了重點工程,通過創新建管機制,總結提升理念并運用于實踐,工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1.1 生態效益明顯
截至目前,興國縣重點工程項目區綜合治理面積達218.9 km2,相比實施前,項目區內完工達標的11條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71.09 km2。按水土保持各項措施推算,項目實施后年攔蓄徑流3 044.6萬m3,減少土壤流失量87.39萬t,保水效率達8.5%,保土效率達71.1%。由于采取了合理有效的建管機制,項目區水土資源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利用,植被生長的立地條件和鄉村小氣候得到改善,促進了山地植物的生長,減少了自然災害的發生和水質污染,美化了鄉村環境,綜合治理程度達90.6%,林草面積占到宜林宜草面積的95.2%,綜合治理措施保存率達94.2%,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多年不見的飛禽走獸時有出沒。特別是重點工程含田小流域水保生態示范園,治理前夏季山上一片荒蕪,經過綜合治理,現在面貌煥然一新,周邊農戶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1.2 經濟效益突出
在治理中培植了以油茶、茶葉、苗木等為主的產業,經濟效益顯著,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將進一步發揮重點工程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方面的作用。項目區內早期開發的經濟果木林已開始試花試果,如東坪鐵觀音茶葉基地,當年開發種植,當年就有收入;肖南油茶基地,第三年開始試果,目前長勢喜人。2014年項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 060元,比治理前增加了2 560元。
1.3 社會效益顯著
項目區土地利用率提高到97.8%,土地產出增長率達65%,商品率達59.1%。農、林、牧、副、漁各業均有較大的發展,其中2014年農業總產值達35 837萬元,糧食總產量3 600萬kg,人均產糧402 kg,農業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小流域經濟環境的改善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群眾生活水平穩步提高。項目建設改善了植被生長條件,提高了交通、水利、電力、農村能源等基礎設施水平,“四料”俱缺的狀況得以改觀,為項目區實現生態自我修復創造了條件。
以重點工程建設為契機,以強有力的建管機制為抓手,為把興國縣建設為生態文明示范的排頭兵,興國縣主要強化了以下七項建管措施。
2.1 強化組織領導措施
興國縣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領導任組長,各相關部門一把手為成員的水土保持委員會,負責全縣水土保持工作的統籌、協調和調度,同時成立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領導小組,負責項目的具體實施和協調管理。每條小流域在建設過程中都成立了工程建設實施小組,具體負責該流域的工程規劃、實施放樣和監督驗收工作。縣委、縣政府對水土保持工作實行年度目標考核,將綜合治理和預防監督任務列入政績考核內容,對措施得力的鄉村進行獎勵,對措施不力的進行通報并限期整改。大力倡導“凡是在興國工作的領導干部,不抓水土保持的領導,不是稱職的領導;抓不好水土保持的干部,不是好干部”的優良傳統,在全縣形成了一個議水保、抓水保的良好氛圍。
2.2 強化水保宣傳措施
為不斷強化群眾的水保意識,興國縣利用廣播、電視、標語、板報、宣傳書和群眾喜聞樂見的興國山歌等多種形式,深入鄉、村、工地,面向領導、群眾、中小學生和私營業主,宣傳水土保持知識和先進治理典型,以監督執法、封禁管護和推動重點工程建設為宣傳重點,努力營造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良好輿論氛圍。通過在小流域建立永久標志性碑牌、在交通路口等顯眼處設立宣傳牌、定期編印興國水保簡訊、攝制水保專題片、組織治理成果圖片展、舉辦“水保杯”電視歌手大獎賽和鼓勵全縣水保人在各級各類報刊發表宣傳文章等措施,激發全縣人民治山治水的熱情和決心,促進群眾水土保持觀念的轉變,從“要我治”變為“我要治”。
2.3 強化工程建設措施
在重點工程建設過程中,通過轉變管理職能和方式,將工作重點放在規范制度、搞好服務、加強監管和嚴格檢查驗收上。一是推行項目建設“四制”。①項目責任主體制。明確縣水保局為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項目責任主體,對工程建設管理負責。②項目監理制。聘請具有相應資質的公司作為項目監理單位,并接受市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技術監督小組監督。③項目招投標制。經縣公開資源交易中心和縣監察局審核批準后,選擇有信譽、懂業務的專業隊伍施工,同時對苗木、草籽、肥料等物資采取政府采購。④項目合同制。對工程項目嚴格執行合同管理制度。二是實行資金使用報賬制。按照工程建設的進度、質量,經技術人員驗收簽字、財務人員審核、領導審批后送縣國庫集中支付核算中心審核撥付資金。同時對小額水保工程實行質量保證金制度,質保期滿一年后退還。三是實行工程建設公示制。把工程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投資規模、建后管護人等向群眾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四是實行治理成果移交制。工程建成后,落實工程安全警示措施,確保工程安全運行,并把產權或治理成果移交給當地政府、所在村委會或當地農戶,確保工程有人建更有人管,以利于工程長期發揮效益。
2.4 強化封禁管護措施
為鞏固重點工程治理成果,興國縣按照強化縣一級、完善鄉一級、建立村一級、發展組一級的思路組建水保管護網絡;全面推行山林管護山主承包責任制,實現專業隊伍與群眾監督相結合,全方位開展水土保持管護;將建房、燒窯、采石、開礦、修路、新農村建設等生產建設活動納入監督范疇,把修枝、間伐、耙柴、零星砍柴等行為納入管理范圍,依法行政,管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減少了人為破壞,為林草提供了安全生長的空間,林木蓄積量和地表植被明顯增加。為鞏固治理成果,興國縣縣委、縣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水土保持監督執法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我縣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等,規定:“凡未辦理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手續的生產建設和資源開發、土地開發、公路建設、果業開發等項目,環保部門不得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發改委、經貿委不得核準、審批和備案,國土資源部門不得辦理土地審批手續,礦山項目不得辦理采礦登記和頒發采礦許可證”,“對把關不嚴、監督不力、造成嚴重人為水土流失的單位領導和相關責任人,要依法追究責任”。
2.5 強化政策鼓勵措施
國家實施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為新時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總結探索經驗、樹立示范樣板,起到“點燃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輻射作用。因此,興國縣在建管機制方面進行了改革創新:一是從尊重群眾意愿和保護群眾積極性出發,實行了工程建設群眾義務投工承諾制;二是積極探索產權制度改革的新路子,落實治理成果管護責任,確保治理成果的有效延續和效益發揮;三是充分發揮市場的導向作用,通過制定優惠政策調動企業和個人防治水土流失的積極性,出臺獎補措施,激活民間資本,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水土流失治理;四是發揮水保委員會的協調作用,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進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為鼓勵群眾參與水土流失治理,興國縣出臺了“將山林租賃承包期定為50年不變”“誰山歸誰治,誰治歸誰管,誰管歸誰有”“誰開發、誰受益,經營權允許繼承和有償轉讓”“山地入股或租賃他人開發,自有收入之年起,每年以實物量的6%作為租金或紅利”“免征土地規費,1個農戶可批30 m2土地用于建沼氣池”等措施。隨著林權制度的改革,興國縣又出臺了《油茶產業發展實施方案》,規定“凡集中連片開發新造2 hm2以上的農戶每公頃給予750元的整地補助,同時給予0.6元/株的種苗補助”。同時,在項目區內適宜經濟果木林種植的水土流失山地按水保技術要求適度開發,實行“民辦公助”的辦法,在整地、苗木、肥料、小型水保工程中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助。
2.6 強化監督監測措施
興國縣遵循“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方針,高度重視水土流失預防監督工作,盡最大可能地把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降到最低。一是在全縣范圍內進行企業水土流失調查,建立動態企業管理檔案,隨時掌握監控企業造成的水土流失狀況;二是督促企業編報水土保持方案,規定所有動土項目必須在開工建設之前向水保部門申報水土保持方案并取得水保方案合格證;三是加大收費力度,利用經濟杠桿約束,調節項目土石方量和流失量;四是加強對崩崗區、泥石流易發區的監測,特別是在雨季進行嚴密監視,采取必要措施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五是實施針對果業開發等的水土保持措施,切實減少人為水土流失。
2.7 強化檔案管理措施
對重點工程實施以來的資料、數據進行認真統計、整理、歸檔,建立數據庫和電子檔案。對檔案實行分級管理,責任到人。檔案按文書、財務、技術三類進行收集、整理、歸檔、保管,保持檔案的真實性、連續性和完整性。建立起項目區基本情況、建設內容、治理成效、管護制度等在內的圖文資料數據庫。
興國縣在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中實施的建管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突出以預防監督為重點,堅持預防和治理相結合,打造水保“三同時”示范工程。當地群眾為解決生活燃料和資金問題,時有破壞山林植被的行為,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建設速度的加快,山地開發利用中的人為水土流失現象也逐漸增多。為此,興國縣全面強化了預防監督執法工作,將其列入年度目標考核,形成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其他領導協助抓的工作格局。切實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堅持巡查制度,嚴格水土保持方案的審查、審批工作,重點抓好各類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的落實,堅決同破壞水土保持設施、危害生態環境的行為做斗爭。
二是突出以重點工程建設為重點,堅持人工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打造生態型小流域。對山地立地條件差、群眾生活水平較低的水土流失區域,借助重點工程的實施,狠抓工程質量,建設高標準各類工程示范點,充分發揮工程的示范輻射作用。對具備一定自然恢復能力的山地林木實施生態自我修復,項目區內實行全封山。通過建立縣、鄉、村、組四級管護制度,做到管護隊伍、管護措施、管護責任、管護資金四到位,取得了明顯成效。通過“建一個點、帶一條線、促整個面”的輻射作用,為實施生態自我修復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是突出以科技示范為重點,堅持鞏固與創新相結合,打造科技興水保示范基地。經過30多年的水土流失重點治理,興國縣的山河面貌得到巨大改變,今后要在積極探索鞏固治理成果和創新治理技術方法的同時,繼續強化封禁管護和預防監督。一是實現由分散開發向規模開發的轉變。過去受資金、施工方法、立地條件等制約,果業開發提倡一戶一畝(1畝=1/15 hm2)果,現在通過吸收社會資金、農戶入股、政府補貼等措施,進行相對集中連片的保護性開發治理,力爭實現規模效益。二是工程設計的改進優化。原來對強烈流失區坡面進行治理是開挖大竹節水平溝,現在是放小加密(即縮小規格、減小間距)開挖水平溝,達到同樣效果,且減少動土量、節時省力。三是對水保林木新品種試種創新。過去為改變林相種植水保林時選擇馬尾松、濕地松、楓香、木荷等傳統品種,現在順應項目區群眾的要求,種植油茶、茶樹、稀有苗木等,既改變了林相、涵養了水源,又有可觀的經濟效益。四是加強生態示范園建設,為水土流失治理起到示范推廣作用。在含田小流域建設了1個124.2 hm2的水保生態示范區,設有水保林示范區、經果林建設區、生態修復區、對比試驗區等功能小區,能對水土流失狀況進行定量監測,為今后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四是突出以保護性開發治理為重點,堅持將水土流失治理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打造產業開發型小流域。考慮到全縣人多地少、水土資源有限、水土流失嚴重這一狀況,興國縣及時調整思路,把治理水土流失與發展區域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以獎補措施調動群眾投入治理的積極性。通過宣傳大量在水土流失山地開發種植臍橙、梨、油茶等經果林的成功例子,激發當地群眾治山治水的熱情。政府在資金、技術上提供幫扶,較好地將水土流失治理與小流域經濟發展、群眾脫貧致富結合在一起,在培育農村支柱產業、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較大的作用。近年來,興國縣重點工程項目區共創辦優質臍橙基地27個(面積240 hm2)、珍貴苗木示范基地2個(面積30 hm2)、茶葉基地1個(面積30 hm2),種植油茶林面積3 420 hm2,還有在建生態休閑山莊1個(面積400 hm2)。
五是突出以改善生態環境為重點,建設民生小型水保工程,打造民生建設型小流域。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民生為本、注重實效的原則,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側重投資小、見效快的小型水保工程,大力興建蓄水池、沉沙池、塘壩、谷坊、攔沙坎、小水陂和坡面水系排洪溝渠等民生小型水保工程,發揮其在攔沙固土與蓄水抗旱方面的功效。幾年來,項目區內投資1 200多萬元,興建各類小型水保工程800多處,項目區1萬多群眾從中受益。
六是突出以發展沼氣解決農村能源為重點,堅持將水土保持與和諧秀美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打造生態清潔型小流域。通過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全縣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有力地促進了新農村建設。堅持以“三清六改”為主要內容的村莊整治為突破口,從進一步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改善人居環境、保護水土資源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出發,以發展沼氣為突破點,加大基本農田、坡面水系、道路等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把水土保持與村容村貌整治、控制污染源有機結合起來,加快推進生態清潔型、生態旅游型小流域建設,促進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幾年來,重點工程項目區內新農村建設點達到85個,惠及3 620戶農戶20 480人,新增沼氣池數量1 766個,農村整體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民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凈水、用上了衛生廁、住上了整潔房。
(責任編輯 李楊楊)
S157
C
1000-0941(2015)11-0036-04
廖順堯(1974—),男,江西興國縣人,從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201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