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風朝
(靈壽縣水務局,河北 靈壽 050500)
靈壽縣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實施效果及主要做法
馬風朝
(靈壽縣水務局,河北 靈壽 050500)
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實施效果;做法;靈壽縣
2003—2014年,靈壽縣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共治理小流域17條,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12.82 km2,實施坡改梯5 367.58 hm2,完成總投資12 991.41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介紹了靈壽縣在工程建設中總結出的創新機制、協調聯動、狠抓管理、加強管護、注重效益等經驗和做法。
靈壽縣位于河北省中西部,是山區縣和革命老區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轄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6個鎮、9個鄉,279個行政村,總人口34.2萬人。土地總面積1 069 km2,其中山區占50%、丘陵占38%、平原占12%。靈壽縣自2003年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實施以來,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夯實農業基礎為目標,以基本農田建設為突破口、發展林果為重點,大力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截至2014年底,共治理小流域17條,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12.82 km2,實施坡改梯5 367.58 hm2,總投資12 991.41萬元,其中中央投資5 170.00萬元、地方配套1 202.00萬元、其他6 619.41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
為使工程建設實現高起點、高標準、規范化、科學化的目標,靈壽縣組織技術人員深入項目區的每個村莊進行現場實地勘測,對每個小班地塊的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現狀等進行詳細調查,并在地形圖上標注。調查中還注重走訪項目區干部群眾,了解當地的勞動力、種養殖結構、糧食產量、人均收入等情況。在扎實的外業調查基礎上,結合項目建設的目標要求,根據流域資源特點、社會經濟水平和發展規劃,按照有關技術規范對坡改梯方案進行了優化,并打破原有的村界、戶界,沿等高線層層布設,因地制宜進行了科學、規范、合理的初步設計,為治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可靠依據。
每年項目實施前,縣水務局都積極深入項目村進行廣泛宣傳,發動和組織群眾參與項目建設,組織項目村干部群眾到治理典型村參觀,介紹組織施工的經驗,使他們目睹項目實施后帶來的明顯效益,調動他們參與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項目村群眾積極配合治理工作,參與整地栽樹的熱情一浪高過一浪,呈現出“家家戶戶齊動員、男女老少拼命干”的喜人場面。同時,縣水務局在項目村書寫標語、立宣傳碑,利用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報道項目實施情況,為推進全縣水土保持項目開展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針對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惡化、經濟落后的現狀,靈壽縣歷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工作,專門成立了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領導小組,負責項目的協調督導工作。近幾年縣委、縣政府對照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建設目標,圍繞石家莊市中、東、西三大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定位,立足縣情實際,按照“生態統攬一切”的原則,加快實現綠色崛起,把發展優質核桃產業作為改善環境、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一項主導產業,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走出了一條助民增收和保護生態的雙贏之路。
一是制定優惠獎勵政策。縣政府先后出臺了《靈壽縣核桃基地建設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快核桃基地建設意見》等,堅持“誰治理、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積極探索推行合股經營、引資經營、合作社經營等多種經營模式,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資機制,使水土保持產業迅猛發展;鼓勵千畝(15畝=1 hm2)以上的成規模核桃基地和農業合作社繼續擴大規模,成方連片發展;每年拿出一定資金用于新建工程整地、挖坑、購買苗木和連片種植等項獎補,對于農戶種植自育核桃苗的,驗收合格后給予適當獎補。優惠政策有效激勵了項目區干部群眾實施綜合治理的積極性。
二是鼓勵合作社等社會組織參與。縣政府通過積極引導各項目村成立林果專業合作社,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其市場駕馭能力,把農戶分散經營干不了、干不好的工作由合作社統一組織實施,加快了項目區核桃種植規模化、產業化步伐。目前已成立10多個較大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吸收社員4 000多戶,帶動周邊農戶8 000多戶。合作社采取統一治理、統一栽植、統一澆水、統一管護等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
為使項目順利實施,靈壽縣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各投其資、各負其責、工程協調、項目整合”的原則,將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以工代賑、土地整理等項目資金有機結合起來,捆綁使用,發揮資金聚集效應。縣財政在每個植樹季還劃撥1 000萬元專項資金對核桃基地進行資金支持,形成了協調聯動、整體推進、規模發展的格局。
在充分運用各部門項目資金的同時,靈壽縣還大力挖掘社會資金參與項目建設。橫山嶺流域王家溝村引進的8家企業,承包荒山66.7 hm2,參與水保項目建設,栽培桃、柿、蘋果、梨等優質果樹品種,并建設水利配套及溝道治理工程,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延長了橫山嶺水庫的使用壽命,為該村開發生態旅游采摘項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拉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2011年9月11日出版的《河北日報》“走基層看變化”欄目還專門對王家溝村的治理模式和效益進行了報道。
一是規范項目建設程序,推行項目責任主體負責制、工程建設監理制、資金使用報賬制、招投標制、項目公示制、群眾投勞承諾制、產權管護制等制度,確保了工程質量和效益。
二是落實工程負責制,制定了技術人員工程包片責任制度。每年派出6名以上技術人員深入一線,對技術問題負全責。技術人員吃住在村,加強了一線施工技術指導,及時解決施工中存在的問題。同時,鄉村干部到田間地頭,統一思想,做好宣傳及組織發動工作,和項目村的工程監督員共同把好工程質量關,尤其是對梯田平整度和樹苗栽植、大口井、水池等施工質量加強監督。
三是把好驗收關。在施工過程中對每一道工序進行驗收后,才能進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對隱蔽工程由施工單位填寫隱蔽工程檢驗單和隱蔽工程報驗單,驗收合格后才能進行下一道工序施工,避免了不合格工程;對已完成的工程,按照工程進度進行階段驗收,全部工程完工后,由縣財政、水務、施工單位進行縣級自驗,確保了工程質量。
為保存治理成果,使工程長期發揮效益,真正達到保持水土、美化環境的目的,每個項目村都明晰了產權和管護制度,治理前產權歸誰所有,治理后產權也歸誰所有,由所有者對治理成果進行管護。在工程期內由施工隊施工的工程,由施工隊負責工程管理、管護、巡回補植補建、修復損毀工程;由各村采取分戶治理或集體統一治理的,治理后以承包管理的形式將管理權落實到專戶專人負責。待工程縣級初驗合格后,按照誰所有、誰管護的原則落實管護制度,并辦理工程移交手續,明確產權及管理主體,各村都配有專職管護員進行管護,使治理工程“片片有人管、處處有人護”,從而鞏固了治理成果。
一是生態效益。項目區各項治理措施實施后年保土量74.92萬t、蓄水量1 785.77萬m3,基本實現了小水不下山、泥沙不出溝、暴雨不成災,有效防止了下游河道、水庫淤積,抗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二是社會效益。項目的實施改善了農業基礎條件,促進了農業綜合開發,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為發展優質、高效、綠色產業奠定了基礎;通過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林、牧、副產業結構,項目區商品經濟得到了發展,正在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富裕之路;生態環境的改善使原先溝道不整、水土流失嚴重、村容村貌臟亂差、生產生活落后的農村變成了土地利用合理、溝路整齊、村容整潔和自然景觀、生態景觀俱佳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三是經濟效益。項目實施與項目區經濟發展相結合,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林果業,改善了項目區的農業生產、農村生活條件,項目區村民安居樂業,生活水平蒸蒸日上,農村經濟穩步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經測算,項目實施后,項目區年增產糧食5 163 t、秸稈2 462 t、薪材1 402 t、果品7 997 t,年總產值增加13 923萬元,年人均增收1 167元,受益人口11.93萬人,使4.5萬人脫貧,經濟效益顯著。
(責任編輯 李楊楊)
S157.2
C
1000-0941(2015)11-0039-02
馬風朝(1974—),男,河北靈壽縣人,高級工程師,從事水土保持工作。
201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