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春
(平定縣水土保持監督站,山西 平定 045200)
平定縣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的主要做法
李志春
(平定縣水土保持監督站,山西 平定 045200)
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創新機制;調整結構;平定縣
自2003年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在平定縣實施以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6.08 km2,涉及全縣8個鄉鎮185個行政村,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總結了平定縣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的做法和經驗,包括:拓寬工作思路,加強項目整合;創新建管機制,強化項目管理;調整產業結構,培育主導產業;結合當地實際,突出水保特色等。
平定縣位于山西省中部東側、太行山西麓,屬典型的北方土石山區,轄10個鄉鎮318個行政村,總人口3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5萬人,土地總面積1 350.0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 097.5 km2,是山西省東部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區之一。
自2003年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在平定縣實施以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6.1 km2,涉及全縣8個鄉鎮185個行政村,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一是農業生產條件改善,農民收入增加。項目區糧食年增產15%、人均年增收13%,貧困人口減少了83%。二是植被覆蓋率大幅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項目區植被覆蓋率達46%,水土流失治理度51%,減沙率61%。三是加快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項目區建成核桃基地725 hm2、小雜糧基地500 hm2,核桃、小雜糧生產加工已成為項目區農業發展的主導產業。四是加快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項目區內共建設文明生態村63個,占到實施項目村總數的51%,農民群眾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平定縣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實施成果得到了水利部水保司的高度肯定。2008年7月22日,水利部在平定縣召開全國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現場會,全國12個省及流域機構的代表參觀了項目區建設情況,對水土流失治理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
平定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副縣長任組長,水利、農業、林業、土地、交通、財政等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重點工程的實施工作。一是明確了指導思想,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新時期水土流失治理思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以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秀美家園為目標,以封禁治理、基本農田建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配套、經濟林開發為重點,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溝坡梁峁川立體開發,體現水保特色,突出經濟效益。項目區統一規劃,以小流域為單元實施,形成有一定規模、具有水保特色的生態建設示范區。二是堅持擴規模、提標準、上檔次、強管理、建精品的原則,將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實施與娘子關水源地保護、娘子關旅游開發、桃河流域荒山綠化工程實施、太行山綠化工程實施、理家莊水土保持科教示范園建設、核桃基地建設,以及農業部門坡改梯綜合整治、土地部門土地治理等進行整合,使有限的資金發揮了最大的效益。如小橋鋪、甘泉井、金窩莊、瓦嶺、白家掌等地的水保林工程,建設規模大、標準高,形成了集中連片、規模化治理效果。通過項目整合,有效彌補了資金投入的不足,提高了工程檔次,實現了投入資金效益最大化。三是借助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加大水保工作宣傳力度。在縣水利局辦公大樓上懸掛生態建設巨幅公益廣告牌,在各項目村刷寫水保宣傳標語70多條,編寫和制作了包括水土保持基礎知識、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與成效、重點小流域建設、民營水保大戶等多項內容的《再造秀美平定》和《保持水土造福民生》專題片。多年來面向領導、面向群眾、面向社會的大力度的宣傳,營造了濃厚的水保建設氛圍,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村干部群眾的積極性,為圓滿完成項目治理任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項目實施過程中,平定縣積極探索和創新建設管理機制。一是發展民營水保大戶,在充分發揮中央資金主導作用的基礎上,吸引民營資金投入工程建設。2003年平定縣出臺了《扶持民營生態建設大戶的辦法》,明確規定:經營面積在500~2 000畝(15畝=1hm2,下同),年度完成300畝以上,水利水保工程完成規劃任務的30%以上,獎勵補助1萬~2萬元,并授予“民營生態建設大戶”的稱號。目前全縣有水保生態大戶70戶,規模經營“四荒”面積1.6萬hm2,已治理面積0.6萬hm2,成為全縣生態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固企河項目區水保大戶耿黑眼購買該村孟家掌小流域“四荒”地146.7 hm2,組建了金鵬生態有限公司,幾年來共栽植水保林100.0 hm2、經濟林33.3 hm2,育苗10萬株,還在流域內建成了養豬場和養雞場,年收入達到40萬元。2010年娘子關村工程建設中將富利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承包的“四荒”地列入國家水保重點建設工程項目范圍,由合作社承擔了部分工程治理任務,實行公司制管理、專業隊施工。目前富利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已發展成為以干鮮果品、養殖、苗圃為基點,采摘旅游為主導的大型合作社,走出了一條“公司搞好一個村,工程帶動一方人”的新路子。二是建立競爭激勵機制。在項目村之間開展勞動競賽活動,以完成治理面積與建設精品工程作為后續管護資金分配的主要依據,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涌現出一批示范工程,如理家莊、將軍峪的經濟林、旱井工程,寨馬嶺、馮家峪的基本農田整治與溝道治理工程。
將水土流失治理與項目區經濟發展相結合、與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相結合,調整產業結構、培育主導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實施民生水利,是平定縣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的主要特點。一是以當地知名品牌“大寨核桃露”“招財魚核桃油”為依托,建設核桃基地。縣域東部的柏井、東回和北部的巨城、岔口等鄉鎮土地資源較為豐富,隨著外遷和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出現大量閑置土地,而當地適宜種植核桃,具有市場開發價值,能夠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更為重要的是種植核桃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等,因此平定縣在項目建設中大力栽植核桃,共建設核桃基地1 219.0 hm2,到盛果期年經濟收入可達4 525萬元,項目區年人均增收509元。二是依靠當地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柏木井、亂安小流域建成小雜糧基地240.0 hm2,并注冊“日日盛”無公害小雜糧品牌,對小雜糧進行加工,銷往北京、天津、青島等地,同時利用項目建起了一座糯玉米加工廠,年加工糯玉米40萬kg,年創利稅20余萬元,走出了一條“公司+農戶”的經濟發展路子。西回村投資356萬元成立了山西省陽泉市西回小雜糧基地有限公司,引進國內先進的小雜糧加工生產線,年加工優質小雜糧500萬kg,產品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該基地生產的“雜糧粥”系列套餐已成功占領國內市場,并且遠銷日本、美國、韓國等國家。還有金窩莊的花椒、甘泉井的大棚蔬菜、張莊的雜糧搟面等,市場前景和經濟價值都十分可觀。
平定縣是一個典型的石灰巖土石山區,山大溝深,農田廣布。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地區的群眾對農田建設不夠重視、投入不足,導致大面積農田年久失修、損壞嚴重、抗旱能力低、水土流失嚴重,因此建設基本農田、穩定農業生產刻不容緩。重點工程實施以來,平定縣圍繞基本農田保護這個中心,狠抓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實施。一是以田坎和排水溝渠整修為重點,建設高標準水平梯田。二是以修筑谷坊為重點,加強溝道治理,變荒溝為農田。三是針對本地春旱嚴重的問題,在基本農田和經濟林區修建旱井、水窯、截潛流工程,充分利用雨水資源,趨利避害。這樣做一方面解決了抗旱點種、農藥施肥等用水問題,實現了雨水資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最大限度攔蓄徑流,達到了保持水土的目的。目前全縣項目區基本農田建設已初見成效,做到了小雨中雨不出地、大雨暴雨不出溝、特大暴雨不出事,使當地群眾滿意、各級領導放心、下游群眾安心。當地群眾還總結了一套修筑谷坊的好辦法,即“寬座底,緊收邊,斧刃石釘在壩后面,壩肩插在墻里面”。整個壩體呈拱形,具有穩固耐用、壽命長、施工方便、維修簡單的特點。同時在項目區加大封禁建設力度,采取“大封禁、小治理”,大力推廣沼氣池、秸稈氣化爐、吊炕等先進技術,不僅提高了當地群眾的生活質量,而且有效鞏固了治理成果,也為平定縣今后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提供了經驗。
(責任編輯 李楊楊)
S157.2
C
1000-0941(2015)11-0041-02
李志春(1980—),男,山西平定縣人,工程師,從事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及管理工作。
201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