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雅紅,劉樹彪
(潞城市水利局,山西 潞城 047500)
潞城市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紀實
褚雅紅,劉樹彪
(潞城市水利局,山西 潞城 047500)
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做法;潞城市
潞城市以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為契機,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精心組織實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始終在“實”字上做文章、在“嚴”字上下功夫、在“特色”上找亮點、在宣傳上造氛圍、靠效益顯成果,取得了顯著成效。
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是世代永續發展的源泉。經過多年治理,如今的潞城大地,從溝底到山梁,一行行油松、側柏綠意濃濃,一階階臺地整齊劃一,綠色一直延伸到視野的盡頭,恰似一幅嶄新壯美的水保畫卷正在展開。
潞城市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麓,上黨盆地東北邊緣,全市總面積615 km2,轄4鎮、3鄉、2個辦事處,總人口23萬人。潞城是山西省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除部分沖積平原區外,大部分是丘陵溝壑區。全市1 km以上的溝道有218條,支溝毛溝不計其數,90%的面積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有超過200萬t的表土流失。過去,山上植被稀少,林草覆蓋率低,毎遇暴雨短時間就形成山洪并攜帶泥沙下泄入城,其結果是山上巖石裸露、沖溝遍布、城市排水系統淤積,甚至危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1993年7月,一場暴雨降臨潞城,導致城市北部山洪暴發,洪水攜帶泥沙突破防洪堤進入市區,整個市區被洪水席卷而過,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
面對嚴重水土流失引起的生態災害,全市人民深刻地認識到,只有保護好綠水青山,才能守住金山銀山,破壞生態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發展,只有正確處理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的關系,開發與保護并重,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才能實現縣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自1994年開始,潞城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水土保持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支撐性工程來抓,始終貫穿于農業、旅游、城鎮建設和鄉村建設等的全過程。與此同時,潞城的水土保持也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國家水利部、財政部于2008年4月25日以水保〔2008〕133號文批復了《關于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2008—2012年規劃》報告,2012年9月19日以水保〔2012〕459號文批復了《關于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2013—2017年規劃》報告,分別涉及我市的潞東項目區和潞華項目區。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潞城被列為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實施縣的這一大好機遇,先行先試、大膽創新,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重點建設工程為抓手和切入點,加大生態修復力度,精心實施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截至2014年底,潞城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到40 306.6 hm2,其中:營造以側柏和山桃為主的水保林21 830.1 hm2,栽植以核桃、大棗、酥梨、連翹為主的經果林1 241.7 hm2,整修梯田8 453.2 hm2,封禁治理8 781.6 hm2。在干支毛溝溝道內修建了土石谷坊、旱井、小型淤地壩和溝頭防護工程等,還修筑河壩830 m、田間道路49.5 km。通過治理,潞城市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水土資源破壞大于治理的被動局面得到基本扭轉,得到了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先后榮獲國家園林城、國家衛生城、全國綠化模范市、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城市、山西省林業生態市、山西省水土保持紅旗市等榮譽。2013年,潞城市2008—2012年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順利通過了水利部驗收。
多年來,潞城市秉承以人為本、生態至上的理念,堅持不懈地推動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走出了一條具有潞城特色的水土保持之路,總結出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經驗。
2.1 始終在“實”字上做文章
項目區的選擇始終面向經濟條件相對貧困地區,重點考慮改善民生,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一是大力改善生態。在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加快生態環境建設步伐。二是改變傳統,依托老經驗,不依賴老典型,用老經驗發展新典型,鞏固老模式,創造新亮點,充分體現國家水保重點建設工程的作用。三是緊緊依靠群眾。充分發揮當地政府和群眾的積極性,利用群眾在長期治山治水過程中積累的好經驗、好方法,按照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組織水利技術力量,邀請經驗豐富的老鄉,上山入溝下河灘,實地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根據地形地貌劃定小班;進鄉入戶走訪群眾,根據老百姓的實際需求,確定措施內容和布置方式,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按照“一事一議”辦法形成決議,確保群眾通過項目建設實實在在受益。
2.2 始終在“嚴”字上下功夫
嚴格規范的程序是確保工程順利推進的關鍵,過硬的質量是工程項目的生命。從項目申報到工程實施,每個環節都嚴格執行有關規定和要求,全面落實“五制”管理。一是項目法人責任制。按照省、市有關項目建設管理的要求,成立水保重點項目法人機構,負責項目的前期申報、建設資金落實和建設管理,對項目實施負總責,做到責權明確。二是招標投標制。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工程招標代理有限公司對項目進行招標投標,公開公正優選施工隊伍。三是工程建設監理制。委托長治市天成水利工程咨詢監理有限公司等監理單位對工程建設進行全程監理、全面監理,對工程建設投資、進度和質量進行有效控制、管理,確保項目建設順利進行。四是公示制。以發布公告、豎立公示牌等方式將工程參建單位、建設任務、國家補助資金、建后管理責任單位等主要內容向項目區群眾公開,接受群眾和社會的監督。五是資金報賬制。施工單位按工程進度填報工程支付申請表、工程量清單和工程款支付證書,建設單位根據監理簽發的撥款單進行付款。工程建設過程中,邀請紀檢部門對全過程進行監督。市財政嚴格項目資金管理,實行專賬管理、專款專用,并采取以工折資等多種措施拓寬融資渠道。
2.3 始終在“特色”上找亮點
合理配置水保措施,注重農林牧綜合協調,突出水保項目的工程特點,體現水土保持的增產增收特色。對年久失修的梯田進行田面整修,確保其效益發揮;在田間地頭打旱井,集蓄地表徑流發展山地集雨灌溉;在立地條件好的山地,發展以核桃為主的經濟林,增加經濟收入;在山坡進行魚鱗坑整地,營造側柏水保林,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促進生態改善;在遠山陡山進行封育保護;在人畜活動頻繁地段進行圍欄封育,鼓勵群眾改散養為圈養;在溝道內布設淤地壩、谷坊,提高保水保土效率和經濟效益;在項目區整修田間道路,便于日常耕種、收割,減少耕作時間,提高耕作效率。如辛安泉鎮是潞城典型的農業大鎮、水利強鎮,通過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的實施,融水利、水保為一體,走出了一條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以治理促發展、以開發帶治理的新路子。
2.4 始終在宣傳上造氛圍
建設跨路工程標志、大型重點工程標志、分項工程標志,刷寫固定標語;《在中國水利報》《長治日報》《潞城新聞》等媒體上宣傳工程效益及進展情況,宣傳項目建設中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鼓舞士氣;制作電視專題片在電視臺播放;在水保法實施紀念日及潞城“兩會”召開期間,印發潞城水保重點工程專刊、特刊,強化群眾的水土保持意識;深入開展水土保持“五進”活動,營造全社會參與水土保持、共建美麗潞城的良好氛圍。
2.5 始終靠效益顯成果
一是通過疏林補植和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現有林地的郁閉度和林間地表覆被物,增加徑流入滲,涵養水分,有效改善生態環境。二是通過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和工程措施科學布設,實現了項目建設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雙贏。成家川辦事處神泉村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發展旱地西紅柿67 hm2。申家山小流域常村項目區,通過山上營造水保林,荒坡、荒地栽植經濟林,建谷坊、打旱井、整修田間路等,并依托該村供水管網、調節水池引水上山,達到了水保治理和水利灌溉的有機統一,發展高效綠色農業生態園區20 hm2,種植的核桃、酥梨、蘋果、藥材等經濟作物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三是結合項目的封禁治理、水平梯田整修、溝道治理、田間路整修等,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人居環境質量,實現了項目建設與新農村發展雙贏。溝潰、井峪、安樂等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過在溝道建谷坊壩實現了以壩代路連接各村,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出行方便后,養雞、養豬等養殖場落戶當地,進一步搞活了農村經濟。四是通過治理實現了項目建設與農民增產增收的雙贏。大橋、橋堡、南馬莊、續村、南馬等村通過大力發展以酥梨、核桃為主的經濟林提高了群眾收入;李家、常村等用水窖、旱井水洗衣、喂豬,節約了自來水費;溝東、辛莊、南花建等村在溝道建谷坊,形成連片高產溝壩地,實現了增產增收。
(責任編輯 張培虎)
S157
C
1000-0941(2015)11-0053-02
褚雅紅(1963—),女,山西孝義市人,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201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