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家倡,鐘卓林
(于都縣水土保持局,江西 于都 342300)
于都水保助推秀美鄉村建設
鐘家倡,鐘卓林
(于都縣水土保持局,江西 于都 342300)
水土保持;治理成效;做法;于都
于都屬南方丘陵山區縣,1989年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縣山地面積的50.7%,鄉村水土流失是頭號生態環境問題。1993年被列為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縣后,于都大規模連片營造水保林草、開發果業、開展崩崗治理、開發水保旅游資源、建設庭園水保農莊、治理鄉村水土流失,取得了顯著成效,水保治理在建設美麗鄉村中的作用與成效明顯。介紹了于都縣鄉村水保治理的成效和具體做法。
于都是當年中央紅軍萬里長征集結出發地、南方游擊戰爭起源地、長征精神發源地,地處江西省南部、贛州市中部,介于115°11′~115°49′E、25°35′48″~26°20′53″N之間,土地總面積為2 893 km2,其中山地面積2 176 km2,是一個“七分半山半分水,一分田園一分路”的丘陵山區縣。全縣轄9個鎮、14個鄉,356個行政村。據1989年遙感測定,全縣水土流失面積1 103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38.1%、山地面積的50.7%。嚴重的水土流失制約了縣域經濟的發展,當時全縣貧困人口達到了23.5萬人,占總人口的35.1%,有的水土流失嚴重的鄉村貧困人口高達68.5%。地表裸露,雨季洪水泛濫、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干旱季節溪水斷流,嚴重影響鄉村農業生產,“山是光光的、水是渾渾的、地是瘦瘦的、人是窮窮的”就是過去水土流失區的真實寫照。
1993年被列為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縣后,于都縣抓住機遇,立足實際,重點關注民生,發揚長征精神,大干苦干,20多年來按照“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攔蓄截灌排統一布設”的治理要求,綜合治理小流域40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98.2 km2,投入資金19 852.6萬元,其中國家投資5 620.0萬元,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于都的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始終突出鄉村水土流失治理主線,即:以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為目標,大規模連片營造水保林草;以發展鄉村經濟為切入點,大規模連片開發果業;為解決鄉村關注的治理難點、熱點問題,開展崩崗治理;為推動鄉村旅游事業發展,開發旅游資源;為突出鄉村特色特點,打造庭園水保農莊,積極創建鄉村水土保持優美景區,體現水土保持治理特點。通過鄉村水土流失治理,人居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如今,于都縣鄉村房前屋后、遠山近山樹木郁郁蔥蔥,綠浪翻滾,山青水碧,溪水長流,環境優美,人民安居樂業,家家蓋起小康樓,一輛輛小轎車駛進鄉村,水保治理在建設美麗鄉村中的作用與成效明顯。
2.1 大規模連片營造水保林草,改善鄉村人居環境
水土流失造成鄉村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生產條件惡劣,人民群眾生活困難。據統計,當年全縣有189個行政村水土流失特別嚴重,耕地面積每年在減少,土壤肥力下降,農作物產量低,人地矛盾突出,干旱、洪澇頻繁發生,人均收入低。如:銀坑鎮鞏前村,262 hm2山地當年光山禿嶺,水土流失劇烈,只有百余棵馬尾松小老頭樹,大量的泥沙下泄造成下游巖前河段河床高出農田,形成“地上懸河”,村民的生活極為困難;羅坳鎮峽鄉村地勢為二山夾一河,當年全村358 hm2山地,山體裸露,雨季水沙俱下,每年沖毀農田60 hm2,旱季溪水斷流,年人均口糧不足100 kg,年人均收入不超過100元,峽山人過著“每餐吃半肚,身穿粗棉布,居住破爛屋,光棍無錢娶媳婦”的窮苦日子。
在治理鄉村水土流失過程中,于都縣堅持水保林草措施的優先地位,在水土流失區植樹種草,建設生態屏障[1],增加地表植被覆蓋。據統計,20多年來,全縣在水土流失區種植水保林草20 942.8 hm2,較好地改善了鄉村的人居環境。銀坑鎮鞏前村通過大范圍種植以胡枝子、火炬松、濕地松、木荷、楓香為主的喬灌水保林,使水土流失劇烈的光山禿嶺全部披上綠裝,極大地改善了人居環境,山地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的6.5%上升到了82.5%;同時,30萬m3攔沙壩及大量水平溝、谷坊、山塘等小型水保攔蓄工程的建設,有效減輕了土壤侵蝕,使下游巖前河段河床下降了1.16 m。羅坳鎮峽鄉村整治峽山河道2.2 km,在山上大量種植濕地松、木荷、楓香、杉樹、黃梔子、臺灣四季青、百喜草,使山地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的10.5%上升到了89.5%,一溪清水向下流,實現了從窮山惡水向青山綠水的巨大轉變。
2.2 大規模連片開發果業,發展鄉村經濟
水土保持是鄉村經濟發展的生命線,于都堅持治理與開發相結合,治山治水與治窮致富相結合,因地制宜開發果業基地,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致富。20多年來,治理開發深入人心,戶包、租賃、股份制、外資開發經濟果木林基地蔚然成風,治理開發高潮一波接一波,早期涌現出一大批治理開發大戶,2002年后又建設起一大批集中連片、規模大的股份制果業基地。據統計,20多年來全縣開發了6 845 hm2經濟果木林,其中整合發改、財政、水務、國土、農業、林業、扶貧等部門項目和資金新建果業基地3 620 hm2,招商開發果業基地1 650 hm2。如今放眼于都山川,連片青翠的果園綿延起伏,隨處可見沉甸甸的水果壓滿枝頭,橙、李、桃、梨、枇杷、楊梅等水果四季飄香。
治理開發,打造農業支柱產業,較好地引導了當地投資,安排了農村勞動力轉移,使其實現就近就業;大量果品上市,豐富了市場,致富了群眾,發展了鄉村經濟。如車溪鄉五豐村、仙下鄉富坑村開發臍橙基地672 hm2,黃麟鄉井塘、上關村開發臍橙基地684 hm2,段屋鄉上塘、楓樹村開發油茶基地722 hm2,羅江鄉洋坑、上溪村開發加工橙基地695 hm2,連片集中治理開發規模大,貯藏、加工一條龍,在水土流失治理區影響大,反響強烈,使當地村民深得實惠,年人均增收3 000元以上,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2.3 開展崩崗治理,切實為民辦實事
崩崗崩塌,山體被切割,水土流失劇烈,生態環境惡劣,造成山體支離破碎,地勢險惡,易發生意外,土地難利用,林木難生長,土壤肥力難恢復,并且產生大量泥沙集中下泄,淤塞山塘、水圳,抬高河床,導致洪澇災害發生。據調查,全縣崩崗有4 061處,崩塌面積924.3 hm2,其中活動崩崗3 972處,占97.8%。崩崗治理是鄉村水保治理關注的難點、熱點。
于都縣從1999年開始崩崗治理的試驗示范,實施“上截、中削、下堵,內外綠化”[2]的治理技術路線。一是堅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的原則,優先安排治理對群眾生產影響大的崩崗和崩崗分布集中的地區,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分步實施。如利村鄉里仁村左馬崩崗群,山體兩邊崩塌相互貫通,被專家稱為“江南紅色沙漠”的典型之一,每年沖毀農田45 hm2,當地村民多次要求政府治理。縣水保局派出技術人員結合實際進行了科學設計。經過治理,里仁左馬“崩崗王”被推平種植臍橙,原來令人觸目驚心的崩塌山體如今變成了花果山,山下的一大片崩塌沖積帶也建成為股份制的“騰輝汽車駕駛培訓基地”,松散裸露的地表得到了全面硬化、綠化。二是堅持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從實際出發,實行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結合綜合治理,形成多目標、多功能、高效益的綜合防治體系。如貢江鎮東溪村旱坑排、里泗村樟木坑崩崗群治理,采取在崩崗周邊山地開挖水平竹節溝,崩崗內修土谷坊,種植黃竹、胡枝子、百喜草等,在崩崗口建高標準高質量攔沙壩,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三是堅持以人為本、改善民生的原則,把崩崗治理與區域生態安全和改善民生結合起來。如梓山鎮長口村金星崠崩崗,大量流失的水土直接下泄到琴江河,危及生態安全,縣水保局利用國家生態環境建設國債資金進行崩崗治理,迅速有效地控制了劇烈侵蝕,消除了水土流失危害,保護了琴江河生態安全。四是堅持多渠道籌集資金的原則,廣泛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崩崗綜合防治工作。如羅坳鎮河坪村潘永紅、陳四豐等農戶,在自家責任山崩崗口修筑攔沙壩擋土,將崩崗削平修建反坡梯田,種植臍橙并套種花生、大豆等經濟作物,控制了崩崗發展,并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據統計,全縣治理崩崗156處,有效地控制了治理小區的崩崗危害,較好地解決了當地群眾多年翹首盼望解決的難題,改善了崩崗惡劣的生態景觀,得到了當地人民群眾的好評,利村鄉里仁村、梓山鎮長口村、禾豐鎮隘下村、車溪鄉安塘村和貢江鎮東溪村、里泗村的群眾自發敲鑼打鼓送“治理水土,造福人民”的錦旗到縣水保局,衷心贊譽政府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
2.4 開發旅游資源,推動鄉村旅游業發展
鄉村休閑旅游就是回歸大自然,去欣賞藍天白云、青山綠水,呼吸新鮮潔凈的空氣,感受鄉村鳥語花香、清風明月的詩情畫意。以前,于都縣25處鄉村旅游景點存在水土流失硬傷,曾一度“門前冷落”。開展水土流失治理,重建和恢復旅游區植被, 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是當時的主要任務。于都縣高度重視水保治理與旅游資源開發結合,強化鄉村旅游區水土保持規劃設計,切實落實水土保持措施,經過20多年治理,全縣25處鄉村旅游景點舊貌換新顏,經常是門庭若市、車水馬龍,推動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如:對羅江鄉洋坑村千年古寺三覺巖,在其周圍的28個山頭上人工開挖水平溝6.8萬m,一行行水平溝排列在山上,既能攔沙蓄水,又美化了環境;大范圍種植木荷、楓香、黃梔子、胡枝子、金雞菊、臺灣四季青、百喜草等喬灌花草,美化綠化山地,使山地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的36.5%上升到了87.5%;建起楊梅基地65 hm2,供人們休閑采摘;硬化鄉村道路,方便交通,每月吸引游客上萬人。貢江鎮楂林村千年古寺羅田巖,通過大范圍種植樟樹、榕樹、火炬松、濕地松、胡枝子、黃竹、金雞菊、四季青等喬灌花草,改變林相,使山地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的42.5%上升到了92.5%,如今千年古寺煥發生機,周圍30多個山頭樹木郁郁蔥蔥,并通過新建亭臺樓閣豐富了休閑平臺,通過修建農家樂園和在水庫放養魚鴨解決了吃住問題,成為娛樂休閑的好去處。
2.5 打造庭園水保農莊,突出鄉村特色特點
以村為載體,以農戶自家居住的庭院為中心,在其周圍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特色產業,發展庭園經濟,打造庭園文化[3],體現了水土保持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時代性、適用性。20多年來于都縣建起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庭園水保農莊,特別是縣城附近的庭園水保農莊,假日處處人頭攢動,展示了水土保持的巨大生機和活力。如貢江鎮新地村石鼓庭園水保農莊,治理山地198 hm2,開發果業75 hm2,如今林木茂盛,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可看老鷹、野雞、野兔、野豬、穿山甲等野生動物,觀瀑布、山洞景觀,還可自采臍橙、楊梅、枇杷、板栗、草莓、瓜類品嘗,吸引了大批游客。銀坑鎮洋逕新農村建設點,通過整合資源,人均果業面積0.4 hm2,充滿客家風情的農舍散落在132 hm2果園之中,一條條水泥路像紐帶一樣蜿蜒爬行在臍橙林下將戶戶相連,沿路一排排樹木和一排排水溝相依相偎,一塊塊草坪和一條條綠化帶相映相連,園林式農莊如同世外桃源一般。
3.1 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于都縣委、縣政府歷任領導高度重視鄉村水土流失治理工作,20多年來始終抓住不放松,將水土保持工作納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議程和任期目標,一任接著一任干,一任干給一任看,率先垂范,實地揮鋤,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水保人員長年抓,有關部門配合抓”的良好局面,定任務、定人員、定目標、定責任,分解到人,落實到山頭,一包到底,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使全縣上下形成合力。同時開展水保專題講座、水保巡回宣傳和“演出一場水保宣傳戲、寄送一封水保公開信、贈送一本水保法規書籍”等活動,大大增強了廣大人民群眾治理水土流失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3.2 順應潮流,有序推進
于都縣水土流失治理堅持與時俱進,順應歷史潮流,明確工作思路,不斷延伸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的內涵,有序推進。早期的水保治理,充分發動群眾大力種植速生樹草,鼓勵以煤代柴,切實解決了群眾“吃飯”和“燒柴”兩大問題。中期的水保治理,注重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以改善農村生產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作為治理工作重點,走治理與開發相結合的路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庭園經濟,促進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格局的形成,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07年后,突出綜合治理主線,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水土保持結合起來,以村莊整治為突破口,加大基本農田、坡面水系、道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了崩崗治理進程。
3.3 鄉村治理,關注民生
于都縣水土流失治理堅持以人為本,突出解決水土流失區群眾生產、生活問題。為改善生態環境和鄉村人居環境,大規模連片營造水保林草,開展崩崗治理,切實解決了鄉村農戶關注的治理難點、熱點。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注重水土流失治理同發展鄉村經濟結合、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結合、同發展特色產業富民工程結合、同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的“小康示范工程”結合,走特色治理之路,實施水保先行戰略,制定各項優惠政策吸引社會力量,開發利用水土流失的山地資源,培育支柱產業,以興果富民作為治山治水切入點,采取政策拉動、典型推動,激活民資、激發民力,走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的治理開發之路,破解了“無錢治”與“無地治”的水土保持治理難題,激活了土地生產力。
3.4 創新體制,多方投資
拓寬投資渠道,引導社會辦水保,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一是充分發揮國家水保資金引子作用,完善運行機制,提高水保資金使用效率。二是整合項目,整合資金,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共創效益,統一規劃,統一山地流轉,統一開發標準,統一供應苗木,推進水保生態示范工程建設。
三是優化投資環境,制定
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力度。四是由縣政府出臺“誰治理,誰開發,誰受益并擁有繼承權”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群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激發出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水保治理的熱情。
[1] 王利賢,柳慶斌,王鑫,等.南隍城村依托水土保持建成人間仙境[J].中國水土保持,2007(6):22-23.
[2] 梁音,寧堆虎,潘賢章,等.南方紅壤區崩崗侵蝕的特點與治理[J].中國水土保持,2009(1):31-34.
[3] 杜志敬,王祁,李光才.平昌縣庭園水保發展現狀及對策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08(9):54-55.
(責任編輯 徐素霞)
S157.2
C
1000-0941(2015)11-0060-04
鐘家倡(1964—),男,江西于都縣人,工程師,學士,長期從事水土保持工作。
201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