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英,楊 柳
(1.南召縣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河南 南召 474650;2.南陽市水土保持監督監測站,河南 南陽 473000)
青杠扒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與成效
王玉英1,楊 柳2
(1.南召縣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河南 南召 474650;2.南陽市水土保持監督監測站,河南 南陽 473000)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實踐;青杠扒小流域;南召縣
植被類型以松櫟混交和柞樹為主的青杠扒小流域是豫西南長江流域淺山丘陵過渡區的典型代表,2005年被列入全國第二批生態修復試點小流域。10年來,河南省相關部門根據該流域的自然條件、經濟特點和土地利用方式,正確處理生態和生存問題,配置適合本區的生態修復措施,如發展綠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調整產業結構、加大封禁力度等,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其經驗在同類地區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深化和發展。生態修復的關鍵就是要擺正人與自然的關系,以自然演化為主,通過人為引導加速自然演替過程,快速恢復地表植被,遏制生態系統的進一步退化,預防水土流失和洪澇災害的頻繁發生。水利部2000年提出的“利用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恢復植被,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生態建設思路將這項工作推向高潮。2005年河南省南召縣青杠扒小流域被列入全國第二批生態修復試點小流域。10年來,河南省相關部門根據該流域的自然條件、經濟特點和土地利用方式,配置適合本區的生態修復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治理成效,其經驗在同類地區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青杠扒小流域屬長江流域唐白河水系,位于白河一級支流的排路河上游,總面積19.8 km2,地勢西高東低,海拔213~939 m,屬淺山丘陵區。流域內地形破碎,有大小山頭280多個、山梁30多道、支毛溝300多條,平均坡度27°。青杠扒小流域地處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帶,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為988 mm, 6—9月占全年水量的68%,而且暴雨較多,最大1 h降雨106 mm,最大24 h降雨312 mm。年均蒸發量1 340 mm,日照1 978 h,無霜期220 d左右,年平均氣溫14.8 ℃,≥10 ℃年積溫4 849 ℃,年均太陽輻射總量為455.54 kJ/cm2。該流域雨熱同季,光照充足,對植物生長十分有利。
青杠扒小流域包括青杠扒、和平溝和高峰庵3個行政村,共20個村民小組。全流域總人口2 352人,耕地171.5 hm2, 2009年經濟總收入568萬元,人均純收入2 028元。綜合治理前,全流域共有水土流失面積12.3 km2,占流域總面積的62.1%,年均土壤侵蝕模數3 380 t/km2。 由于歷史原因,青杠扒小流域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許多坡面土壤的A、B層均被剝蝕殆盡,C層出露,這種風化母質抗蝕能力差,風吹即散,手搓即碎,一遇暴雨極易流失, “山高溝深石頭多,地少缺水土層薄,五日無雨苗旱死,一場大雨地成河” 是嚴重水土流失所致水旱災害頻繁發生的真實寫照。1957年7月14日一次降雨170 mm,山洪和泥石流沖毀耕地12 hm2、河堤5道,經濟損失十分嚴重。
經過多年治理,青杠扒小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現有水土流失治理保存面積9.25 km2,包括改河造地、閘溝淤地、坡改梯、荒山造林、殘次柞坡和疏林改造、經濟林營造等項目。特別是在工程防護體系建設方面,按照全面規劃、相互配套的原則,采用骨干工程與一般工程相結合,攔蓄防護和利用相結合的方法,毛溝壘谷坊、支溝修山塘、干溝修水庫、河道裁彎取直、修筑河堤,自上而下層層設防。全流域共修筑谷坊5 000座、山塘56座、小型水庫1座,河道裁彎取直11處,修筑河堤8 500 m,開挖排洪渠17 320 m,修灌溉渠道1 700 m,擴大灌溉面積42 hm2,加上谷坊群攔蓄,整個流域形成了強大的防護能力,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為發展農、林、蠶、牧業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也為生態自我修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3.1 加大封禁管育力度
按照《南召縣水土保持封育保護區管理辦法》和南召縣《關于加強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區實施封禁管護的通告》等,加強了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執法,劃定了生態修復工程封禁治理區,并在通往封禁區域的入口處設立封禁標牌5座、布設網圍欄3.6 km。同時結合流域實際,通過補植火炬松,將286.67 hm2疏林地和333.07 hm2稀疏柞坡改造成了松櫟混交林。
3.2 重點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
實施生態修復,應加強重點治理,要有“以人為本”的理念,正確處理生態和生存問題。因為大面積封育,必須首先解決好群眾的吃飯、穿衣、花錢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封得嚴、禁得住、能持久、快致富、不反彈”。柞蠶經營是該流域傳統的副業項目,也是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之一,如果把柞坡全部封禁起來,當地群眾不能接受,也不現實。基于此,將流域內的柞坡分為三類,對于一、二類立地條件較好的柞坡暫不封禁,但必須科學放養確保柞坡資源永續利用,而對比例較大的三類柞坡則必須封禁。科學放養的主要方法是實施柞坡生物資源優化利用技術,即柞坡點橡補墩、樹型優化配置、草灌植被復壯、柞樹適期輪伐、葉蠶匹配利用等。對三類柞坡在封禁的同時采取柞坡生態修復技術,一般3~5年恢復正常生態功能后仍可利用。重新定位人地關系后,在流域內可放蠶柞坡面積減少近50%的情況下,單產和總產卻穩步上升,自此再沒有出現封而不管、禁而不止的現象。實踐證明,只有將“封禁管育”與“重點治理”有機地融為一體,由點帶面,層層推進,才能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3.3 調整產業結構
結合項目區產業結構調整及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南召縣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聘請專家舉辦了四期不同類型的村民技能培訓班,投入培訓費1.5萬元,項目區每個受訓農民都掌握了2~3項食用菌種植技術。縣政府從可持續發展戰略出發,積極發揮協調作用,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扶持力度,對種植香菇、猴頭菇、黑木耳等食用菌的農戶,視規模大小不同程度地進行了資金扶持,鼓勵高標準、大規模種植,促使一部分農民將產業由山上轉到山下,開辟了新的產業渠道。如今流域內家家戶戶種植食用菌,群眾增收顯著,在成為新經濟增長點的同時,也切斷了破壞生態的根源,保證了生態修復的實施。
3.4 發展綠色產業,增加群眾收入
一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壤資源。在不破壞天然植被、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以自然資源為依托發展流域經濟,主要是將坡度緩、土質肥沃、透光度好的林下土壤資源用于發展中藥材、山野菜等產業。二是科學經營經濟林。立足自然資源,在退耕還林的地塊鼓勵農民種植優良鄉土樹種山茱萸、辛夷、板栗、核桃、油桐等,發展優質高效經果林,使人均純收入大幅增加,以良好的經濟效益促進生態修復。
3.5 輔助措施與生態修復工程相結合
在政府積極倡導、各相關部門通力協作的基礎上,制定能源補助政策,鼓勵流域群眾使用液化氣、沼氣和節柴灶。凡項目區群眾使用液化氣的,每戶補助200元;修建沼氣池的,每口補助500元。目前,項目區已修建沼氣池260口,已有液化氣用戶300多戶,不僅優化了農村能源結構,而且保障和鞏固了生態修復成果。
3.6 開展監測與科研, 提高生態修復工程的科技含量
為搞好生態修復工程建設,提高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的科技含量,利用南召縣水土水保科研站的技術優勢,在項目區增設6個監測點,重點監測生態修復前后項目區的水土保持成效和動植物種群、林草生長量、地表枯落物、土壤肥力、植被覆蓋度變化等,保證了生態修復決策的科學性。
4.1 社會效益
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提高了群眾的水土保持意識,促進了項目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初步形成了以柞蠶業、香菇、木耳、山野菜和中草藥等為主的地方特色產業,保證了農民的經濟收入,節省了農村勞動力,使更多的勞動力由農村流向城市,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多元化。項目建設還注重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改善了群眾的生活和生產條件,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4.2 經濟效益
2014年,項目區各業總產值由2009年的677.9萬元增加到988.6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由2 028元增加到3 118元,僅食用菌種植項目區每年就可增收200萬元,人均增收850元。
4.3 生態效益
生態修復使青杠扒小流域的林草覆蓋率由60%增加到85%以上。據南召縣水土保持試驗站在青杠扒小流域的實測資料分析:該流域20年一遇24 h暴雨徑流系數由0.81降至0.35,可削減洪峰50%以上,年均土壤侵蝕模數由生態修復前的889 t/km2減少到425 t/km2;有效降低了谷坊、壩庫淤積速率,提高了水利水保工程的使用年限;土壤發育趨于正向,環境質量明顯提高。
(責任編輯 張培虎)
S157.2
C
1000-0941(2015)09-0022-02
王玉英(1970—),女,河南南召縣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監測、科研工作。
201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