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海明
(涇川縣水土保持工作局,甘肅 涇川 744300)
涇川縣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完海明
(涇川縣水土保持工作局,甘肅 涇川 744300)
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模式;建設成效;涇川縣
涇川縣位于甘肅省東部,屬隴東黃土高塬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土壤侵蝕以水力侵蝕和重力侵蝕為主。涇川縣多年來一直重視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經過近50年的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從1965年的1 389.6 km2下降到2014年的296.84 km2。通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逐漸形成了以創新治理模式為動力,以綜合治理與開發為特點,具有區域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模式。介紹了涇川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效與經驗。
涇川縣位于甘肅省東部,屬隴東黃土高塬溝壑區,土地總面積1 409.3 km2,轄14個鄉(鎮)、1個經濟開發區共215個行政村9.46萬戶,總人口35.6萬人。縣境內多年平均氣溫10 ℃,年無霜期174 d,年平均降水量553 mm,海拔930~1 462 m。2014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52.5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到3.12億元。
2.1 水土保持現狀
涇川縣屬典型的黃土高塬溝壑區,山坡、溝壑面積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5.8%,山高坡陡,加之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導致水土流失形式多樣。水力侵蝕和重力侵蝕主要分布在塬邊、溝臺、溝坡和溝道等,重力侵蝕主要分布在塬邊懸崖、陡坡溝頭、溝邊溝道等,以溝頭前進、溝底下切、溝岸擴張為主,并相繼交替發生。水力侵蝕在塬面以層狀面蝕和細溝狀面蝕為主,侵蝕程度為輕度侵蝕;在坡面以溝蝕和溯源侵蝕為主,把坡面侵蝕成細溝,進而蠶食耕地,是主要的產沙區,侵蝕程度為中度以上。溝道也是主要的產沙區,以溝頭溯源、溝底下切、溝岸擴張為主的重力侵蝕和溯源侵蝕頻繁發生,侵蝕程度為劇烈侵蝕。據2013年涇川縣第一次水利普查公報,涇川縣土壤侵蝕面積為296.84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21.06%,水土流失以中度侵蝕為主。
2.2 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成效
多年來,涇川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水土保持工作作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農民脫貧致富和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來抓,從1990年開始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納入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2001年將“生態立縣”確定為全縣發展“五大戰略”首位,實施了一大批水土保持重點項目,積極探索形成了以縣為單位,以小流域為單元,“塬面條田林網化、塬坡梯田林果化、溝壑林草郁閉化、溝底庫壩川臺化、資源開發效益化”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模式,建成了田家溝、茜家溝、三合溝、崖窯溝、官山溝、鳳凰溝等一大批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俱佳的精品示范小流域,生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涇川縣先后榮獲“甘肅省實現綠化第一縣”“全國水土保持先進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截至2014年底,涇川縣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 144.76 km2,治理程度達到82.4%,其中興修水平梯田4.49萬hm2,營造水保林5.54萬hm2,人工種草1.1萬hm2,封禁治理31.76 km2,建成淤地壩34座,配套修建生產道路814 km、集雨水窖3.98萬眼、各類小型攔蓄工程3.68萬處。經測算,現有各類水保工程年攔蓄徑流3 815.08萬m3,攔截泥沙723.84萬t,侵蝕模數由治理前的8 275 t/(km2·a)降低到目前的3 068 t/(km2·a),土壤侵蝕量減少了62.93%,糧食總產量由1952年的4.77萬t增加到2014年的17.42萬t,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為全縣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依托水土保持生態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全力推進省級生態園林縣城創建和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大力實施農村基礎條件改善、環境綜合治理等重點工程,累計投資3億多元,建成了以回中文化廣場、濱河公園、汭河風情線、南石窟寺景觀大道等一批城區綠化美化工程,打造了黨原高崖、玉都康家、王村二十里鋪等一批生態旅游示范村,城鄉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改善。大力發展綠色果蔬、畜牧養殖、林下種養、生態旅游等特色產業,建成了南、北二塬果畜互支互促循環農業示范帶和田家溝、官山溝等一批集生態觀光、文化展現、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生態旅游風景區,其中田家溝小流域2004年被水利部命名為“國家水利風景區”。2014年接待游客102.6萬人次,旅游業綜合收入達到l.5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 564.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 594.4元。
3.1 注重治理理念創新,提供持續動力
(1)規劃優先理念。按照“改善生態與發展經濟同步推進,面上覆蓋與點上突破同步安排,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農林牧副旅全面發展”的原則,先后完善了《涇川縣水土保持區劃》《涇川縣加快山區開發建設規劃》《涇川實現“梯田化”縣規劃》《涇川縣壩系工程規劃》等一整套科學完善的工作規劃;嚴格執行水保工程前期地形勘察、治理模式確定、當地群眾對接和治理效益分析“四步”規劃制度,對涉及的新修梯田、淤地壩等具體工程制訂詳細的施工方案,有效保證了水保治理工程順利實施。
(2)融合發展理念。堅持治理與開發并重,使治理成果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經濟發展效益又為開展綜合治理提供物質和技術保證,初步形成了“水土保持+農業產業開發”“水土保持+旅游產業開發”等融合發展模式,實現了水保綜合治理由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轉變。
(3)依法治理理念。始終把預防監督管護放在生態建設的突出位置,堅持“七分管、三分治”,在嚴格執行水土保持法、森林法、水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的同時,出臺了《涇川縣封山禁牧辦法》《涇川縣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管理實施辦法》等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從嚴查處水保違法案件,有效保護和鞏固了治理成果;各鄉村也結合各自實際,完善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預防監督管護的鄉規民約,使國家法規得到了全面貫徹落實。
(4)生態品牌理念。始終堅持把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作為打造“生態涇川”品牌的重要內容,堅持用品牌的理念和標準,在項目規劃、施工組織、質量監督、潛力挖掘等方面,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進,提升品牌層次,豐富品牌內涵,著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3.2 注重治理模式創新,找準路子求突破
(1)資源開發型。對生態林木成活率高和長勢較好的流域,結合水保防護林體系建設,積極引進速生林種資源,大力開展人工造林,全面恢復植被,增加森林覆蓋率,努力營建喬、灌、草復合型的荒山荒溝多林種植被群落,保持水土,改善生態,培育形成了以官山溝流域、吳家水泉溝流域為代表的一批資源開發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7.13%,林草覆蓋度達到59.5%, 92%以上的農田得到綠色屏障的保護。
(2)產業配套型。充分挖掘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產業發展潛力,按照梯田栽樹、坡體種草的模式,大力發展塬邊梯田地果樹經濟林基地和畜牧養殖基地,2014年全縣果園面積達到3.37萬hm2,總產值18億元,畜牧業總收入達到3.2億元,初步探索出依托水土治理工程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的發展模式。
(3)生態旅游型。充分利用水土保持治理成果,組裝配套各類旅游資源和要素,著力培育了以田家溝生態旅游風景區、紅河田趙生態旅游示范村為代表的一批生態旅游示范典型,形成了以水土保持生態地理景觀為主、人文景觀與休閑娛樂相結合,生態旅游、科技示范、文化展現、休閑度假四位一體的生態旅游景點體系,全縣建成各類生態示范村107個,探索出了一條依托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發展生態旅游的新路子。
(4)移民搬遷型。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堅持綜合治理與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相結合,對部分生態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的群眾整體搬遷安置,同步編制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原則,對實施移民搬遷的村莊進行整體治理,實現了整區域、整村組改善生態環境的目標,全縣生態移民9個鄉(鎮)16個村6 927人。
3.3 注重建設機制創新,提供有力保障
(1)高位推動機制。涇川縣成立了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綜合治理工程建設指揮部,由縣委書記、縣長分別擔任正副總指揮,縣直農林水牧等16個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負責整個項目的實施工作。每年春秋兩季分別召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動員會議,對梯田建設、流域綜合治理等重點任務,由縣級領導蹲點包抓,逐級簽訂責任目標,科學制定考核辦法,嚴格進行考核,結果作為評價鄉鎮工作、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有效保障了任務的全面落實到位。
(2)部門聯動機制。牢固樹立全縣“一盤棋”思想,堅持黨政齊抓,全民動員,上下配合,社會參與,協同作戰,形成了“政府導演、水保搭臺、各業聯合唱戲”的工作格局。全縣在統一“編導”的策劃下,既搞“大合唱”,又演“協奏曲”,全民同念“水保經”。國土、發改、財政、扶貧等部門積極整合土地整理、退耕還林后續產業開發、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資源,全力支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林業、農牧、畜牧等部門大力開展造林綠化,建立果品基地,推廣農業技術,發展草食畜牧;水務部門結合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全力改善水保治理工程供水條件;教育、科技、金融等部門根據各自業務職能,發揮所長,密切配合,通力協作,進一步加快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開發的步伐。
(3)典型示范機制。縣鄉每年春秋兩季分別確定一批重點示范工程,堅持集中領導、集中時間、集中勞力、集中連片和統一規劃、統一組織、統一施工、統一驗收的“四集中、四統一”模式,整鄉分片或連村劃段,組織成千上萬名勞力,一架山、一面坡、一條溝、一條小流域集中治理,形成以點帶面、點面結合、點向面輻射、面向點靠攏、點成線、線成片、片成面、村村相接、鄉鄉互連、貫通全縣、融為一體的綜合治理新局面。
(4)群眾主體機制。在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堅持擇優扶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多治理多投資,依靠政策引導,調動群眾投資投勞的積極性。水保工程建成后,采取由鄉村和農戶簽訂合同的辦法,對重點工程確定專人管護,落實管護責任,有效鞏固了綜合治理成果。
(5)綜合改革機制。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的原則,對不便集中統一管理經營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分戶治理經營,頒發林權證書,誰治理誰受益;對農戶個人無力經營的,以土地流轉的方式承包給大戶經營,簽訂承包合同,集中治理管護,創辦開發性經濟實體,有效提高了工程的經濟效益。
3.4 注重宣傳教育創新,營造輿論氛圍
(1)電視、新聞媒體宣傳。以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活動為載體,先后制作了《水保豐碑——涇川水土保持工作紀實》《涇川縣“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掠影》《改善生態環境、鑄造水保豐碑——涇川縣黃土高原水土保持二期世行貸款項目實施工作紀實》《山水田家溝、生態大觀園》等多部專題片,《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媒體和《甘肅日報》、中國甘肅網等省內媒體對涇川的生態建設進行了集中采訪和報道。通過這些新聞媒體的大力宣傳,在全社會營造出大搞生態建設的良好氛圍。
(2)建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田家溝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2007年被水利部命名為第一批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園區布設有科普教育宣傳區、水土保持監測區、防治試驗示范區、優良植物繁育區4個功能區。在科普教育宣傳區,修建了水土保持科技展館,將涇川50多年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歷程、工作成就、水土流失危害、治理體系等通過圖片和沙盤模型展示;在水土保持監測區,布設標準徑流小區、卡口站、小氣象園、土壤監測設施等進行了全方位展示;在防治試驗示范區,布設了各類工程和植物措施,直觀地展示各類水保設施和功能;在優良植物繁育區,引進栽植銀杏、香花槐、杜仲、山萸等優良植物。科技園還為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提供了科技平臺。
(3)開展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涇川縣于2004年制訂了《中小學生態教育指南》工作實施方案,成立了涇川縣中小學生態教育讀本編寫委員會,編輯出版了《涇川縣中小學生態教育讀本》,并于2004年納入全縣中小學課程教學體系。2011年涇川縣田家溝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被國家水利部、教育部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水土保持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為進一步擴大宣傳教育、增強公眾意識搭建了平臺。
3.5 注重科研推廣創新,提供科技支撐
(1)開展水土保持課題研究。積極與甘肅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甘肅農業大學、長安大學、平涼市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合作,完成了“黃土高塬溝壑區縣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開發途徑與效益研究”“茜家溝試點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驗示范項目”“黃土高原殘塬溝壑區紅土泄流面防治技術示范項目”等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科研課題,先后榮獲甘肅省水利廳科技進步一等獎、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2)開展示范推廣。推廣梯田測土配方施肥、豐產栽培、地埂開發、抗旱造林、全膜雙壟溝等農業實用技術,特別是“紅土泄流面防治技術”在黃土高原殘塬溝壑區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3.6 注重投入機制創新,提供資金保障
近年來,涇川縣持續加大投入力度,積極創新投融資機制,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向生態建設傾斜,累計投入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資金3.12億元,其中財政投資1.99億元、社會融資1.13億元,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涇川縣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實踐表明,堅持科學規劃為先導的治理理念,創新治理模式,完善建設機制,增強宣傳教育氛圍,采用先進的科研與推廣手段、多渠道的資金投入機制,是取得生態文明成果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涇川縣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探索總結出的成功經驗,對黃土高原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很好的示范、帶動和推廣價值。
(責任編輯 李楊楊)
S157.2
C
1000-0941(2015)09-0036-03
完海明(1970—),男,甘肅涇川縣人,工程師,學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規劃、設計工作。
201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