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水利廳
(湖北 武漢 430071)
實現“四個轉變”湖北全力推進“丹治”二期工程建設
湖北省水利廳
(湖北 武漢 430071)
“丹治”二期工程;實施情況;經驗;湖北省
2012年湖北省啟動實施了“丹治”二期工程,計劃投資3.3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26.12 km2,涉及丹江口等10個市(縣、區)、20個項目區。目前有8個項目區的17條小流域完成治理,其余12個項目區的32條小流域正在抓緊建設。介紹了工程建設實踐中在責任體系、綜合治理、強化監管、管理模式方面的“四個轉變”,并明確了下一步在確保完成建設任務、打造小流域建設精品、做好“丹治”工程“十三五”規劃工作等方面的工作計劃。
依據規劃,湖北省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二期工程于2012年啟動,計劃投資3.3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26.12 km2,涉及丹江口、鄖縣、鄖西、房縣、竹山、竹溪、張灣、茅箭、武當山特區和神農架林區共10個市(縣、區)、20個項目區。目前項目區實施方案審批工作已全面完成,有8個項目區的17條小流域完成治理,其余12個項目區的32條小流域正在抓緊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63億元,完成治理面積406 km2,其中坡改梯610 hm2,栽植水保林3 171 hm2、經果林2 864 hm2,實施封禁治理等33 955 hm2,整治塘堰24座、溪溝38.42 km,興建谷坊20座、攔沙壩19座、蓄水池299口、沉沙池555口、作業便道53.31 km。工程效益已初步顯現,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有力支撐項目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通過綜合實施坡改梯、小型水利水保等工程措施,當地農村基礎設施、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得到提升。茅箭區茅塔河小流域建成的500 m3蓄水池,解決了流域內廖家村和康家村10多hm2茶園和蔬菜地的灌溉問題,水土保持工程的蓄水、保水、灌溉功能,使廖家村的茶園在當地大范圍干旱的情況下沒有出現明顯受損。鄖西縣安家項目區三官洞小流域將塘堰整治與坡改梯灌溉、村民飲水等相結合,通過整治塘堰和修建800 m3蓄水池,解決了項目區200多農戶吃水和27 hm2坡改梯工程的抗旱水源問題。神農架林區、房縣、竹溪等地已修建的38.42 km溪溝整治工程,保護了400多hm2良田免遭洪水沖毀。
(2)加快推動項目區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建成的2 864 hm2經果林,因地制宜發展茶葉、核桃、煙葉等特色產業,并帶動相關產業跟進,經濟效益明顯。竹山縣結合縣域經濟發展,將庫區項目與全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大力發展茶葉、桃、金銀花等產業,為農民增收致富找到了出路。丹江口市劉泉溝小流域完成坡改梯58.7 hm2,全部栽植薄殼核桃,據估算進入效益期后年可增加經濟收入800多萬元。鄖西縣將坡耕地治理與發展煙葉相結合,箭流鋪小流域坡改梯20多hm2,農民都種上了經濟價值高的香料煙,每公頃比以前增收4.5萬元以上。張灣區長坪小流域獅子嶺實施坡改梯后,將土地流轉給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葡萄等小水果種植,農戶除拿到1.05萬元/hm2的流轉租金外,每年還可在合作社務工收入1萬元以上。
(3)項目建設的引領示范輻射效應不斷放大。我們以工程實施為契機,帶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截至目前,丹江口庫區民營資本已投資8 000多萬元開展水土流失治理,累計完成治理面積300多km2。鄖縣安陽鎮小河村個體老板劉吉鋒,承包村里2 000多hm2山地,累計投資700多萬元,通過種植核桃、柏樹、楊樹等,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通過產業發展獲得了經濟收益。竹山縣城關鎮高家莊村村民黃志斌受“丹治”工程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啟發,自己承包馬王溝小流域,結合當地旅游觀光,將流域內部分坡耕地改梯田發展有機蔬菜,部分坡耕地種植經果林,修路治溝,美化環境,已累計投資500多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近10 km2。
總結湖北省“丹治”二期工程建設實踐,主要實現了“四個轉變”。
(1)實現由部門管理向政府主導、部門協作、上下聯動、各負其責的責任體系建設轉變。湖北省堅持把庫區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作為確保“一庫清水送北京”的政治大事,作為保障庫區群眾持續致富的民生大事來抓,自上而下建立健全強有力的組織領導責任工作體系。一是強化廳際聯席會議主導作用。自“丹治”二期工程啟動實施以來,廳際聯席會議在積極做好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的同時,加強了年度考核、績效考評工作。按照國家和湖北省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實施考核辦法,從2013年開始,省政府組織廳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定期對項目推進情況進行考核,交流和通報工程建設管理情況,每月召開至少一次項目進展督辦推進會,通報上月工作,研究解決問題,安排部署下月工作。2014年7月,省政府召集廳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在丹江口市召開了項目實施情況現場督辦會,分管副省長參加會議,要求進一步強化措施,加快工程推進速度,確保項目建設提質提速提效。二是加大項目領導小組協調力度。各項目縣(市、區)均成立了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由縣(市、區)政府領導任組長,水利、發改、財政等相關部門及項目所在鄉鎮為成員單位,加強協調,研究和解決工程建設管理中出現的困難與問題,為項目順利實施提供組織保障。三是建立完善部門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工作責任體系。丹江口市具體細化工程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職責,做到有效銜接。茅箭區政府將“丹治”工程建設納入全區十大新農村建設項目和“兩區兩中心”(國際商用車之都核心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區,區域性現代服務中心、區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建設的重要載體來抓,明確了牽頭領導、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神農架林區在每年年初全區農業農村工作會議上把水土保持工作作為重點進行安排部署,區政府與相關鄉鎮簽訂《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綜合治理目標責任書》,將水土保持工作完成情況納入鄉鎮年度工作考核范圍,確保項目責任落實。
(2)實現由單一治理向突出以清潔型小流域建設為抓手的綜合治理轉變。認真總結運用“丹治”一期工程成功經驗,在二期工程建設中,因地制宜,積極強化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一是精心做好項目前期工作。二期工程啟動會召開后,省水利廳組織十堰市和神農架林區有關單位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項目前期工作,對設計理念、前期工作質量和完成時間提出了具體要求。有關專家、技術人員與十堰市及“丹治”二期工程項目縣、項目設計單位一起深入治理區現場,實地商討明確每條小流域治理思路和措施布局,堅持將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的理念貫穿到項目設計中,確保項目前期工作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切實抓好項目建設。各項目縣市狠抓項目統籌,最大限度地發揮投資效益。鄖縣在打造櫻桃溝生態清潔型小流域過程中,統籌移民、交通、環保等部門項目,整合資金近1 000萬元,把“生態優先、清潔流域”的生態治理理念與“村容整潔、景觀生態”的新農村示范村、生態旅游名村建設貫徹始終,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將流域治理與發展農村經濟有機結合。治理后的櫻桃溝小流域林草覆蓋率達80%以上,年蓄水保土量增加30%以上,呈現出“山頂松柏蔥蔥、山腰櫻桃飄香、山腳流水潺潺”的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美景,使以櫻桃聞名的櫻桃溝村成為集生態觀光、旅游休閑為一體的城郊生態農業新村。
(3)實現由注重審批向強化監管轉變。將水土保持項目的審批權限下放到市州,省級側重管理制度的制定、監督檢查和績效考評,由側重審批向強化監管轉變。一是加強項目檢查督辦。作為水保項目省級主管部門,省水利廳多次組織赴項目區現場實地察看工程實施進度和質量,及時指出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印發通報等形式,督促項目縣(市、區)高度重視并及時采取整改措施。二是開展工程建設稽查。針對項目前期與設計、建設管理、計劃下達與執行、資金使用與管理、工程質量和安全等5個方面內容,2014年7月省水利廳水利工程稽察辦公室派出稽察組,對竹溪縣“丹治”二期工程建設情況開展全面稽察,并對稽察出的問題要求竹溪縣限期整改,同時要求其他項目縣(市、區),高度重視,對照梳理,舉一反三,認真查找工程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逐一進行整改落實。通過加大對項目的督辦,進一步規范了湖北省“丹治”二期工程建設管理,確保了項目建設進度和質量。三是積極做好年度檢查驗收。依據《湖北省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驗收管理辦法》,由省水利廳與省發改委聯合組織,對“丹治”二期工程進行年度檢查驗收。通過查看工程現場、查閱工程資料和賬目,及時總結工程建設中好的做法和經驗,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要求各項目縣(市、區)整改到位,促進和規范了項目建設。隨后,又組織對檢查驗收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回頭看”,對照檢查驗收中發現的問題,逐一對整改情況進行核實,直至整改落實到位。
(4)實現由部門監管向注重宣傳引導、社會參與、齊抓共管的管理模式轉變。在項目建設管理過程中,重視做好宣傳發動工作,讓項目區群眾真正參與到項目前期決策、質量監督等工作中來。一是讓農民參與項目建設管理。房縣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急需解決的問題,在谷坊和攔沙壩的設計和施工中,采取以壩代路方案,既增強了攔沙壩等工程的穩固性,又解決了群眾灌溉和過河難的問題。竹溪等縣聘請當地有經驗的村民作為工程監督檢查員,利用他們對當地情況熟悉、時間充裕等優勢,強化對工程建設位置、施工材料、施工方法、質量等各要素的監督工作。二是讓民間資本參與項目建設。鄖縣在寨溝小流域建設中,引進十堰綠色漢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計劃投入1.45億元用于打造綠色漢江生態觀光農業示范園。目前,示范園已通過建設百草園、百果園、百花園、盆景園、綠化苗木園、高效農業示范園等治理水土流失6000余hm2。三是讓農民評述項目實施成效。2013年9月,省水利廳開展了“湖北省水土保持基層行”采風活動,邀請《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光明日報》、《湖北日報》等十幾家知名媒體,深入丹江口庫區的鄖縣、丹江口市等項目區,通過現場采風,實地了解項目區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集中宣傳報道項目建設的成效。
“丹治”工程事關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質安全,事關荊楚兒女對京津冀豫人民的深情厚誼,事關丹江口庫區及上游人民群眾的生存大計,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有決心,也有能力把這項政治任務、民生工程、生態項目抓緊、抓好、抓出成效。下階段,要著力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確保完成建設任務。加大工程檢查督辦力度,指導各項目縣(市、區)妥善解決存在問題,進一步細化落實工程實施計劃,確保工程按期保質完成。二是打造小流域建設精品。堅持生態清潔型治理理念,抓好規劃編制、典型示范等工作,努力打造鄖縣清水河等一批水土保持精品小流域項目。三是做好“丹治”工程“十三五”規劃工作。遙感數據顯示,湖北省丹江口庫區共有水土流失面積9 156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 37%。“十一五”期間“丹治”工程已初步治理4 638 km2,“十二五”期間計劃治理826 km2,還有3 692 km2的水土流失面積亟待治理,水土流失治理任務仍然艱巨。省水利廳將與各項目縣(市、區)積極做好庫區水土流失調查摸底,認真總結“丹治”工程建設中的經驗,積極探索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模式,扎實做好“十三五”庫區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
(責任編輯 李楊楊)
S157.2
C
1000-0941(2015)01-0013-03
201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