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鄉縣人民政府
(河南 內鄉 474350)
機制引領服務助推著力打造生態水保產業帶
內鄉縣人民政府
(河南 內鄉 474350)
生態水保;產業發展;“丹治”二期工程;內鄉縣
內鄉縣屬丹江口水源區核心區,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55%,水土流失治理任務十分艱巨。自2012年實施“丹治”二期項目以來,內鄉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用生態理念統攬項目大局,堅持走水土流失治理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的路子,圓滿完成了上級下達的各項治理任務,發展667 hm2以上茶葉基地2個,帶動發展茶葉種植面積2 000多hm2,茶產業帶初步形成,實現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共贏的目標,為內鄉生態經濟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主要做法有:準確定位,做產業水保;嚴格程序,做精品工程;招大引強,精細化管理;轉變職能,全方位服務等。
內鄉縣位于伏牛山南麓,南陽盆地西沿,屬長江流域唐白河、丹江水系,已全境納入丹江口水源區核心區,水土流失面積1 360 k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2 465 km2的55%,水土流失治理任務艱巨。2012年,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二期項目在內鄉啟動實施,計劃用4年時間治理寺河、泰山廟兩個項目區的7條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8.76 km2,總投資4 397萬元。項目實施以來,內鄉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用生態理念統攬項目實施大局,堅持走水土流失治理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的路子,圓滿完成了上級下達的各項治理任務,發展667 hm2以上茶葉基地2個,帶動發展茶葉種植面積2 000多hm2,茶產業帶初步形成,實現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共贏的目標,為內鄉生態經濟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主要做法如下:
(1)準確定位,做產業水保。“丹治”二期工程實施的目的是涵養水源,保護生態。在規劃初期,內鄉就著力探索如何“建設綠水青山、成就金山銀山”和走可持續生態經濟發展路子。一是明確產業。按照“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發展思路,明確產業發展方向,圍繞產業定區域,圍繞區域定大戶,在中北部重點鞏固提升油桃產業、大力發展核桃產業,在西南部匯水區發展茶葉產業,走產業水保路子。二是科學規劃。從項目的4年總體規劃到年度實施方案,縣主要領導親自參與座談論證,多次帶領相關部門負責人、鄉鎮領導,到項目所在區域實地規劃,認真聽取鄉鎮、群眾和水保大戶的意見,確保規劃科學可行,保證一張藍圖繪到底,把做好項目作為建設綠色產業的抓手。
(2)嚴格程序,做精品工程。建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工程的質量,更決定著工程的建后成效。我們以打造精品工程為目標,著力提升建管水平,實行“三個一”辦法:一是落實一班人馬。縣政府成立項目建設管理局,在項目鄉鎮設立了工程建設指揮部,由縣政府分管領導掛帥,協調解決問題,建設管理局人員常駐工地,全程監督指導,搞好工程建設管理。二是完善一套機制。按照項目建設管理要求,制定了重點工程管護制度、資金使用管理制度等,規范各項建設行為,明確各參建單位工程質量責任:建設管理局全面負責工程質量管理工作,對隱蔽工程和關鍵部位進行檢查驗收;監理公司對工程進行全方位、全過程控制,所有關鍵工序實行旁站監理;施工單位作為工程質量的第一責任人,建立健全施工質量保證體系,并將責任逐級落實到部門、班組和工序。三是落實一個保障,即資金保障。嚴格按照資金使用管理規定,切實執行報賬制,實行專人管理、專賬核算、專款專用“三專”制度,做到事前有預算,撥付有依據,事中有監督,事后有驗收,環環相扣,切實管好、用好項目資金。
(3)招大引強,精細化管理。在項目實施中,我們積極探索用新型工業化理念來謀劃和推動水保治理工程的后期管理,實施“扶優扶強”戰略,先后篩選確定了山東浩林果業、東蓉林果有限公司、西安東湖有限公司、煜林果業有限公司、融僑實業有限公司等幾家大公司,大力發展核桃、茶等產業,讓這些企業成為內鄉水保大戶的典型代表,興一方產業,發展一方綠色經濟。2012年引進的西安東湖有限公司在乍曲鄉建設太山湖茶產業基地,2013年引進的融僑實業有限公司在桃溪鎮建設菊潭茶產業基地,目前兩個茶產業基地規模都在667 hm2以上,已形成集茶產業生產、加工、銷售、旅游觀光于一體的雛形,成為我縣茶產業的龍頭企業,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同時,著力放大水保綠色產業效應,一方面我們鼓勵零星種植戶與公司合作,以“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推動產業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企業吸納周邊群眾加入到公司的管理、技術、勞務隊伍,成為茶產業工人,提高了水保項目區群眾的收入。
(4)轉變職能,全方位服務。縣政府立足轉變職能,全方位搞好服務,讓水保大戶進得來、留得住、能發展。一是流轉土地。根據企業年度發展規劃,由鄉鎮政府組織項目區群眾,采取反租倒包、現金租賃、合作經營和入股等形式,推進土地流轉,解決企業發展用地和群眾長期受益問題。2012年以來,先后為太山湖茶產業基地、菊潭茶產業基地流轉荒山1 300多hm2,用于企業集中連片發展。二是整合項目。縣政府按照“用好國家投資、激活社會投資”的思路,加大項目扶持和財政投入力度,按照項目資金性質不變、投資方向不變、管理部門不變、管理程序不變、管理辦法不變的“五不變”原則,把農業局的基本口糧田、水利局的小型水庫除險加固、林業局的現代農業木本油料等項目資金5 000多萬元捆綁使用,帶動民營水保大戶累計投資8 000多萬元,變“各炒一盤菜、各設一桌宴”為“各炒拿手菜、同設一桌宴”,實現項目資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創新管理。用產業的理念抓水保,用工業的理念抓產業,用抓工業的辦法抓治理后的經營管理,全縣已建立了多套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經營模式,建成6 667 hm2綠色水保基地2個、667 hm2以上的5個。水保已成為打造內鄉生態產業的重要舉措,給內鄉帶來了生態環境大改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大提高、區域板塊經濟大增長,從而誕生了內鄉的“桃花節”“櫻桃節”“柑橘節”“核桃節”等賞花采果節。
水保工程的實施,有效改善了項目區的生產生活條件,為內鄉發展生態經濟帶來了生機和希望。今后,我們要繼續實施好“丹治”工程后續項目,建綠水青山,在確保“一庫清水送北京”的同時做成水保大業,富一方百姓,惠子孫后代。
(責任編輯 孫占鋒)
S157.2
C
1000-0941(2015)01-0023-02
201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