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忠,江 東,蔣光毅,史東梅,劉益軍,于亞莉,汪三樹
(1.重慶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重慶 401147;2.西南大學 資源環境學院,重慶 400715;3.重慶市水利電力建筑勘測設計研究院,重慶 400020)
重慶市水土保持科技需求及重點領域
郭宏忠1,江 東1,蔣光毅1,史東梅2,劉益軍2,于亞莉3,汪三樹3
(1.重慶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重慶 401147;2.西南大學 資源環境學院,重慶 400715;3.重慶市水利電力建筑勘測設計研究院,重慶 400020)
土壤侵蝕;水土保持;科技;重慶市
重慶市位于三峽庫區腹地,庫區城鎮搬遷、移民后靠安置、經濟建設活動等使得人為水土流失加劇,做好其水土保持工作對三峽工程長期安全運行、長江中下游防洪與生態安全等具有重要意義。根據重慶市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的特點,提出水土保持科技發展的7個重點領域,包括區域土壤侵蝕環境和侵蝕類型辨識、小流域水沙規律及治理模式、生產建設項目侵蝕特征及調控技術、流域水土流失面源污染機理及調控技術、水土保持措施防蝕機理及適宜性評價、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及標準、水土流失快速調查及監測評價技術等。此外,還應密切關注基礎性水土保持監測站點建設、三峽庫區典型小流域治理模式探索、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定量化分析、新技術新材料新方法推廣應用等。
重慶市在全國水土保持區劃中屬西南紫色土區(四川盆地及周圍山地丘陵區)。據全國水利普查結果,2011年重慶市水土流失面積3.14萬km2,占土地總面積的38.06%,其中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積2.07萬km2,占水土流失面積的66.06%,土壤侵蝕模數3 392.59 t/(km2·a),年土壤侵蝕量達1.06億t。重慶市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庫區城鎮搬遷、移民后靠安置、經濟建設活動等使得庫區人為水土流失加劇,庫區的水土保持工作對三峽工程長期安全運行、長江中下游防洪與生態安全等具有重要意義。在水利部《全國水土保持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指導下,根據重慶市土壤侵蝕環境和水土保持工作特點,結合國內外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發展趨勢,對重慶市水土保持科技需求與重點領域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1)三峽庫區安全運行的水土保持科技需求。重慶市地處我國典型的生態環境脆弱區,所轄的巫山縣、巫溪縣、奉節縣、云陽縣、開縣、萬州區、涪陵區、豐都縣、武隆縣、石柱縣、長壽縣、渝北區、巴南區、江津區及重慶核心城區均屬三峽庫區。庫區原生生態環境脆弱,坡耕地分布廣、墾殖指數高,人為水土流失嚴重[1],尤其是在三峽工程建成后,受到人為因素的強烈干擾,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水土流失、地質災害、面源污染等。根據庫區生態環境特點和三峽工程水庫安全運行需要,重慶市水土保持工作應將水土流失導致的泥沙淤積和面源污染作為研究重點,探索相應的治理措施與技術。
(2)流域可持續發展的水土保持科技需求。長期以來,在長江上游和西南諸河區已形成了包含以坡改梯和坡面水系為主的坡耕地綜合整治、泥石流和滑坡重點治理、清潔小流域建設、石漠化綜合防治、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等水土流失治理模式[2-4]。根據流域可持續發展目標,對市縣(流域)范圍內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在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方面的影響和作用進行定量評價,構建流域生產力模型,以探討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經濟發展與移民環境容量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定量關系,這對于有效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踐價值。
(3) 水土保持行業規范化管理的科技需求。隨著水土保持項目規范化管理理念的貫徹落實,科研、管理人員要密切結合學科發展方向和社會實踐加強系統研究[5],積極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6]。根據行業和科技發展趨勢,結合重慶市的實際情況,制定水土保持科技規劃,明確今后的工作重點,通過加強科技培訓、加快工程建設,逐步提高水土保持科技貢獻率。
(1)將三峽庫區水土保持作為重慶市水土保持的特色和重點。三峽庫區(重慶段)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受人類活動影響強烈的旱坡地和疏林地[7],存在嚴重的坡耕地水土流失、消落帶土壤侵蝕及水位周期性變化引起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獨特的侵蝕特征和惡劣的環境條件對重慶市水土保持科技發展和集成創新提出了較高要求。
(2)根據區域特色,將水土保持理論研究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根據重慶市大庫區、大農村、大都市特點,堅持水土保持科技發展服務流域治理、生態修復、生產建設項目的原則,加強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
(3)重點突破,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相結合。重慶市水土保持工作既有以土地利用結構調整為中心的大農業生產特點,又具有為流域生態系統服務的生態環境支持功能。因此,重慶市水土保持科技工作應以三峽庫區坡耕地整治和消落帶保護研究為重點,以泥沙輸移、面源污染防控研究為近期目標,遠期目標應關注提高土地生產力和生態環境容量的相關技術問題。
(4)注重實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應用相結合。重慶市水土保持部門在引進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強集成創新,分析、應用和推廣水土保持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加快實用性強、易接受、成本低、見效快的實用技術開發、集成與傳統工藝改造,鼓勵實用技術推廣和高新技術應用,以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含量。
(1)區域土壤侵蝕環境和侵蝕類型辨識。區域性土壤侵蝕過程和發生機理研究是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進行流域綜合治理的理論依據和前提條件[8]。重慶市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蝕環境具有多方面的特殊性:首先,在重慶市分布面積最廣的紫色土是一種高侵蝕性的巖性土,紫色土坡耕地土地生產力在土壤侵蝕過程中并未呈現出明顯的“水土流失—土地生產力下降”規律[9],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當地居民對土壤侵蝕潛在危險性認識不足;其次,由于庫區坡耕地分布面積大且墾殖率高,坡耕地水土流失不僅成了三峽庫區泥沙的來源地,而且破壞了土壤的水源涵養功能,加劇了干旱對農業生產造成的不利影響;再次,三峽庫區的庫岸崩塌、消落帶土壤侵蝕是在水力-重力復合交替作用下產生的,同時面源污染造成的水體富營養化將直接影響水庫功能發揮。根據上述特點,重慶水土保持重點研究領域有紫色土丘陵區坡耕地侵蝕發育過程、機制、防治途徑及流失量計算,土壤侵蝕潛在危險度評估與預警[6],水力侵蝕臨界條件及土壤侵蝕危險期確定[10],土壤抗侵蝕能力的物理機制及評價指標,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的生態環境效應評價等。
(2)小流域水沙規律、流域治理模式和小流域健康評價研究。泥沙輸移比是反映流域水流輸送侵蝕泥沙能力的重要指標[2]。對三峽庫區重慶段各級流域來說,分析泥沙輸移比特征有助于評價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和流域治理工程的減水減沙效益,從而合理估算入庫泥沙量,保證三峽工程永續利用。因此,重慶市水土保持工作應重點研究各種時空尺度下的土壤侵蝕過程及影響因素定量化分析、水土流失/流域治理的空間尺度轉換、小流域侵蝕泥沙來源及泥沙輸移比特征、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分析評價、流域水土資源開發及高效利用模式、流域治理的“尺度-結構-過程”模式分析等。
(3)生產建設項目侵蝕特征及調控技術研究。生產建設項目造成的水土流失類型和形式與流域內傳統陡坡開墾、破壞植被等引發的水土流失存在明顯差異,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在侵蝕動力、侵蝕對象、侵蝕類型和水土流失形式、防治范圍及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等方面與流域水土流失原理、措施體系有本質區別[11-12]。針對生產建設項目人為水土流失狀況,加強線性、點(面)狀生產建設項目和工礦區土壤侵蝕環境、侵蝕類型分析,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預測模型及適用性評價,生產建設項目誘發性土壤侵蝕危險性評價,生產建設項目植被生態修復模式及技術體系,邊坡工程綠化新技術應用及效應評價等方面的研究。
(4)流域水土流失面源污染機理及調控過程研究。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水環境污染的最重要來源,水土流失造成的徑流和泥沙攜帶污染物不僅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而且會導致土地退化、肥力降低等[13]。針對國內非點源污染防治多采用基于發生過程模擬而提出污染控制技術措施的現狀,重慶市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問題重點研究領域有面源污染形成過程、污染物富集和遷移規律,非點源污染模型土壤侵蝕因子計算,農業非點源污染模型及適用性評價,水源地面源污染防治技術,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技術體系,流域尺度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及控制技術體系等,特別要加強岸邊帶生態系統的廊道、緩沖帶和植被護岸功能及其在防治非點源污染和土壤侵蝕方面的作用研究等[14]。
(5)水土保持措施防蝕機理及適宜性評價。常用的水土保持措施有耕作措施、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和規劃管理措施等[2]。根據重慶市實際,水土保持工作重點研究領域有水土保持措施的防侵蝕性機理及適用性評價,“3S”技術在小流域治理措施布置中的應用,流域/區域尺度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分析及環境評價,水土保持林草優良品種引進、培育和產業化開發技術,參與式農戶水土保持模式等。
(6)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及標準研究。流域生態補償是以實現社會公正為目的,在流域內上下游各地區間實施的以支付生態補償金為主要內容的行為[15],通過建立能協調相關主體在水土保持生態效益及經濟利益之間的分配關系、激勵水土保持行為的相關政策法規及制度等,以經濟補償形式解決利益分配不公平的問題[16]。相關方面重點研究領域有流域生態系統功能及其作用機理[17],流域水系環境背景值及環境容量,重慶市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主體客體和補償標準[18],重大水利工程對流域生態系統的影響,三峽庫區水陸交錯帶生態過程及功能,三峽庫區流域生態系統補償機制、標準和管理體制等。
(7)水土流失快速調查及監測評價技術研究。我國水土流失治理已從單一維護土地生產力目標轉向保護侵蝕區生態環境、保證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減少非侵蝕區損失、保證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等多目標并重的階段發展[6]。但是,目前重慶市土壤侵蝕調查和水土保持評估方法主要采用基于區域調查的宏觀評價和微觀小區試驗方法,其調查和試驗結果難以直接外推或應用到其他區域,因此急需開展水土流失快速調查及評估體系方面的研究。相關方面重點研究領域有基于“3S”技術的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評價技術、基于數學模型的土壤侵蝕快速調查與水土保持技術、水土流失因子快速測度儀器開發與應用、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快速調查及監測技術、區域性數字水土保持技術標準、水土保持信息基礎設施的構建技術規范等。
[1] 郭宏忠,馮明漢,趙健,等.三峽庫區水土流失防治分區及防治對策[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3):25-27.
[2] 景可,王萬忠,鄭粉莉.中國土壤侵蝕與環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張魯,周躍,張麗彤.國內外土地利用與土壤侵蝕關系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3):43-48.
[4] 崔鵬,王道杰,范建容,等.長江上游及西南諸河區水土流失現狀與綜合治理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8,6(1):43-50.
[5] 姜德文.水土保持學科在實踐中的應用與發展[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3,1(2):88-91.
[6] 李銳.中國水土流失基礎研究的機遇與挑戰[J].自然雜志,2008,30(1):6-11.
[7] 李月臣,劉春霞,趙純勇,等.三峽庫區重慶段水土流失的時空格局特征[J].地理學報,2008,63(5):502-513.
[8] 鄭粉莉,王占禮,楊勤科.我國土壤侵蝕科學研究回顧和展望[J].自然雜志,2008,30(1):12-17.
[9] 何毓蓉.中國紫色土(Ⅱ)[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10] 史東梅,江東,盧喜平,等.重慶涪陵區降雨侵蝕力時間分布特征[J].農業工程學報,2008,24(9):16-21.
[11] 白中科,胡振華,王治國.露天礦排土場人為加速侵蝕及分類研究[J].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學報,1998,4(1):34-40.
[12] 甘枝茂,孫虎,甘銳.黃土高原地區城郊型侵蝕環境及其特征[J].水土保持學報,1999,5(2):39-43,50.
[13] 丁恩俊.三峽庫區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優化途徑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20-50.
[14] 楊勝天,王雪蕾,劉昌明,等.岸邊帶生態系統研究進展[J].環境科學學報,2007,27(6):894-905.
[15] 中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研究課題組.我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2009(8):5-8.
[16] 中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研究課題組.我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研究(續)[J].中國水土保持,2009(9):1-4.
[17] 余新曉,吳嵐,饒良懿,等.水土保持生態服務功能評價方法[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7,5(2):110-113.
[18] 江東.重慶市水土保持生態補償體系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8):1-6.
(責任編輯 李楊楊)
S157
A
1000-0941(2015)01-0058-03
郭宏忠 (1979—),男,山西鄉寧縣人,高級工程師,碩士,從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規劃與管理工作。
201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