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論
新聞由頭:環保部門要善用互聯網、新媒體,推動環境保護社會共治,促進環境法治,積極開展輿論引導,推動理性、建設性的公眾參與。這是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潘岳在首屆全國環境互聯網會議上提出的要求。
近年來,在一些重大環境污染事件中,互聯網、新媒體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今年實施的新環保法賦予環保部門比以往更大的執法權,隨著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環保執法大有可為。對于環保執法而言,最大的敵人、最難啃的骨頭就是地方保護主義。
如今,盡管環保執法腰桿已經硬了不少,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不正確的發展觀驅動下,造成環境污染的地方利益因素依然存在、依舊復雜。按照潘岳副部長所說的“善用互聯網、新媒體”,無疑是環保執法突圍的有效途徑。不僅是通過互聯網、新媒體搜集掌握污染信息,同時憑借更為權威的信息來源和發布方式,互聯網、新媒體能夠讓環保執法在面對地方保護主義時一劍封喉,使污染者無處遁形,老老實實接受法律懲戒。
我們還要看到,互聯網、新媒體在給環保開辟監督渠道的同時,一些謠言、不實信息也借機傳播。要讓環保執法與互聯網、新媒體真正形成合力,還需要環保部門進一步強化互聯網思維,在執法過程中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及時回應公眾疑問,實現潘岳副部長所說的“推動環境保護社會共治”。
新聞由頭:國務院辦公廳5月22日轉發財政部、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制定的《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決定在能源、環境保護等公共服務領域,廣泛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這種模式就是PPP模式。
依據剛頒行的《指導意見》,雖已確立起試行PPP模式的政策框架,但針對具體項目實施必然出現的各種矛盾與沖突,能否有后續針對性政策切實保障私營資本的權利,尤其是確保“換市長不換合同”,乃私營資本對PPP項目觀望疑慮的深層原因。
眼下,可供私營資本通過參建甚至運營PPP項目獲取投資回報的方式,除了固定利息回報外,還包括特許經營權、收費權授予等多種政策鼓勵手段,對此,地方政府從來就不缺乏創造性。問題在于市長有任期,PPP項目投資回收期通常需要數十年,后任乃至后后任市長,對前任市長開出的條件,作出的回報承諾是否還買賬?這方面,私營資本心存疑慮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政府自身的誠信建設,既是PPP模式推廣的關鍵動力,亦是最大阻力。未來數年,若政府誠信建設能有大的突破,那么,PPP項目的建設在中國一定會大有“錢途”的。
新聞由頭:日前,廣州市水務局掛出51條河涌“河長”名單及聯系方式,涉及11個區,共有35個區級河長,都是各區的書記、區長或分管的副區長。
河涌治理是國內不少城市的“老大難”,廣州也遇到同樣的問題。不過,河涌治理“牽一發而動全身”,明確“河長”責任體現了廣州治理河涌的大局觀。而在大局規劃的背后,還需要細化治理細節,比如設立逐級考核制度,確立獎懲標準;同時,引入在線監測等先進技術,在源頭上控制企業排污。此外,尋求河涌治理最大化效果,還須調動廣大市民的力量。
新聞由頭:據報道,從去年8月以來,北京市環衛集團二公司垃圾運輸車洗車水直排入市政排水管道,導致水中污染物超標。
新《環保法》等法律法規對于環境違法行為已有明確規定。一味“勸阻”,固然充滿了“人性化”執法的溫情色彩,但卻從根本上有悖于依法行政的宗旨。可見,如何整合行政執法職能,如何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使之順暢銜接、形成合力,共同呵護環境,仍有待于進一步的努力。不然,排污企業依然會鉆空子,而號稱“史上最嚴厲”的新《環保法》或將依然懸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