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偉貞
用紀錄片打開觀環保的窗
安偉貞
公益環保紀錄片《塑料王國》公映之際,懷著對導演王久良的敬佩之情,筆者回顧了他歷時一年半拍攝完成的公益環保紀錄片《垃圾圍城》。
王久良攝影師出身,《垃圾圍城》中不少鏡頭都是他同名攝影展中的作品。影片鏡頭利落、構圖精美、畫面震撼,在保持電影藝術性的基礎上,營造了垃圾圍城問題的緊迫氛圍,引發了公眾對環境問題的深入思考,也促使北京市政府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整治周邊雜亂無章的垃圾廠。
公益環保紀錄片通過鮮明的環保主題和事實,采用真實記錄的拍攝手法,倡導社會公眾的生態福祉和環境權利。這類影片通常選取大量人們不易接觸或容易忽視的真實環境信息,使公眾發覺經濟繁榮背后的環境災難,樹立正確的環境倫理觀,并指明環境治理方向,達到公益宣傳環保的目的。
由于公益環保紀錄片通常反映的是與公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現實問題,加之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在傳播途徑上的推波助瀾,往往使這類影片影響力陡增。如何正確引導這類影片的健康發展,更好地發揮其固有的環保宣教價值,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公益環保紀錄片創作要牢牢把握紀錄片的本質屬性。真實性是紀錄片的本質屬性,是紀錄片得以存在的基礎。公益環保紀錄片創作要站在社會的、人文的角度審視問題、挖掘素材和思考對策,致力于表現真實的環境和人物,對不存在的事物和情景不能進行虛幻的捏造和編造。
公益環保紀錄片正是因為可以將真實的生態環境情景傳遞出去,給觀眾以心靈的震撼,才會喚醒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公益環保紀錄片內容要提高可看性。目前,我國大部分公益環保紀錄片多以慣用的口述方式為主,也就是以解說詞和大量專家出境的形式向觀眾傳遞信息,缺少故事化的敘事。
針對此問題,公益環保紀錄片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使用擬人化的創作手法,提高公益環保紀錄片可看度,避免陷入枯燥說教的泥淖。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可以提高觀眾自身的情感體驗,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使觀眾切身感受到作品要傳達的宗旨。
公益環保紀錄片影像要符合較高的觀賞性要求。紀錄片的創作過程是追求藝術美與技術美結合的過程,不僅要確保表達內容的真實性,而且畫面內容也有較高的觀賞性要求。創作者要通過對鏡頭語言的創造性表達,攝制出具有豐富內涵的作品,使觀眾產生心靈的共鳴,以達到警醒人們應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提高環保意識的目標。
公益環保紀錄片創作者要融合創作理念與環保理念,保持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公益環保紀錄片的創作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是動態的過程,也是對生態環境問題不斷探索的過程。這就需要創作者潛心研究與思考,正確把握選題素材和觀眾的地域性特點,最大程度上契合觀眾的心理,達到警醒與教育的創作目的。
在我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的背景下,公益環保紀錄片不失為公眾提高環保意識,樹立正確環保價值觀念,提高生態文明整體水平,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劑良藥。政府各相關部門應從政策、資金、技術、傳播平臺、專家資源等方面,給予公益環保紀錄片正確的引導,使其更好地發揮環保宣傳教育的重要作用。
期盼有更多像王久良這樣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導演拿出更多經典的公益環保紀錄片作品,為環境保護共同出力。
(作者單位:北京廣播電影電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