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應馨
公益訴訟=普遍維權?
馮應馨
據民政部統計,全國約有700多個環保民間組織符合新《環保法》及司法解釋要求,可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當NGO的地位不再尷尬,可以理直氣壯打官司時,是不是也意味著普遍維權時代的到來?本刊特邀中華環保聯合會法律中心副主任兼督查訴訟部部長馬勇共同探討。
中華環境:中華環保聯合會對環境維權方面的探索已經跨越了整整10年。您作為主要的參與者之一,請談談10年來最為直觀的變化。
馬勇:對環保的重視程度變化很大。之前,環保處于一種尷尬的地位。我們在外調研,國家部委和一些大的省市還比較配合,但基層的縣、鄉一級政府卻不是很理睬。另外,社會組織的地位一直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一個組織出去調研,常常會引起別人的好奇和質疑。環保部門的執法尚且得不到地方的重視,更何況是一個社團組織。在這樣的雙重不足之下開展工作,所面臨的困境可想而知。
中華環境:有人說,現在的環境污染行為有所遁形,之前一眼就能看得出的污染現場已經越來越少,環境案件需要深蹲下去才能挖掘出來。從案件數量的角度來看,能否驗證這種威懾作用?
馬勇:現在的污染案件恰恰要多很多。在當年以高污染高耗能為主的“兩高”產業結構之下,雖然污染現象遍地,但老百姓的意識里并沒有認為這是污染,所以真正形成投訴的案件量并不大。而現在,從上到下對環保更加重視,因而污染投訴的案件數量也在逐漸上升。
當然,如今的污染程度并不像之前那樣的觸目驚心,污染行為也會更加隱秘。例如,之前的污染企業多為不加任何處理的直接排放,而現在則以不達標排放居多。可見,執法力度和百姓監督力度的加大,對污染行為有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中華環境:也就是說,現在污染行為是相對遏制了,但案件投訴數量上升了。這其實是一個利好消息。
馬勇:對,因為大家的意識在上升。同樣是污染,大家過去認為這不是一個問題,現在卻會覺得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
中華環境:從不受重視到全民關注,當前環保已經被提高到國家高度。這一現狀的促成,民間組織功不可沒。
馬勇:首先必須明確一點,以行政部門作為主體的環境管理,任何時候都是改善環境質量的主力軍。即便是環境公益訴訟入法之后,也依然如此。有人認為,現在環境公益訴訟可以作為一個非常主要的手段來打頭陣,這是非常錯誤的。民間的呼聲和監督都是對環境執法隊伍的有效補充。或者說,民間對政府部門依法行政的監督和對企業違法行為的監督,這兩個方面的結合才促成了官民互動。
中華環境:請您就中華環保聯合會的經驗來具體談談,在官民互動的過程中的觸發點。
馬勇:最早做環境維權尤其是環境法律推動的實務部門是非常少的,全國只有中華環保聯合會和中國政法大學污染受害者法律幫助中心這兩家在腳踏實地運行。其中,尤以中華環保聯合會是以機構的形式在推動,其作用會更加的突出。人員和經費的保證使近年來工作的開展更有成效。總體來看,中華環保聯合會10年來都在穩步有序地推動法治建設:提升公眾意識、促進法律修改、幫助百姓環境維權以及探索環境公益訴訟等。
比如說,每年兩會期間,我們都會通過兩會代表委員提交議案、提案;我們和最高法以及人大法工委一直保持良好的聯系,曾多次提出立法上的建議;環境資源審判庭公布的9起典型案例中,3起公益訴訟是中華環保聯合會完成的。
與此同時,環境污染類大案、要案的爆發,也一次又一次地提高了民眾的關注程度,比如說:康菲漏油、中石油油田污染等。
中華環境:修訂后的《環保法》于2015年1月1日起實施,其中明確了NGO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的原告主體資格。5月15日新法實施后的第一起環境公益訴訟開庭審理,出人意料的是,該案由自然之友提出,而不是中華環保聯合會。
馬勇:個人看來,這才是我樂意看到的。如果十年前和十年后都是我們一家在戰斗,那我們推動的效果又體現在什么地方呢?我們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的機構都能參與到環境維權中來。自然之友選擇了一個很好的時間點,在1月1日提起公益訴訟。我覺得這是值得鼓勵的,也應該讓公眾看到還有更多的機構能發聲。否則單憑中華環保聯合會一家的能力,又能處理多少案件?
中華環境:更多的NGO可以理直氣壯的打官司,這是不是也意味著真正迎來普遍維權的時代?
馬勇:公益組織的普遍參與,是公益訴訟正常化的一個趨勢。如今的環境公益訴訟,已從“誰起訴”過渡到了“誰能起訴”的階段。
中華環境:有人說,新法促進了法治升級。您同意這種說法么?
馬勇:升級的說法我個人并不太認同,但新法是法治的進步是一定的。對比十年前后,環境保護的形勢和法治思維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當新《環保法》中規定了一些比較嚴厲的執法手段時,也可以被公眾所接受。比如說按日計罰、查封、扣押等規定,放在10年前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當時的人們更加關注就業和效益問題。
中華環境:在當前的形勢下推動法治建設,社會組織該如何找到契合點?
馬勇:未來我們開展工作,將著重于結構和方向的探索,會更加注重立法細節和執法細節。
就公益訴訟來說,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什么是公益訴訟?如何界定公益訴訟?“公益訴訟”的定義,目前還沒有明確。環境公益訴訟以原告(NGO)身份來界定是不恰當的,而應該以訴訟請求來考量。以身份論英雄,是不科學的。
中華環境:謝謝您接受采訪。
■資料鏈接:
從2009年至今,中華環保聯合會獲得立案的公益訴訟共有11起:
我國第一起由NGO提起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
江蘇江陰港集裝箱公司環境污染侵權糾紛案;
我國第一起由NGO提起的環境行政公益訴訟
貴州省清鎮市國土資源局不履行收回土地使用權法定職責案;我國第一起由NGO提起的噪聲污染環境公益訴訟
江蘇寧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噪聲環境污染案;
我國第一起由NGO提起的大氣污染環境公益訴訟
德州晶華集團振華有限公司大氣污染責任糾紛案;(待判決)我國環境公益訴訟首例勝訴
貴陽市烏當區定扒造紙廠水污染責任糾紛案
我國環境信息公開公益訴訟首例勝訴
貴州省修文縣環境保護局環境信息不公開案;
我國生態破壞案件公益訴訟首例勝訴
無錫市蠡湖惠山景區管理委員會生態環境侵權案;
首次引入第三方機構監督模式
貴州好一多乳業股份有限公司水污染責任糾紛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