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坐實基礎,只欠東風
“如果說愛是一種化學作用,那么,我們相信化學定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這句廣告詞仰仗“愛是多巴胺分泌后產生的幻覺”,成功顛覆了人們對化學有毒有害的印象,讓我們毋庸置疑地相信是化學帶來吃、用、行、玩方面的美好。
當年老一輩環保人曲格平先生從“有毒有害”的化工口出來打造利國利民的環保部門,雖然這三十多年里,化學工業一路挺進,在國民經濟中攀升到12%,甚至更高,而支撐環境健康的環保產業規模至今僅是化工的零頭,盡管國家、社會努力推進,卻仍不能擺脫彼進我退的局面,再加上制造污染副產品的諸多行業的圍剿,關乎我們健康的環境質量遲遲未能改善。
發展與有毒無毒無關,先用健康奪取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再花錢買健康,已經不容商量地成為全社會的默契,甚至連以保護環境為己任的污水處理廠都會拿隨意傾倒污泥、毒害環境不以為然,違規操作、擅自停運在污染治理行業早是家常便飯,致使環保產業一直疲軟、游走于經濟主流之外。
就環保產業自身來看,也因林林總總的原因市場表現不佳,始終乏力挺進主戰場,更無力與落后傳統的發展觀抗衡。中國環境投資聯盟理事會理事長王世汶常年研究環保產業的投資與發展現狀,“一個政策驅動型的產業”定位參透了其中的奧秘,沒有市場規律的保駕護航,靠關系和偽劣能力支撐生存,一定是缺乏創新、不求技術進取、發展不成熟、亂象叢生的行業。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在中央“綠色化”會議后,預言我國的環保產業在歷經“末端治理1.0時代”、“生產過程治理2.0時代”后,正迎來“環保理念融入生產、生活過程中各個階段的3.0時代”。所謂3.0時代王世汶解釋過,就是環保產業應該作為基礎產業在各個行業生產建設過程中始終要“有圖有真相”。這一理念迎合了國家層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符合政府倡導將環境保護作為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綠色轉型的抉擇,徹底推翻了環保產業是邊緣產業的概念,為其快速發展、占領主陣地、上規模夠檔次提供了依據,同時為環境質量改善提供了工程、技術的保障。
今年以來,預判未來環境保護的投資規模,從個位數抬到了兩位數,最終各方認為17萬億元比較靠譜。這么大塊兒的蛋糕從哪兒下口呢?這是業界正在積極考慮的問題。有市場敏感的大鱷開始移師環保產業,但是環保產業市場化水平低、專業性強成為一個障礙;與此同時,在“互聯網+”時代和工業智造2025的期盼中,在其他行業已經蠢蠢欲動、追求行業裂變的時候,環保企業對于互聯網也僅停留在觀察階段。
現在已有業外企業利用“互聯網+”工具試水環保產業行業,他們切中環保產業存在惡性競爭要害,依賴“互聯網+”轉變生產企業競爭激烈、推廣成本高的局面。讓處在中端的工程公司免于采購成本高、采購不便捷、配送及售后維護不到位的煩惱;末端的企業擺脫治理成本高、找不到好的治理設備的困境。這也僅僅是環保產業供應鏈上的突破,而“互聯網+”的“云、網、端”三大部分,還遠遠沒有開啟互聯網思維的程序,互聯網帶來的翅膀,環保產業還無法乘云高飛。
如今,有頂層政策的支持、有市場規律的扶持、有“互聯網+”的輔佐、有萬眾創新的氛圍,最最關鍵的是現實迫切需要。環保產業已經在快速發展時坐失了一次良機,斷送了大好的環境質量,環保產業一定不能讓到口的“肥肉”跑掉,必須拿出勁頭,有計劃、有步驟地滲透到生產和生活的全過程中,擔當起責任,坐實了基礎的位子。
《中華環境》編輯部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