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論
新聞由頭:4月15日,國務院正式發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
以國務院的名義下發“行動計劃”,在一年多之前是《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與《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一起,這兩個“行動計劃”構成了環保之役的兩大主戰場,充分體現了政府對防治污染的堅定決心和鮮明態度,在回應民生關切的同時,也在共同推進本屆政府對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施政理念。
向水污染宣戰的槍聲已經打響,這是一場需要持之以恒、全力以赴的戰役。對于這份回應民生和發展要求的“行動計劃”來說,只有輔之以嚴厲的執法、強力的監管、嚴格的考核與問責,才可保障將藍圖變為現實。2016年前全面取締小型造紙、制革等“十小”企業;2020年所有縣城和重點鎮具備污水收集處理能力……措施環環相扣,但最終要靠各個地方、靠環保部門的強力執法去落實。今年是環保法實施元年,環保法已經露出了鋒利的“牙齒”,但涉及調整產業結構以治理和遏制污染的措施,地方政府能立踩剎車嗎? 15000余字、10大項、35款、238項措施的“行動計劃”,最終還是必須回到嚴格的落實中來。
新聞由頭:4月15日傍晚,北京遭遇13年來最強沙塵暴。北京、河北、新疆、遼寧等北方地區有揚沙或浮塵,局地沙塵暴。
環保部近期公布《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試行)》公開征求社會公眾意見,提出公眾可參與環保政策的制定及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的調查處理。然而,人們更加期待鼓勵環保公眾參與不止于明確“公眾可以在場”,還將以各種方式確保公眾必須在場。
公眾參與權利無法由虛轉實,最大的難點是環境信息不公開,沒有知情權也就無法保證參與權。在環保信息公開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政府和企業兩對關系仍然理不順,成為環保治理公眾參與的一大障礙。
從“可以在場”到“必須在場”,環保公眾參與權利的最終保障還是法律的權威。在法律層面上,中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歷史并不長,我國法律首次確立環保活動的“公眾參與”是在2002年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即便在新環保法中再次強調公眾參與權,作為其落實細則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試行)》仍只是效力較低部門規章。因此,也有網友建議由國務院專門出臺行政法規性質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條例。
沙塵來襲再次提醒我們,環境治理時不我待,制度建設應該提速,環保執法應該帶“牙”,而公民不妨主動積極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
新聞由頭:近日,央視一組有關草莓的報道,稱該欄目組記者隨機在北京購買的8份草莓均被檢測出含有百菌清和乙草胺兩種農藥。其中乙草胺有致癌性。
保障果蔬安全,離不開一套嚴格的標準,以及確保標準得以落實的監管架構。但僅僅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同樣重要的是,要在現代科學與耕種傳統之間,找到一條滲透和貫通的可行路徑。只有當種植戶被引導、指導著,放棄“濫用農藥”的生產習慣,他們才會試著改變。這個過程,需要時間,需要耐心,更需要一套能將公共治理意愿,延伸到田間地頭的成熟方法論。
新聞由頭:劉桂娟,天津青年京劇團程派青衣,天津市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日前她在微博上發了一條圖配文,圖中劉桂娟側面示人,藍色頭飾插滿腦袋頂。圍繞“點翠”與環保之爭,引來無數鳥類愛好者和網友的口誅筆伐。
當一些傳統藝術、傳統技藝在傳承和諸如現代生態環保理念產生沖突的時候,應該怎么辦?在生態環保理念已成時代要義、社會潮流的前提下,再為了傳統藝術的所謂純粹而去捕捉翠鳥,拔它的羽毛,顯然已經行不通,但是傳統藝術的精髓也不能就此拋棄,那么該怎么辦?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為“點翠”尋找某種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