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商務局 林永文
關于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轉型的思考
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商務局 林永文
摘 要:當前,世界經濟仍處于全球經濟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總體經濟增長乏力,經濟狀況持續低迷,加之國際競爭加劇,我國對外貿易的國際環境不容樂觀。此外,我國國內進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對外貿易的傳統比較優勢減弱,經濟轉型升級壓力重重,現階段的外貿戰略已不適應經濟發展,應作出相應調整,實現全方位轉型。
關鍵詞: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戰略 轉型
自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之前(1949~1978),我國實行封閉條件下的進口替代戰略,用本國生產的同類產品替代進口產品。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這種戰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對國外市場的依賴,促進了國內民族工業的發展,使經濟短時間內得以恢復,為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在改革開放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1979~1987),原來的對外貿易戰略已無法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對其進行初步改革,實行開放條件下的進口替代戰略,一方面仍保持較高關稅水平、嚴格限制進口、鼓勵出口,另一方面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發展本國產品生產線。這一戰略極大地調動了地方政府和商貿企業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我國外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高速發展。
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到我國加入WTO之前,我國市場開放程度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戰略轉向國家干預的出口導向戰略。進口保護措施減少,出口鼓勵力度減弱,計劃控制也基本消除,在給予私營企業經營權的同時也放開了外商投資限制。這一戰略更加充分地利用我國的比較優勢,吸引外商投資,促進國內資源的優化配置。
自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實行有管理的出口導向戰略,對外貿易干預程度進一步降低。進口重點是出口商品生產過程中所必須的原材料或中間產品,出口政策主要鼓勵附加值低的工業制成品及勞動密集型加工商品。這種戰略一方面使我國勞動密集型商品生產得到了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也抑制了低能耗無污染的服務貿易以及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發展,使得對外貿易粗放增長。
我國在每個經濟階段所采取的對外貿易戰略都有其合理性,也在一定歷史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得我國的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發展蒸蒸日上。但不可忽視的是,隨著我國經濟逐步發展,無論是經濟體制還是對外貿易戰略都呈現出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我國的對外貿易戰略轉型也十分必要,其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2.1 對外貿易伙伴相對集中,亟待開拓新興市場
我國對外貿易伙伴較為集中,尤其是前十大貿易伙伴比較固定,與其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外貿總額的比重較大。比如2013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4萬億美元,其中,與美國的貿易總額最多,達到0.52萬億美元,占總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3.01%,與前十大貿易伙伴的貿易總額占總進出口貿易總額的57.2%。貿易伙伴過于集中,一方面容易增加國家間的貿易摩擦,存在潛在的貿易風險,另一方面也較容易受主要貿易伙伴的經濟波動沖擊,經濟風險不易被分散。
2.2 進出口貿易不平衡,貿易順差過大
自我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對外貿易開始蓬勃發展,對外貿易順差也隨之快速增長,尤其在2005年之后發展速度極快,到2008年我國貿易順差達到2981億美元。雖然之后的貿易順差過大情況有所緩解,但2014年我國對外貿易順差較2013年猛增47.2%,達到3825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貿易順差的持續增長使得我國外匯儲備不斷增多,一方面削弱了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另一方面也會造成國內物價上漲,國民福利受到損失,而資源也大量流出國內。
2.3 傳統比較優勢逐步減弱,綜合比較優勢仍待發展
我國的傳統比較優勢主要是勞動力成本低所形成的低成本優勢,但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保制度的逐步完善,勞動力成本也漸漸上漲。此外,我國的適齡勞動人口也趨于峰值,“人口紅利”到達拐點,老齡化情況逐步顯現。勞動力成本上漲后,資本會流向更低成本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因此我國應及時發展綜合比較優勢,使商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
2.4 出口商品處于全球價值鏈底端,服務貿易水平有待提高
雖然我國的對外貿易總值處于世界前列,但數量上的優勢不代表質量上的優勢。我國在國際分工價值鏈中始終處于下游地段,在商品貿易中,主要以加工貿易為主,附加值不高,即使是出口高科技產品,也只是負責產品的低技術含量環節。我國的對外貿易規模雖然一直增長,但效益不高,自主品牌出口占比較低。此外,我國的服務貿易占貿易總額的比重也持續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發展速度緩慢,服務貿易環節有待加強。
2.5 人民幣匯率過高,出口型外貿企業利潤受損
近年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與其他主要國家貨幣相比,一直處于高位。較高的人民幣匯率使我國以外幣計價的出口商品的價格升高,我國商品在國際同類商品市場中的競爭力下降,導致外貿商品市場占有率減小,很多外貿企業的利潤不斷下滑甚至賠本。致使這些外貿企業倒閉或者放棄國外市場而轉攻國內市場。
結合我國過去戰略選擇的經驗,以及我國現階段對外貿易所存在的問題分析,新的對外貿易戰略應做好三方面的均衡:進出口的均衡、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均衡、內需與外需的平衡。為了實現對外貿易順利轉型,保證三方面的均衡,本文提出以下四點對策建議。
3.1 優化對外貿易金融環境
雖然我國的對外貿易規模處于世界前列,但國內的金融政策體系仍不完善,開放性和市場化程度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為優化我國的對外貿易金融環境,一是要推進我國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調整人民幣匯率形成的機制,使人民幣能根據國際形勢變化、順應市場供需情況而自動進行動態調整,人民幣匯率在保持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匯率彈性能有所提高,我國外匯市場得以與國際市場無縫接軌。二是要推進國內資本項目的開放性,在優化風險防范機制的前提下,逐步放開對資本交易的種種限制,使資本項目的可兌換性增強。針對長期資本的流動,應放松對證券投資、直接投資或銀行貸款的匯兌限制;針對短期資本的流動,應逐步放開對短期資本交易和貿易融資的限制,放開對人民幣兌換的限制。三是完善金融機構的進出口信貸功能簡化進出口信貸的辦理流程,培養多種金融工具,拓寬融資渠道,利用票據貼現、押匯貸款、對外擔保等多種方式,使金融服務更加完善、更加便利。
3.2 以“一帶一路”為切入點,深耕海外市場
我國的主要對外貿易伙伴較為集中,貿易伙伴發展極不平衡,主要貿易伙伴中發達國家占比過大,而發展中國家占比太少。“一帶一路”戰略是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期間所提出的重大倡議,其中“一帶”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包括東南亞和東北亞經濟的整合,而后向歐洲延伸形成歐亞大陸經濟共同體。“一路”是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旨在從海上聯結歐亞非三個大陸,最終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形成陸上與海上的經濟閉環。“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地區經濟合作模式帶來了新鮮血液,其中涉及到的中俄蒙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新的經濟發展路線也為我國挖掘新的貿易增長點提供契機,加強我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合作,積極展開與發展中國家國際貿易新伙伴的雙邊合作,探索新的經濟增長之道。
3.3 創造綜合優勢,提高出口產品技術附加值
綜合優勢理論指出,一個國家要形成綜合優勢,首先要積極提高交易效率,而提高交易效率主要是指加快信息傳遞速度、物流傳送速度、資金流通速度、勞動力流動速度等,在具體措施上即是完善交通系統、通訊系統、金融系統、人力資源服務體系的建設,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交通設施上,應規劃構建完善的交通網絡,整合各種交通資源,做好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交通硬件的建設。通訊系統方面,應提高電子通信網絡的信息傳輸速度,擴大網絡覆蓋范圍,推進互聯網、電子通訊網絡的設施建設。金融系統方面,應拓展新型金融工具的使用,引進先進金融技術,爭取達到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時降低相關融資成本,讓企業能夠最快地獲得資金。人力資源服務市場方面,應給予勞動力更多的自由選擇權、遷移權,簡化其在各地區之間遷移的程序,提高勞動力流動速度,減小勞動力與用人單位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為供需雙方提供最合適的選擇。
在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方面,我國應以向發達國家為基礎,積極推進科技創新,激發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研發高新技術,提高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比重,打造自主平臺,提升我國自主創新產業的競爭力。
3.4 調整內需與外需的平衡,緩解貿易順差過大的問題
我國由于長期的出口導向戰略,政策上偏向出口鼓勵,造成貿易順差過大,出口長期大于進口。為了緩解這種狀況,政府需要給予進口一定的重視,積極改善進口貿易結構。一方面要減少對于進口環節的限制,具體而言主要是降低關稅和其他稅收,放寬對于某些產品的進口限制條件,減弱自動進口許可證管理,取消進口配額,減少進口環節,降低進口的費用,使進口產品的成本降低從而刺激國內消費者對這些商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調整進口商品結構,以取消或降低關稅的方式鼓勵高新技術設備的進口,促進國內對于落后設備的更新,指導企業對老舊的機器設備進行技術改造,促使企業更好地消化吸收外來的高新技術。
回顧我國的對外貿易戰略,在每個經濟階段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為我國的對外貿易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隨著經濟的逐步發展,對外貿易政策的深層矛盾逐漸顯現,及時做好我國的對外貿易轉型勢在必行。相信我國在新的戰略下能夠改善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底端地位,緩解貿易失衡的狀況,做到數量上和質量上并重的貿易強國。
參考文獻
[1] 劉富英.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我國對外貿易戰略的選擇[D].山西財經大學,2013.
[2] 梁永莉.我國現行對外貿易戰略調整研究[D].廣西大學,2013.
[3] 張曙霄.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轉型升級研究——基于內需與外需的視角[J].當代經濟研究,2013(2).
中圖分類號:F75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8(b)-08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