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璐,鞏淼森
江南大學
老年人慢性病監控的社群化研究
張璐璐,鞏淼森
江南大學
隨著移動移動醫療發展的核心要素已經逐漸成熟,基于可穿戴設備的智能居家養老的概念也應運而生。醫療領域的社群成員間的親密協作不僅減少醫療資源的使用,協作成果還可以最大化的得到分享和傳播,對老年人的慢性病監控護理提供新的解決途徑。
老年人慢性病;社群化
我國已經邁入老齡化階段,2013年老年人數量超過2.02億,而老年人是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因此大量占用了國家醫療資源。同時老年人群長期的慢性病監控及健康管理需求增加。一方面,我國老齡人口慢性病造成醫療需求的急劇增長,另一方面,我國醫療資源供給嚴重短缺。技術上可穿戴健康設備讓醫療領域走向移動化,家庭化和平臺化,基于移動互聯、大數據、可穿戴設備等技術的應用正在全面顛覆著醫療領域并重新構建新的商業模式。
社群的概念來源與社會學,在社會變遷中不斷被學者們所關注。韋伯最早提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隸屬性上所建立的共同關系,尤其是情感方面的因素,構成社群。Howard Rheingold認為:虛擬社群是以電腦為媒介進行信息傳播所建構的虛擬空間,在虛擬空間里有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或人際關系在網絡上長期發展而形成的一種社會集合體。1997年Jones,S.G.最早研究了虛擬社群并系統的提出了“虛擬社區理論”,他認為“虛擬社群存在的證明是與之相關的虛擬社區”,“虛擬社群存在需要的網絡空間和生存的前提條件是虛擬社區”。虛擬社群不僅是人與人之間新的溝通交往方式,也是虛擬空間的組織形式和基本結構。
H Reingold指出虛擬社群的發生來源于有足夠多的人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在網絡上長期成長和發展,是一種社會集合體,虛擬社群是人們以電子媒體為媒介相互交流而形成的社會現象。
2.1 慢性病患病率高
我國已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慢性病已成為死因普和疾病譜的首位,老年人的健康情況已成為社會和家庭的重要問題。另外來自CLHLS數據表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正呈現上升趨勢,42.66%的65歲及以上老人患有慢性疾病而80歲及以上老人有39.67%的慢性病患病率。一社區為單位的老年人慢性病控制情況也不容樂觀。研究表明,70.1%患有高血壓的老年人能按時吃藥,但其中半數不會經常測量血糖,血糖控制的良好率低于25%。患有糖尿的老人中有1/3的患者不測或很少測量空腹血糖,半數以上的的患者不測或很少測量餐后血糖。這說明在糖尿病治療中存在重視治療而輕視監測的現狀。慢性病的自我治療在于對疾病的控制,延緩和減少慢性病及并發癥所帶來的的危害。因此,慢性病的的治療與檢測是同等重要的。應做好慢性病控制水平的評估工作,醫生和患者應共同參與,明確疾病控制目標以達到最好的療效。
2.2 醫療資源不足
1980年之后,全科醫學在我國傳播,在各個城市展開了“六位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隨著慢性病患病率的節節攀升,醫療資源和費用的不斷增長,慢性病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社會問題。在我國治療慢性病費用自1999年平均遞增了17.17%,1994-2000年間醫療總費用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由3.32%提高到了4.05%。相關調查指出老年人接受醫療服務的困難主要是費用太高。城市多數老年人雖然享有醫療保險,但是他們的收入跟高昂的醫療費用相比依然較低,高昂的醫療費和老年人的收入之間存在較為突出的矛盾。
2.3 移動醫療已成為醫療領域的重要發展趨勢
移動醫療(mHealth)是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產物并催生了醫療的各個細分領域的發展,如個人護理、監控、治療等。隨著慢性病監控、大數據、遠程預約、遠程治療的綜合解決方案的應用和服務模式的發展,現有的醫療健康服務模式將得到改善。市場需求帶動著新興行業的快速發展。第一,老齡化加劇了醫療需求的迅速增長;第二,我國醫療資源短缺并且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供需缺口帶動移動醫療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前景,在技術層面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為移動醫療提供了發展的必要條件。例如,將來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的患者可以享受更優質的服務,除了藥物治療以外,還包括遠程監控與護理、健康管理、可穿戴式給藥等整體的遠程疾病管理方案。移動醫療給大眾帶來一種更為優質、便捷和輕松的就診體驗。
智能手機的普及與互聯網的發展在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種跨越時間和空間等限制的個人因為共同的目標和情感因素而能在虛擬的空間上可以相互協作的社會集合體就形成了社群。在某種意義上社群化挑戰了傳統的做事方式,本質上引入了更可持續的方式,在一個可共享空間和技術的地方組織先進的社群化系統,成為促進社會交換的新的方式。社群最大的特點是成員角色見相互協作從而達成共同的目標,因此這種基于虛擬社群的協作最大化的減少了資源的使用,同時成果也可以最大化的得到分享。對于醫療健康領域面臨的資源短缺等問題運用社群化的解決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在基于社群化的維度下患者與患者之間、患者與醫生之間的相互協作可以更好的幫助管理患者的個人的健康,而這種利用虛擬空間進行信息交換的方式節省了掛號、診斷、用藥等環節的醫療資源,同時配合可穿戴技術的實時監測的生命體征,為遠程的監控治療提供更可靠的支持。
[1]John and Manju:Am I Doing What's Expected New Member Socialization in Virtual Groups in Laku and Ilze(ed)Our Virtual World,Idea Group Publishing,2001,p41
[2]蔣昕.網絡上的社群:從虛擬社群到社會網絡觀點的社會性分析[EB/OL].[2009-12-21].
張璐璐(1990-)女,漢族,山東章丘人,研究生在讀,江南大學,服務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