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曉君
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發展中國家為何更易陷入貧窮惡性循環圈
陶曉君
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貧窮惡性循環圈是指,人口(population)、貧困(poverty)和環境退化(environment degradation)之間形成一種互為因果的關系。貧窮——人口增長——環境惡化——貧窮這個環節間的惡性循環使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礙,本文采用經濟學和人口學的方法,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進行比較分析,試圖解釋為什么發展中國家會比發達國家更易陷入貧窮惡性循環這個怪圈,并對避免陷入貧窮惡性循環圈提供一些建議。
發展中國家;貧窮;人口增長;環境惡化
目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仍處于貧窮落后的生存條件之下,貧困卻又引起了人口的膨脹,就如人們所說的窮人的孩子越來越多,由于人口的過度增長使得環境惡化,環境惡化又使得發展中國家更加貧窮。發展中國家好像陷入了一種從貧窮---人口增長---環境惡化---貧窮的怪圈,那為什么會陷入這種怪圈,而發達國家卻不像發展中國家一樣容易陷入這一怪圈呢?應該如何去規避陷入這個惡性循環圈呢?本文將以經濟學和人口學的角度進行分析探討上述問題。
在貝克爾的家庭經濟學中,利用了機會成本來分析家庭生育的問題。貝克爾認為生育行為是一個對人的生命生產的行為,一方面撫育孩子需要投入使用稀缺的家庭資源,如人力、資本和時間等;另一方面,孩子能為父母帶來他們所需要的滿足。由此父母根據這兩方面進行生育問題的選擇(生多少,何時生等)。下面將基于貝克爾的這一理論,分析為何發展中國家的生育率較高。
首先,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里,特別是在那些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貧窮國家里,孩子的數量代表了一個家庭的直接的勞動投入,所以他們的父母會把他們看成是相當有價值的勞動力來源,所以會選擇生更較多的孩子。其次,發展中國家勞動工資普遍都很低,使得撫育小孩的機會成本不高,始終維持在一個較低水平,所以這一方面也會導致生育率較高。
而在發達國家里,婦女接受教育和獲得工作的機會比較大,因此母親時間的機會成本比較大,要養育更多孩子就要求她們放棄一部分工作,這樣會使得收入減少,基于這種考慮可能會減少對孩子的需求,所以會比發展中國家的參與率低。另外,在發達國家,父母更愿意利用孩子的質量來替換孩子的數量,貝克爾認為由于父母總是偏好質量更高的孩子,所以隨著家庭收入的提高,他們會選擇數量少而質量高的孩子,因此也會降低生育率。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向我們反映了,當一個國家處于低水平的經濟發展的時期,環境污染的程度較輕,當隨著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環境質量退化程度會由低趨向高,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即到達了“拐點”以后,環境質量退化程度會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下降,環境得到改善。
很多發展中國家正處于起飛階段,仍處于人均收入水平的“拐點”前的階段。由于人口不斷增長,就需要國家生產更多的物品,促使投入更多的資源。而產出的提高意味著向環境排放更多的廢棄物,使得環境質量會下降。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從農耕經濟為主轉變為工業經濟,過熱的經濟增長是依靠過量的資源消耗時,環境惡化的程度就更加明顯。
而發達國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多已超過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上的“拐點”,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從以能源密集型為主的重工業發展為主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對環境的污染減少,產業結構優化帶來了正效應。另外,在過去“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訓,讓他們深刻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并且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較發達,在治理環境污染的資金投入大,成效高。
環境惡化對經濟發展造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環境惡化使社會生產率下降,二是環境惡化導致治理環境成本上升。
第一、對環境惡化使社會生產率下降進行分析。一方面,由于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污染較為嚴重,損害了人們的身體健康,使得勞動的生產能力和勞動生產率下降。另一方面,森林、土壤、礦產、淡水等環境資源是在生產過程中作為相當重要的生產原料,環境污染程度加深必然會使這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下降,從而影響了社會總產出。而發達國家經過對過去環境的污染問題進行治理,環境的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提高了,從而保障了健康狀況,這些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發達國家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
第二、對環境惡化導致治理環境成本上升進行分析。在發展中國家,因為環境污染問題導致用于治理環境的成本增加,國家在環境治理方面的支出增加,意味著在擴大投資和加強基礎設施等的支出會相應的減少,這樣會使發展中國家的產出降低,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問題。而發達國家雖然在治理環境污染的費用并不比發展中國家少,但因為發達國家的經濟總量遠大于發展中國家,政府在治理環境方面的投入只占國家財政的小部分,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并不明顯。
1.重視教育的發展。教育程度是與生育率的變動密切相關的社會發展指標,較高的教育程度是與較低的生育率相關聯,這是人口學分析中一個確定的結論。事實證明,已婚婦女受教育的年限越長,其子女數目越少。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會轉變生育觀念,會選擇少生、優生和優育。因此,教育程度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緩人口增長的速度,同時教育發展也促使人口質量的提高,使人口優勢實現從低級向高級轉變。
2.積極鼓勵創新發展機制,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爭取盡早將產業結構向服務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盡可能消除由于不平等的國際分工帶來的消極影響,減少因為對資源過度消耗而造成的環境惡化和生態失衡等問題。
3.擴大資本形成規模。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擴大資本形成的規模,為經濟發展提速帶來動力,從而克服因為貧窮本身帶來的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限制。因為在本身就貧困而導致資本形成不足的現實背景下,還要讓發展中國家擴大投資規模是具有很大難度的,所以這要求發展中國家要在重視市場經濟作用的同時,還要重視通過政府調控干預來發揮調節作用,去彌補市場經濟帶來的問題,為避免陷入惡性循環圈提供有效的保障。
陶曉君(1994-),女,漢族,廣東佛山人,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讀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