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霞
1.甘肅電大慶陽分校;2.慶陽市教師進修學校
淺析大學民法課堂教學
王紅霞1,2
1.甘肅電大慶陽分校;2.慶陽市教師進修學校
民法學教學的基本目的是培養學生基本的民法知識和理論素養,增強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幫助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守法、用法,能夠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民法課程;討論研究法;案例研習法
2015年1月8日上午10時,上海高院對“復旦投毒案”被告人林森浩故意殺人上訴一案進行公開宣判。這是一則沉重的新聞,2013年4月,復旦大學醫學院研究生黃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犯罪嫌疑人為其室友林森浩。本是上天的寵兒,卻因為瑣事而采用投毒方法故意殺人,最終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林森浩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近期,大學生犯罪案件時有發生,這不禁使得人們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疑問,大部分都是這些正值年少的孩子們怎么會做出這種事情來。其實,現如今不斷發生的大學生犯罪現象,就是不斷的的在對我們警示著,要對大學生們進行足夠的法律教育,讓學生真正懂法、用法、守法已經刻不容緩。
就我國目前的教育狀況來說,我國的大學生活與教育就相當于一個開放且復雜的社會系統,所以大學中的生活與教育也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而發生新的改變。現代大學中的法制教育對于建立法治國家,培養公民法制思維以及造就法治人才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來說,不僅可以推進我國的政治法制化進程,還能夠保證我國長久治安的需要以及構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并且身為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接班人,一定要擁有足夠的法制專業的相關知識,還要有較強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大學生們的法制觀念的強弱以及法律素養的高低,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家依法治國的方針的實施。所以,在大學之中展開法制教育是相當必要的。
在當今社會形勢下,我們需要具備各種素質的人才,法律素養是現代公民們必不可少的一種素養,現代的法制社會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學法、知法、守法,依照法律從事生產和生活,一切活動必須跟隨法制的軌道。這就要求每個社會成員具備相應的法律素養,在行為及活動上依照法律辦事。法律素養的提高主要有賴于法制教育,特別是對于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法律素養的提高顯得更為迫切。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其法律素質的高低對于國家長治久安、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大學生法律素養的提高,以及法治觀念的樹立,會在一定程度上去依靠學校法制教育。大學生法制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的重要途徑。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在實行依法治國方略、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構建和諧社會、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法律教育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雖然很多高校都開展了民法課程,但是在民法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1、法制教學的重點以及難點的選擇與規定缺乏統一性。在同一學校的內部,民法課程的不同任課教師都對民法課程的教學重點與難點選擇與界定存在著各不相同的觀點,從而影響教學的效果。所以說,在大學法治教育中,教學難點與重點的確定與選擇應當具有科學性,就是要根據法制教的內容自身的重要與否以及難易的程度、教學對象的特點以及教學學時的安排等進行科學確定。2、法制教學內容的落后。即法制教學的內容落后于實時民事立法、民法領域的最新學術研究成果以及教學研究成果。3、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務,重概念,輕分析,重一家之言,輕百家學說,這樣一來,就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在法治教學中,除了講課內容及教科書中的內容外,并不要求學生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知識,所以學生們的學習會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4、教學內容的重復。例如,關于合同的內容,債權法和合同法都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內容的重復,會使學生感到厭倦,這樣一來,在有效的時間內,學生就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5、學生死記硬背,應付考試過關,態度不端正,認為考試60分及格就一切萬事大吉。
在我國,課堂教學仍然是教學的主要形式,民法作為大學法學專業主干課程,在課堂教學中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對民法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下面主要從討論探究法和案例研習法進行分析。
1、討論研究法。討論研究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此法對那些理論性強,具有前瞻性的學科有很大的適用空間,因而在西方國家的法學院討論法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法制教學方法。在我國,這種方法也越來越多的受到了廣大法學教師的關注與重視。討論研究法的實施首先要做好課前準備,教師在課前要擬好討論題目,設計討論內容。如講授生命權時,可讓學生討論一下安樂死是否合法;講婚姻自由時,可讓學生討論一下同性戀是否可以結婚。教師擬好討論題目后,將學生分組,由小組負責人組織本組同學查資料,做準備。然后進入課堂討論階段,學生人數較多的話可以采取分組討論的形式,然后由小組代表總結本組意見在班級交流。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有駕馭能力,能夠對學生可能或將要出現的各種各樣的正確及不正確觀點或者所提出的問題有所預見,要事先做好回答與引導的充分準備,使討論能夠熱烈的進行下去。同時,對學生的觀點無論正確與否,只要具有合理性,就應該鼓勵學生闡述,使學生積極發言。最后要做好討論的總結工作,對新思想、新觀點予以深化,對有爭議問題適當進行引導,講述法制學術界的不同觀點以及有關前沿理論,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去培養其思維能力,為其日后選擇論文題目及論文的寫作打下一定的基礎。
2、案例研習法。案例研習法的學習運用可以提高學生們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們形成嚴謹縝密的法律思維和邏輯思維。案例研習法的運用需注意以下問題:一是案例的選擇要注重準確性和代表性,初學時選用簡單案例,用于說明民法中的某一概念、原理,可在課堂講授中穿插運用。總結復習時選用綜合案例,這類案例包含民法中的多個問題,需要學生運用民法中多個知識點進行分析。二是案例的運用要講究方法。可以運用具體案例來分析說明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則;也可以在講解完某一知識點后適用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則分析解決具體案件。三是要確立正確的評價標準。一定要對學生案例分析的評價應當重在過程,而非結果。
大學生法制教育目的不僅僅在于使學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識,根本的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增強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從而幫助自己能在日常生活中守法、用法,能夠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1]王利明,楊立新,王軼,程嘯《民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苗瑣《法制教育的功能研究》中國地質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