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興安
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
農村資金互助社的融資法律制度重構
朱興安
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
在金融需求巨大的農村,融資問題可以說是關乎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生存問題。然而從《農村資金互助社管理暫行規定》第41條來看,農村資金互助社的融資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為此,學界多有討論,并且觀點不一,有學者甚至認為我國不宜發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社,但是主流的觀點主張進行原農村信用社的模式改革,設立農村資金互助聯社。值得商榷的是,內生于我國農村金融環境的農村資金互助社并不同于農村信社的環境,一味復制信用社的模式并非良策。根據我國農村資金互助社的具體情況,并借鑒信用社的成功經驗應當是當下農村資金互助社融資問題的改革的重點方向。
銀監會2007年發布的《農村資金互助社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中第2條規定:“農村資金互助社是指經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由鄉(鎮)、行政村農民和農村小企業自愿入股組成,為社員提供存款、貸款、結算等業務的社區互助性銀行業金融機構?!睋硕x,農村資金互助社首先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其次還具有互助性質,第三農村資金互助社還是獨立的企業法人(該規定第四條有明示)。與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界定一樣,作為農村資金互助社重要監管環節的融資監管也在該規定中作了明確的表達,《暫行規定》的第41條表明:“農村資金互助社以吸收社員存款、接受社會捐贈資金和向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融入資金作為資金來源。農村資金互助社接受捐贈資金,應由屬地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對捐贈人身份和資金來源合法性進行審核;向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融入資金應當符合本規定要求的審慎條件?!?/p>
在《暫行規定》的嚴厲要求之下,我國數千家行資金互助之實的農村金融形式無法在銀監會取得農村資金互助社的金融牌照,進而使得我國農村資金互助社在官方的數據里僅有49家。這樣的規定,一方面,使得我國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發展情況表面上看起來一片蕭條,對國家推進農村金融發展的決策不利;另一方面,使得那些未能取得農村資金互助社的金融牌照的農村互助金融企業游離于監管之外,并且還不能享受農村互助金融的相關政策優惠,這對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以及實現金融平等都有極大的影響。從《暫行規定》第41條可以看出,農村資金互助社被允許的融資渠道僅限于“社員存款”、“社會捐贈”、“向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融資”,而且后兩個融資渠道還具有不確定性,其主要融資渠道僅是社員存款。對于如此狹窄的融資渠道,有學者敏銳地揭示道:“農村資金互助社就是必須擁有一定數量的營運資金,因為銀行業是高負債經營企業,其營運的資金是來自外部,如果沒有開放式的融資渠道(包括吸納不特定客戶的存款),而僅靠投資人的自有資本來為投資人自身提供貸款服務的話,銀行業是斷然難以維持下去的。”[1]
農村雖然是一個欠發達的區域,但其對金融的需求并不亞于城市,然而因為其特定的環境和市場條件,農村金融的發展受到了極大限制。作為農村重要金融形式的農村資金互助社的勃興,是農村特定環境與農村金融需求相結合的產物,其產生與發展有其特定的規律與邏輯。如果僅是因為對風險的恐懼或者對互助金融的狹隘理解而人為地限定農村資金互助社的融資渠道,必然是與市場規律背道而馳的、欠思考的行為。當然本文必須承認的是,雖然農村資金互助社的勃興有其市場規律,但也不能完全脫離國家干預。因此,本文認為農村資金互助社的融資監管應當從市場自行與國家干預兩個方面做適當性的取舍。
1.符合市場規律的融資法律制度
“我們期望的晚餐并非來自屠夫、釀酒師或者面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切?!盵2]這是亞當·斯密關于“經濟人”的論述,其揭示了市場的運作是價格機制支撐下的經濟人逐利活動。毫無疑問,經濟人的逐利性是其天性,盡管這一天性會受道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但是在長久來看逐利性仍不會有所改變。農村資金互助社作為銀行業金融企業,盡管在農村,但也是市場的產物,仍屬于經濟人的范疇,如果沒有利潤的誘惑,農村資金互助社不管是在融資還是在貸款方面都沒有動力。然而誘惑農村資金互助社發展的利潤來自何處?理論與實踐皆表明利潤來自強烈的需要,強烈的需求使人愿意付出高額的價格尋求滿足。正如上文所述,農村地區對金融的需要并不亞于城市,但是因為農村的特定環境而無法吸引城市里成熟的金融形式對之融資。而內生于農村的農村資金互助社剛好彌補了這一缺陷,農村資金互助社對之彌補正是利潤對農村資金互助社驅使的表現。農村資金互助社作為經濟人,其逐利性使之在農村產生并發展,雖然其產生的方式并不如城市里金融形式那般徹底,但是市場始終是其原動力。所以本文認為不宜將農村資金互助社的互助性質太過夸大,而應該認識到其作為市場主體所擁有的逐利性一面,讓市場來為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發展提供動力,為其融資提發揮主要作用。
2.符合農村金融調控目的的融資法律制度
市場存在缺陷并且這一缺陷應由國家干預予以克服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農村金融市場雖然并不強大,但是其市場缺陷仍不可忽視。農村金融市場除了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之外,其作為新興的市場領域,與城市里成熟的金融市場相比較,存在較多的不完善之處,并且這些不完善之處極有可能被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所利用,進而放大農村金融市場的缺陷。此外,扶持農村經濟的發展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重要途徑,需要國家大力支持。所以,如果要推進農村金融經濟的發展,進行農村金融的宏觀調控十分必要。
按照宏觀調控的目的,農村資金互助社的融資監管應當克服市場缺陷推動經濟發展。然而在既有的監管體制之下,現實中農村資金互助社融資風險確實降低了,市場的缺陷也得到了克服,但是融資卻變得十分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國家對農村資金互助社的調控支持不足。因為農村金融市場的收益周期較長,不確定性因素較多而鮮有投資者愿意對之融資。此外,“就銀行業金融機構融資而言,設定了需要符合審慎要求的條件,在銀行業機構早已全面商業化的背景下,若無國家政策的指導,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會將資金融入無利可圖的農村?!盵3]二是國家對農村資金互助社的融資監管過嚴。《暫行規定》第41條表明,除社員存款外的其他兩種融資途徑要受銀監會的審查,就連接受捐贈和進行貸款都要受審查的融資制度,其限制程度之嚴格可想而知。顯然這樣的規定可以說是與我國促進農村金融發展的宏觀調控政策目的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馳。所以本文認為,對農村資金互助社的融資監管除了進行市場風險的防范之外,應當放松國家管制并對之進行大力扶持。
小結:上文從符合市場規律和宏觀調控兩個方面對農村資金互助社的融資監管進行了分析,雖然市場在資源配制中應當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其固有缺陷需要國家宏觀調控予以克服。但是也應當看到“政府的缺陷至少與市場一樣嚴重”[4],國家的宏觀調控也應當要進行適當性分析,不然就如《暫行規定》41條之規定一樣,調控過頭導致毫無運作可能。所以適當的農村資金互助社融資應當關照到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經濟人性質,并且通宏觀調控引導其正確發展。
結合上文分析,農村資金互助社的融資監管應當從市場和國家兩個視角進行適當性分析。為此,本文認為農村資金互助社融資法律制度的重構也應當從這兩個方面入手。在市場一方面,本文認為應當對農村資金互助社的融資進行市場基礎的擴展;在國家宏觀調控一方面,本文認為應當由國家進行政策和財政的扶持。
1.允許設立農村資金互助聯社
根據《暫行規定》對農村資金互助社的定性,農村資金互助社應當是互助性質的金融機構。既然是互助性質就不能進行市場化的大范圍融資,所以在《暫行規定》里沒有允許農村資金互助社吸收社員外的私人儲蓄。盡管是互助性質,如果投資人無利可圖反而還要承擔一定的風險的話,那么投資人也不愿意將其資金投入互助社。換言之,即使是互助性質的金融機構,其運行仍需要市場化的運作。而金融的本質是將資金在時空錯配,只要有足夠的市場空間,金融機構就可以實現自足運行。為此,本文認為,我們可以借鑒原農村信用社的做法,成立農村資金互助社聯社。“實際上,如對農村資金互助社與農村信用社進行比較的話,兩者之間并無本質區別,所存在的差別只在營業范圍上有所不同?!盵5]我們贊同有學者的主張,認為“應準許成立農村資金互助社聯社,擴大互助的力量。在一定區域范圍內,成員之間的資金調劑,能有效地解決成員社的暫時資金支付困難,增強農村資金互助社資金融通能力?!盵6]
成立資金聯社,可以實現不同互助社的資金在時空上的錯開配置,有利于資金的高效利用。但是需要做的是將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獨立法人企業資格取消,因為聯社進行資金統一調動時,如有互助社社員有限責任的保護難免會有投機者借此制度規避風險套取利潤。
2.加大政策以及財政的扶持力度
農村資金互助社作為普惠金融的一種,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金融力量之一。農村資金互助社既內生于農村特定的金融環境,又符合國家扶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調控工具的選擇需求,如此聯結農村市場與國家調控的中間環節,應當是國家政策與財政的重要著力點。因此,本文認為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發展除了其自身的市場動作外,還應當就其在國家宏觀調控中所起的作用而受到國家政策與財政的扶持。進行國家宏觀調控的扶持在政策一方面應當為農村資金互助社提供更多的優惠,使其在廣大農村能夠全面鋪開,開展金融服務。在財政的支持一方面應當對農村資金互助社進行政策性融資,使其除了進行農村資金互助聯社進行資金調度外,還能夠享有國家政策性融資的扶持,以滿足農村巨大金融需求。
當然,國家對農村資金互助社的宏觀調控也應當以其需求為限,而不能以國家宏觀調控取代了其市場運作。農村資金互助社的融資機制里,農村資金互助社自行募集以及農村資金互助聯社調試應當是主要的融資來源,而國家政策性融資只是對之起來彌補的作用。綜合以上分析,本文認為重構農村資金互助社的融資法律制度應當包含以下內容,一是借鑒原農村信用社的做法,成立聯社進行更大范圍的融資;二是進行國家宏觀政策與財政的扶持;三是取消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獨立法人地位。
《暫行規定》41條的規定限制了農村資金互助社融資的渠道,雖然防范了市場風險,但是卻不利于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發展。本文通過從市場與政府兩個視角的分析,發現農村資金互助社在滿足市場運作與國家調控兩個方面的要求時應當借鑒原農村信用社的做法成立農村資金互助聯社統一調試資金,此外還應當進行國家政策與財政扶持,以彌補和調控市場融資之不足。
[1]王亦平.“農村資金互助社”法律規范之缺失[J].金融與法,2009(5):66.
[2][英]亞當·斯密.國富論[M].唐日松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4.
[3]王建文,雷睿.論我國農村資金互助社的融資制度創新及其法律保障[J].北方法學.2014(3):32.
[4][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場與國家[M].吳良健等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8:28.
[5]陳岷.論農村資金互助社立法的若干問題[J].中國商法年刊,2008:132.
[6]陳岷.論農村資金互助社立法的若干問題[J].中國商法年刊,2008:135.
The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fund mutual cooperative financing legal system
ZHU Xing-an
School of Law,Southwest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既有的融資制度極大地限制了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發展。根據農村資金互助社內生于農村金融市場的特定環境,可以從市場自行與國家干預兩個視角對其適當性的融資法律制度進行分析。借鑒農村信用社的成功經驗成立農村資金互助聯社并結合國家政策與財政扶持是解決農村資金互助社融資問題的可行路徑。
農村資金互助社;融資制度;農村金融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fund mutual cooperative is great limited by the financing system.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en?vironment——the rural financial market,in which the rural fund mu?tual cooperatives was born——the appropriate regulatory system can be analyzed from the market itself and the state intervention.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nd estab?lish rural mutual fund union.Besides,combine with national poli?cies and financial support is the feasible path to solve the financing problem of the rural fund mutual cooperatives.
the rural fund mutual cooperatives;the financing sys?tem;rural finance
朱興安(1977-),男,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