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春
重慶市開縣九龍山鎮中心小學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對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點思考
張銀春
重慶市開縣九龍山鎮中心小學
在課改的大背景下,我們的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主場,單一的目標變成為了多維目標,教學內容走向了生活化,教學手段逐步走向實驗探究、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課堂生成……我們的課堂有了新變化、新氣象。
課改;自主;合作;探究;恰到好處
《課標》提出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正確把握這種師生關系要從學生學習方式上下手,切身落實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如何提高新課改背景下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下面筆者談幾點思考:
現象一:走進教室,課桌的擺放形式都由以前學生面向黑板變成了圍成一團的形式,方便小組學習。然而看上去形式的確改了,從形式上一看該班級就在搞小組學習,走在了課改的道路上。對此,筆者在教學當中發現,對于部分農村學生這樣的座位方式恰好方便了他們上課開小差,小組合作的時候常常會出現小組長代替了老師的“應試教育”。這讓我們思考這樣的形式到底達到了什么效果?意識上的改變,實質上的改變那才是硬道理。
現象二:筆者在聽一些課時發現,部分課堂一堂課下來大多是質疑、小組合作、討論、師生互動、成果展示,老師的講解和言傳身教都由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所代替了,或者是小組組長成為了老師,小組長來言傳身教了。在這些課堂中,教師將教學方式簡化為“自主、合作、探究”六個字。然而簡化后的自主、合作、探究是不是真的能讓學生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呢?一味的最求自主真的就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嗎?
現象三:多媒體代替黑板。整堂課完成了,黑板上沒有必要的重點板書,必要的演算過程。現代教育技術完全代替了傳統的“一支粉筆”,到底給孩子們帶來了什么?而又給孩子們帶走了什么?
對于怎樣提高課改下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對以下方面給予思考:
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達到學生真正“自主、合作、探究”,只是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改變,那樣會適得其反。然而小組合作必須要在教師、學生的意識上改變,行動上改變,方式上改變。“自主、合作、探究”對孩子的要求更高,必須具備自主學習、語言表達、活動組織、合作探究……的能力。特別是農村的孩子總體上看,習慣比較差,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相比城鎮來說會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實施小組合作的同時應該加強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讓孩子們具備部分能力后,加強小組合作會事半功倍。
新課標的實施,我們必然要在教師的教學方式上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上去改變。教師將教學方式從教師的教轉到學生的學,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不是說所有的數學課堂教學都必須使用這種學習方式。沒有老師的參與、指導、提示和具體的要求,會使得“自主”異化為“自流”,合作學習變成自由活動。
我們要防止“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數學問題要注意問題的有效性,有的數學問題很淺顯,答案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就不需要合作探究了。討論也要在真正需要的時候用,同時討論的數學問題應該有思考價值,而且不宜過多。新課程改革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決不是說拋開教師讓學生自己學習。接受學習方式不容忽視,教師要切實抓好“精講”,對于基礎性知識教師要理直氣壯地進行講授。課堂中不可以“教師牽著學生走”,也不能“教師跟著學生走”。
《課標》提出: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數學教學中,要讓每個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提供學生更多的自主探索、積極思考、合作交流和親身體驗的機會。無論是自主學習,還是探究學習,都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老師為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身份。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什么時候該放手自主、放手探索、放手合作,并且還要把握好一個度。并不是課堂上學生全是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還有合作探究也并不是探究到哪里就到哪里,課堂上小組交流也并不是簡單的你講、他講、大家講,學生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不要將學生為主體變成了學生“一統天下”。作為老師要清楚的知道一堂課下來,我們的教學目標達成度如何,學生真正掌握了多少,存在的問題在哪個地方?
所以,我認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把握好教師的“導”和學生的“探”的這個度是重要的。我們要十分清楚數學課堂教學中,一堂課哪個地方需要學生的小組活動,那些地方只能教師精講。需要小組活動的就應該放手將課堂還給學生,并且老師應該參與到學生當中去一起探究學習,該教師精講的還是要體現出教師的引導者的身份,教師要做到課堂的收放自如,從而形成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帶來了各種信息課件化,表現力強,增大了課堂容量。信息呈現快捷方便,合理的動畫、音效、圖片能增強課堂氣氛,然而老師在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授課時往往會走向不同程度上的誤區:重視課堂內容,忽視了學生的自身情況;重視課堂的“教”,忽視與學生的互動和情感交流;過分追求快節奏,大容量。課件顯示速度過快,學生思維跟不上又無法筆記,常引起學生的反感。
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也有弊,那么我們應該正確把握好一個度,必要的板書、演算、講解是不可少的。數學課堂中不要一味使用課件、多媒體。備課力求做到細和實,細化各個環節,包括什么時候使用多媒體,什么時候該老師板書。學案既要有預設性又要有生成性和擴展性,課件必須要有交互型,知識性。課堂上我們要講解精當,合適練習,及時反饋,總結系統規范,板書工整清晰簡潔,多媒體應用恰當。盡量通過這一系列的有機結合力爭做到知識的當堂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