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興環
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學
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提升高中化學教學效率
朱興環
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學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與深入,高中教學內容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方式更加重視,使教學充滿了挑戰性。因此,高中化學課堂需要學生建立自主探索學習的新模式。自主學習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是一種值得推崇的學習形式。高中化學課堂引入自主學習,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的、積極的學習,提高學習成績,也是養成一種良好習慣的過程,為自己日后終身的發展和未來奠定夯實的基礎。
自主學習;高中化學;教學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疑惑、進行深入調查和探討,使其在實踐中提升自我學習能力,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效果非常顯著的學習方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盡情的發揮本學科的優勢,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為長遠的發展做好充實的準備,使教學效率有效提升。
自主學習又叫做自我調節學習,是學習者對學習目標的確定、學習方法的選擇、學習過程的監督、學習結果的評估都能夠自覺性的完成。自新課改實施以來,一些傳統的教學和學習方式依然沒有改變,還是機械的重復學習,自主性學習尚未表現的淋漓盡致。所以,高中化學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重視培養高中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獨立性。
2.1 培養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
預習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關鍵過程,沒有預習,學生不了解本堂課程的學習內容,上課的時候,教師在講臺講課,學生在底下一臉迷惑和茫然,對教師授課也會產生影響。那么學生應該如何預習呢?首先,要主動了解文章的主要知識點、重點和難點,對于不理解的問題自己標記下;其次,看看這部分知識與之前學過的知識點有無關聯。學生在預習時,可以使用筆記本把預習的內容邊看邊記錄下來,檢查預習的效果。
2.2 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猜疑
學生對問題的大膽猜疑、迫切的尋求答案會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提升,由被動轉變為主動。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有爭議的問題,可能會引起某個學生的猜疑,也可以促動其他學生和教師的思維,使其主動的思考和探索答案是什么。例如,某學生曾經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把帶火星的木條放在未裝滿氧氣的集氣瓶口,為什么木條還可以復燃呢?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很高興為學生解答,通過進行一系列的實驗證明得出最后結論:集氣瓶中的氧氣不一定非得充滿,只要達到一定濃度,放在瓶口的帶火星的木條便會復燃。針對學生的猜疑,教師帶領學生通過實踐得出結論,不僅可以使學生對此知識印象深刻,還可以鼓勵學生更加大膽的提出猜測和質疑,激發學生自主學習。
2.3 轉變課堂角色,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學生的學習只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沒有自主能力,缺少創新理念,這是一種低效率的教學和學習行為。現代教學論的觀點已然發生改變,學生的各種能力不是教師“教”學生就能掌握的,而是要依靠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探究、去掌握,通過切身的實踐鍛煉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學生才是整個學習過程的主體。
教師并非主宰學生的學習,而是對學生的學習起著促進的作用。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敞的、舒適的、和諧的學習環境和學習空間,教師要創建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讓同學們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刺激求職欲望,提升教學效率。
同學之間的合作學習可以彼此互助受益,共同完成學習目標,也是自主學習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小組合作的各成員分工明確,為了共同的任務相互協作,貢獻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各角色可相互調換,使每個學生在不同的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完成統一目標。合作學習中的學生都是主動參與的,各小組成員都是平等的,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和全面性的發展。例如,在探究金屬與酸的反應速度都與哪些因素有關這一問題中,根據學生的猜測:可能與酸的濃度、溶液溫度、金屬活動性強弱等有關,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利用控制變量的方法分組實驗,然后讓學生把每組的實驗研究結果寫在黑板上,得出最后結論。這種團隊合作可以節約時間,讓學生感受到團隊合作精神和力量、共享成果的重要性,隊員的相互鼓勵和信任,可以使自主學習的開展更加順利。
結束語
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改的硬性要求。高中生學習方式發生變化,也會使他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甚至生存方式隨之而變,充分的鍛煉了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能力,并進一步提升。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是社會的人才,是祖國的棟梁,因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也是每一位高中化學教師的責任。
[1]趙向軍.高中化學新課程實施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化學教育,2012,33(3):17-20.
[2]黃鐘碧.淺談高中化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4,(6):23-23.
[3]李林.高中學生化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動動畫世界·教育技術研究,2012,(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