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江,張力
克拉瑪依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研室
1059名少數民族高職學生有關艾滋病的KAP調查
郭玉江,張力
克拉瑪依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研室
了解少數民族高職學生對艾滋病預防知識、態度及行為的基本情況,為今后我區少數民族大學生艾滋病教育提供科學依據;方法,整體抽取我校少數民族學生1059人進行有關艾滋病的KAP調查。結果:少數民族學生對艾滋病的知曉率在普遍在85%以上,但對艾滋病的態度及行為方面了解的不夠全面,只有較少部分的人愿意與艾滋病患者一同吃飯。結論,現階段我區少數民族學生對艾滋病知識整體缺乏,加強“學校與醫院”相結合的教育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的了解預防艾滋病知識。
高職;學生;艾滋病KAP調查
艾滋病(AIDS)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種嚴重傳染病[1]。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我國自從1985年發現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以來,它以蔓延迅速、死亡率高等特點嚴重威脅著我國各族人民的健康,截止到2013年我國艾滋病人數已超過了85萬。新疆近幾年艾滋病疫情雖然有所減緩,但局部地區疫情依然很嚴重,目前位居全國第六位,為了解新疆高職少數民族大學生對艾滋病的知識、態度、行為(KAP)的知曉情況,筆者以高職學校中少數民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1.1 對象:整體抽取少數民族在校學生1059人為調查對象(以雙語班為主),發放問卷1059分,收回有效問卷996份,有效回收率94.1%,其中男生549,女生447人,平均年齡(20±1.6)歲。
1.2 方法:參考大學生艾滋病宣傳讀本以及大學生艾滋病宣傳期刊等,結合我區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心理動態而設計。內容包括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對艾滋病的知曉情況、對艾滋病的態度及行為等方面問題。調查者在調查前都經過嚴格的培訓,利用學生班會課、晚自習等時間充裕的情況下進行調查,并且有調查對象自行填寫。
1.3 數據整理:采用EXCEL建立數據庫,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分析。
2.1 艾滋病相關知識的知曉情況
調查得知,新疆少數民族高職學生對一般艾滋病知識的知曉率較高,這說明我區近幾年對有關艾滋病的宣傳效果比較明顯如,但是對艾滋病更深一層次的知識知曉率較低,如:在艾滋病基礎知識中“目前我國艾滋病流行趨勢是否嚴峻”的知曉率為75.5%,“2013年新疆艾滋病患者排我國第幾位”的知曉率盡為28.82%,而在艾滋病傳播途徑的調查中“男性同性戀者”知曉率為72.29%,“與艾滋病患者共用辦公用品或勞動工具”知曉率為53.71%,“用艾滋病病人穿過的衣服、使用過的工具”的知曉率僅為51.91%,個別項目男生的知曉率高于女生,但總體上看女生的知曉率高于男生(P<0.05)。可見少數民族高職學生對艾滋病整體知識的知曉率較低,與全國其他省市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有關部門針對少數民族高職學生對艾滋病知識的認識程度不夠,應該加強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教育,特別是應多開設艾滋病的基礎知識及傳播途徑的講座。
2.2 艾滋病的相關態度及行為
調查中發現,只有近75%以上的學生愿意與艾滋病病人一同學習、愿意幫助艾滋病患者、愿意參加學校有關艾滋病的宣傳活動等,而有些學生的自我認知情況較低,“愿意與他一同吃飯、喝酒嗎”有10.24%的學生持贊同,而近80%的學生是不贊同,“會與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同學(朋友)斷絕交往嗎”有近95%的學生持斷絕和不知道的狀態,而只有3.4%的學生不會放棄自己的同學(朋友),通過訪談發現,學生對艾滋病的基本知識不夠了解,才促使自己遠離與艾滋病。
2.3 艾滋病相關知識的來源途徑
艾滋病知識來源于廣播、電視的學生占21.2%,來源于互聯網的占29.6%,來源于書籍和報刊的占23.3%,來源學校教學的占11.3%,來自與朋友、同學的交談的占8.6%,其它則占6%。
本次調查表明,少數民族高職學生對常見預防艾滋病知識的知曉率普遍達到85%以上,但仍有部分學生對艾滋病基礎知識掌握的不夠全面,對傳播途徑及預防措施人數的不足,而對“男性同性戀者”、與“蚊蟲叮咬”兩個選項的答對了近為65%,近一半的學生認為使用艾滋病人用過的工具將危害自己,其中女生的整體艾滋病知曉率高于男生,這與楊國平[2]等的研究結果相反,可能是由于新疆人文社會因素誘導所致。在學生對艾滋病人的態度和行為方面,有接近75%的學生愿意與艾滋病患者一同學習,愿意幫助他們,愿意參加艾滋病宣傳的活動等,與其他省市大學生艾滋病調查的數據相比較低[3]。對于學生獲得艾滋病知識的途徑方面與劉亞莉等研究相一致,但學校的艾滋病教育只占11.3%。
此次調查結果表明,近幾年全國的開展有關艾滋病知識宣傳和講座達到了一定的效果,少數民族大學生對艾滋病的KAP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足之處也有很多:知識不夠全面深入,對學生的態度、行為的教育較少,普遍上還是存在害怕、歧視艾滋病患者的態度。有專家研究表明,對艾滋病病人歧視會產生負效應,也是一種社會性危險因素[4],提示我區在今后有關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活動時,應該加強“學校—醫院”想結合的教育原則,在艾滋病教育中不僅要注重知識宣傳,更加重視態度及行為教育,積極加入人文關懷的元素,以減少對艾滋病的恐懼和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讓學生主動的、積極的關懷和幫助艾滋病人。
[1]關苗,自春玉,張迪.沈陽市大學生艾滋病知識態度行為現狀[J].中國學校衛生,2006,27(2):123-125.
[2]楊國平,工湘蘇,黃明豪等.大學生艾滋病防治知識認知情況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8,24(4):403-405.
[3]張東枚,莊文敏,廖家興.大學新生性觀念及艾滋病知識態度行為調查[J].中國學校衛生,2014,35(9):1387-1389.
[4]呂姿之,鈕文異,孫聽霓.北京某醫科人學學生對艾滋病/性病/安全性行為教育需求的定性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1998,19(1):1-6.
郭玉江(1987-),男,漢族,碩士,研究方向:學生體質及健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