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高麗峰,宋永輝,羅丹程沈陽工業大學經濟學院
校企聯動下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研究
李丹,高麗峰,宋永輝,羅丹程沈陽工業大學經濟學院
本文在探討了目前金融學專業在校企合作中存在主要問題的基礎上,從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改革、師資隊伍以及實訓基地建設方面,分析了校企聯動下培養高端金融人才的途徑,提出了實現企業、學生、學校三個利益主體共贏的新模式。
校企合作;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高端金融人才既要通曉金融、法律、財務和管理等專業知識,又要熟悉國際金融運作流程并具有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更要具有戰略眼光。當前,我國金融人才的培養模式與金融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已呈現出明顯不適應,單純依靠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無法培養出社會急需的高端金融人才,這對高校的金融學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如何通過校企合作,真正建立起高校與企業共同承擔金融人才培養的社會責任,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資源優勢,培養優秀的金融人才,是亟待解決的難題。破解這個難題,就能夠真正把金融人才培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中去,更好地服務于社會進步。
1.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校企合作表面化
一方面,校企合作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過硬的實踐能力,對企業及崗位核心能力要做到心中有數。但是目前,大多學校更看重教師的科研成果,對教師參與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因此,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也不高;另一方面,目前的校企合作很多都是短期的、不規范的、靠感情和人脈關系來維系的低層次的合作,尚未形成統一協調的、自愿的整體行動,簽訂的合作協議沒有深入到教學科研領域,較少涉及校企雙方共同承擔起人才培養的社會責任,缺少共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2.企業參與金融人才培養的動力不足
企業是以盈利為首要目標,企業參與合作教育最根本的問題是經濟利益的得失。多數企業并沒有認識到自身專業人才短缺的潛在危機,認為校企合作加大了企業投入,認為培養人才是學校單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對人才培養成本還缺乏深刻、長遠的認識。因此企業參與金融人才培養的興趣不濃、動力不足。
3.傳統的校企合作模式與高端金融人才要求不匹配
目前,大多數金融學專業的教學模式缺乏針對性、實踐性和職業特色,還沒有形成與金融企業崗位職業能力相對應的實踐教學體系,由于當前金融業新業務的不斷推陳出新,對金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不斷提高,進而出現學生在校所學知識和技能與現代金融企業要求不符;另外,一些高校在校企合作中并未考慮合作模式與金融學專業的特點相結合,導致校企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大多流于形式,使得金融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量與質不匹配”的矛盾加劇。
1.構建“校企聯動共贏”的高端金融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大多采用以學校為主體的傳統模式,即高校邀請金融界的專家為學生做專題講座,或組織學生到金融企業進行現場參觀,企業在校企合作中,處于輔助地位,協助學校完成部分培養任務,這種模式的深度、廣度已不能滿足目前對高級金融人才的需求。因此,結合金融人才的需求特點,比較適合采用“校企聯動共贏”的緊密合作模式,高校根據社會的需要,與企業共同研究和制定專業培養方案,企業與學校簽訂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協議,全程參與到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一同擔負起高端金融人才培養。
2.構建創新型金融學課程教學體系
通過校企合作,高校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可轉向微觀實踐操作課程。一方面,將現有課程去掉脫離實際的過時內容,補充金融實踐的新知識;另一方面,與金融機構共同開發金融學最新實務課程,由金融證券業一線高管授課講授金融產品設計與營銷的最新改革動向,使課程模塊與金融企業崗位要求相協調。同時,針對金融行業“執證上崗”的基本要求,把課程教學與從業資格證書考試相結合,實現課程與職業的對接。
3.構建“雙師型”金融學專業教師隊伍建設
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化,重視金融學專業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重中之重。一方面,鼓勵教師到金融學為國家級重點學科的高校進修學習,為教師去金融企業掛職創造條件,努力建設一支實踐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另一方面,聘請金融機構高管兼任金融學專業客座教授,不斷提高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建立起一支理論知識濃厚,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4.構建“校內外有機融合”的金融學專業實訓基地
高校與金融企業合作,對口建立金融學專業實訓基地,結合金融企業發展共同制定校外實訓基地建設計劃,引進金融交易軟件,進行證券、外匯、期貨等模擬操作,借助金融實驗室平臺,通過與企業合作,運用會議、培訓等形式,擴大校企合作的領域。形成新型的實踐性、開放性、系統性、互動性的教學模式,實現在教學過程中融“做、學、教”為一體,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工作之中。
總之,構建校企聯動的良性循環,使金融學課程體系更加符合金融實際工作的需求,全面提升了金融學專業教師的實踐素質,突出了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有效地彌補了高校內部教育資源不足。同時,使企業成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最終收益者,真正實現了企業、學校、學生的共贏。
[1]馬紅春,鐘守冰,李國治.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與機制創新研究.農業科技管理[J],2013(6):92-94.
[2]王毅.高等學校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吉林工商學院為例.中國科技縱橫[J],2012(20):23.
[3]徐學鋒,夏建新.創新高校金融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上海金融學院學報[J],2012(2):111-116.
[4]吳英.校企合作下地方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中國證券期貨[J],2013(6):101-102.
2014年遼寧省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校企聯動培育社會急需高端金融人才的實踐研究》。
李丹(1981-)女,講師,沈陽工業大學經濟學院,主要從事經濟學教學與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