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廣東省惠州市實驗中學
論“因材施教”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王敏
廣東省惠州市實驗中學
由于我國素質教育不斷的改革深化、社會的快速發展,直接給體育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戰,那么因材施教教學就在體育教學中被受到廣泛的重視,這也是我們所有一線教育者都在研究的課題,對此,本文就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闡述了關于因材施教的原則及教學中的運用等觀點進行分析,以此來希望為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提供些參考資料。
因材施教;體育教學;運用
因材施教教學模式距離現在已經有悠遠的歷史了,實際上早在春秋時期孔老夫子就對此種教學模式進行了試用,孔子教授仁義之道時對是不是要立即執行仁義之道給出了冉有與子路兩個截然不同的答案,而且并提出,“為人者懦弱,就要給與激勵他的勇氣,為人子路武勇過人,就必須要中和他的暴行,也就是說,所謂的因材施教,就是要針對學生不同的習慣、性格、實際情況來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這種教學模式對推動學生自身發展發面起到關鍵作用,尤其是對于體育教學來說,本身學生對于體育課程就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學習,實施因材施教教學模式更顯得尤為重要,對此,我們要從學生自身實際方面來出發,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優點和個性差異,來制定出深度、廣度、進度都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促使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方面都能盡快得到發展。
首先教師要對學生情況有個充分的了解,了解學生的知識理解水平、接受能力水平、學習成績、學習風氣、學習臺服、興趣、愛好、思想品質、知識儲備水平等方面,之后利用這些實際信息從根本出發,有針對性的教學,也就是說不但要做到將全身精力放到教學方面、還要兼顧到每個學生,幫助每個學生都能全面健康的發展,一直以來,體育教學模式都是枯燥無味的,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我們在教學中多多利用全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既要有針對性、還要有實效性、還有趣味性,對此,將因材施教運用到課堂上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因為因材施教的原則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原則,其思想基礎是個性的差異,從不同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教育。然后是要做到學生心理差異與相應的因材施教,要知道每個學生在經過初中小學的多年學生中,早已經養成了各種不同的習慣,自然也就養成不同的心理,其中有一類的學生,學習成績很好,不管是文化課還是體育課,成績都很好,總是相信自身對于體育課堂中所學的知識都可以很好的完成任務,這樣總是好的,相反,如果一旦出現有完不成的任務,學生的心理就會受到影響,沒有對可能會面臨的困難做好思想準備,那么我們對于這一類的學生就要在平時教學中,要適當的給予難度,漸漸的學生就會養成任何練習都需要努力和準備才可以做好,才可以客服學習上的任何困難,還有的學生是出于成績一般,只有稍加努力學習成績就會提升,而這類的學生通常都會對自身的情況很了解,知道自身哪方面能力強,哪方面比較差,,通常只能是必須努力才可以完成任務,只要稍有松懈,學習成績就會不理想,像這類的學生我們就要培養他們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始終具備堅持不懈的能力、培養具有旺盛的學習勁頭,才能完成任務。最后一類學生就是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像針對這類的血神我們在進行體育教學中不但要講解體育教育,還要對其實施思想教育,教會學生懂得放松自身的心情、減輕心理帶來的負擔,運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學習,促使將來走向社會,可以有心態來迎接挑戰。
2.1 客觀地合理地把握學生層次
要做到客觀地把握學生的層次,必須深入了解學生,因為教學是一個雙向活動的進程,而其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必須通過學生來起作用,每位學生個性本質差異、心理特點,以及能力、興趣、動機、學習方式的差異等,如果教師不能因材施教,就無法使全體學生都能達到教學目標,也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揚其長避其短。
另外,學生所處的層次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時注意層次的變化,因人因時制宜,調整教學方法與要求。分層施學就是教師根據同一教學班的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相應的教學要求、內容和方法,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最優的發展,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因材施教的最大特點是充分考慮學生個性的差異性,有針對的進行教學指導,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優的發展。
2.2 進行有效的興趣分組和性格分組
按照學生的興趣選擇,組織成各種組別,由于整體的成員都是因為喜歡某一項運動才自愿參加學習的,所以他們的學習動機無疑是積極的。既不耽誤正常的教學內容,又能在愉快的氛圍下鍛煉,以提高自身身體素質。同時在練習的過程中,完成了身體素質練習的內容,能收到很好的練習效果。這樣,教師在課上的組織與安排,都會得到學生們的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們也能夠盡情地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心境格外開朗。性格分組這種方法是將一個班級的學生,在進行技術學習和練習時,按照兩種性格類型(內、外向型),結合他們的運動能力,分組教學,教師可以較容易地控制課的密度和運動量,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讓全體學生在心理、身體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2.3 多種教學形式和教學方式的安排
在教學方式上,可采用多種方式,如基礎內容,共性問題等統一授課,對于不同的教材和項目可在教法上采用集體練習、伙伴練習、群體間互相學習練習、競賽、游戲等,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智慧互相碰撞和激發,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讓每位學生都能在暢所己見的氛圍中揚長補短,增強自信、自尊。
[1]胡國棟,調動體育弱勢群體參與鍛煉積極性的實踐與研究[A];浙江省體育科學學會學校體育專業委員會第十一屆論文報告會論文集[C];2008年
[2]趙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3]鄭家福;新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文化檢討[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4]唐麗芳;課程改革中的學校文化[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MargaretE.Gredler.Learning and instruction:Theory into Practice[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202~204·
[6]汪小玲;;當前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問題與對策[J];安徽體育科技;2006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