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鑫
吉林省技師學院
關于職業教育開展生產性實訓的探索
趙鑫
吉林省技師學院
貫徹落實校企合作,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作為中職院校的主要工作內容,深化校企,開展生產性實訓已經成為職業教育的主要研究課題。一直以來,積極探索,大膽嘗試,并形成了科學的理論方法。本文先對生產性實訓進行概述,然后分析生產性實訓建設模式,最后對其進行思考。
職業教育;生產性實訓;探索
面向企業培養出大量技能型人才是中職院校的主要培養目標,這要求中職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應具備較強的職業能力與較高的綜合素質。職業院校教學改革中也清晰指出,中職院校應嚴格遵循教育規律與市場需求,加強與行業企業間的合作,注重職業技能培訓,改進實訓條件,大力開展生產性實訓基地。
(一)內容
生產性實訓是指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條件,與政府或者企業共同開展生產性實訓,主要包含產品研發與生產等內容,旨在通過生產實踐來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所生產的產品滿足企業標準,待學生畢業后,可直接進入生產崗位并勝任該崗位。生產性實訓在向社會提供產品與服務的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開展生產性實訓,將學生直接分配到現實操作環境中,或者負責生產任務,將企業生產有效地融入到實訓中,拉近了學生與企業之間的距離,將原有的100%的消耗實訓變成生產性實訓,達到雙贏[1]。從外延層面來說,生產性實訓建立在學校實訓的基礎上,只要科學規劃,便能將職業技能培訓、教學實習、產品研發與服務有效地融入到一起,它具有真實性、實用性和可行性。
(二)開展原則
在開展生產性實訓的過程中,應盡量創設與職場環境相貼近的實訓環境,應將基層操作、管理以及服務等融入一體,重點建設相關要素,堅持開展目的清晰、人才培養模式合理、教學資源豐富、實訓環境貼近現實、服務于企業發展的原則,將人才培養作為主要目標,將實踐能力的增強作為主要內容,構建與企業生產向一致的實訓環境,強化教學師資隊伍,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妥善處理生產操作與教育教學的關心,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一)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學校與企業通過洽談協商,清晰劃分各自職責與權限,共同創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此種模式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合作形式多樣,從投資以及開展主體層面上來說,主要包含以下三種類型:
1.以學校投資為主
學校雖然具備現代生產設備,但是技術人才短缺,在此種條件下,可引進企業,讓企業為設備正常運轉與維護保養提供充足的技術人員,學校負責生產操作與實訓任務,此種模式將生產操作與實訓教學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2.以企業投資為主
學校憑借優惠政策得到企業支持,企業借助現有設備、教師等資源在開展日常生產管理活動,并肩負生產性實訓任務,此種實訓模式,既能縮減培訓成本,還能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達到教學做的有機融合;
3.校企合資
在資金、設備以及教師資源等方面共同提供,構建實訓基地,互利共贏。此種實訓基地不僅具備生產功能,還具有培訓功能,在完成教學任務與企業需求的基礎上,還會提供短期培訓,這有效利用了現有資源,改進了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了實訓環境,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要的價值。在此種實訓模式中,學校與企業雙方的職責權限清晰,資源優勢利用率較高,將互利共贏變成現實,可提高實訓水平,并可滿足企業生產需求,在確保教學效果的同時,還能增加生產效益,有助于可持續發展,它是中職院校開展生產性實訓的主要途徑[2]。
(二)學校獨自構建模式
學校獨自建設模式是一種自籌資金獨自構建實訓基地,依據市場運行機制進行管理,在提供生產操作、產品服務的基礎上,有效完成教學任務。在此種模式中,學校擁有絕對的主導權,學校自行負責實訓、生產,實訓場所與環境真實,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職業修養,達到雙贏。同時,學校在管理經營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風險。
(三)政府主導模式
政府主導模式是一種在政府資金支撐下構建的實訓基地。中職院校應有效發揮自身優勢,獲得專項資金支撐,構建實訓基地。同時,政府經由統一協調、優惠政策可改進融資體制,優化生產性實訓的外部環境,堅持政府主導,積極構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實現資源共享,確保中職院校的穩步發展。
(一)構建科學的管理機構
生產性實訓的開展具有長期性,為確保生產性實訓的正常運轉,應構建科學的管理機構。在以校企雙方領導為主要責任人的同時,輔以校企雙方管理領導,其中校企雙方領導負責重點問題,校企雙方管理領導負責日常事務,主要包含工作例會組織、運行情況評估、實訓成果評價等內容[3]。
(二)編制健全的管理體制
體制是生產性實訓正常運轉的基礎保障,日常管理離不開健全的管理體制,主要包含合作章程與具體規范,應結合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及企業的生產需求,編制健全的管理體制,并參照實際開展情況,不斷完善。
(三)采用合理的管理手段
工作例會與集體備課是最為常用的管理手段,其中工作例會在校企合作管理辦公室的組織下召開,主要包含企業以及學校中的主管人員與技術骨干。通常每兩周召開一次,在工作例會中應綜合分析近期實訓計劃落實情況和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改進手段,規劃后續計劃與任務;而集體備課是指專職與兼職教師之間的交流對接,專職教師的專業知識較強,兼職教師的技術水平較高,實現優勢互補,優化教學手段,進而增強實訓基地教師的綜合實力。
因中職院校自身的差異,導致生產性實訓的開展情況各不相同,建設成果平分秋色。但是,中職院校應認識到,專業技能培養與操作能力提升是開展生產性實訓的根本目標,應緊緊抓住這根主線,借助現有資源條件以及良好的生產環境,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增強職業技能。與此同時,有效利用企業的用人機制,合理選拔,壯大兼職教師隊伍。
生產性實訓是職業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也是創新舉措,這不僅能夠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增強就業競爭力,還能沖破原有師傅帶徒弟模式的束縛,它是教育改革的關鍵內容。因此,我們應正確認識生產性實訓,大力開展生產性實訓,構建良好的實訓環境,加強產教結合,進一步促進校企合作。
[1]黎敬東.中職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運行管理機制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11):132-132.
[2]張仁,陳桂梅,孫冰竹等.中職類學生在頂崗實習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赤子,2014,(6):129-129.
[3]李文輝.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問題與對策研究[J].職業技術,2015,(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