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斌,黃明祥
(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北京 100029)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環境信息化工作秉承信息強環保的理念,以業務需求為導向,在基礎設施、業務應用系統、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信息公開發布、組織管理體系建設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支撐了節能減排、環境監管、環境監測、生態保護等工作。然而,環境信息化在逐步推進的過程中,緣于政府部門化、管理碎片化,缺乏統籌考慮,導致環境信息化工作各自為政,分散建設,造成環境信息化工作嚴重部門化、局部化,環境信息化的整體水平不高。隨著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深化改革,以及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興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深入應用,環境信息化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打好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是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這些重點工作既為環境信息化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對環境信息化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作為改革的總目標。治理與管理不同,治理理念強調多元主體的參與,強調社會多元主體的共同管理,要從政府單一主體管理變為民主、參與式、互動式的多元主體治理。國家治理需要以政府、企業、社會公眾為主體的參與。信息技術能夠讓更廣泛的社會公眾、企業參與到政府的決策中。政府提供電子公共服務和社會公眾通過網絡參與公共事務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主流。因此,信息化是推進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實現途徑。
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相應的需要全面推進國家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構建以政府、企業、社會公眾為多元主體的環境污染防治體系,需要將環境管理從專業管理轉向公共管理,從單一職能部門的小環保走向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環保,適應當前環境保護形勢的需要。信息化時代,科學有效地運用新技術為國家治理服務,已是大勢所趨,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信息化在構建以政府、企業、社會公眾為多元主體的環境污染防治體系中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推進國家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為環境信息化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又為環境信息化發展帶來機遇。
深化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改革就是要以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總目標,構建以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為主體的環境污染防治體系,建立和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環境報告制度、排污權交易制度、信息公開制度、公眾舉報制度、企業環境征信制度等,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建立統一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將推動污染源管理從一種分散、分段的管理向“要素綜合、職能綜合、手段綜合”的綜合性管理轉變,健全“統一監管、分工負責”和“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監管體系,有序整合不同領域、不同部門、不同層次的監管力量,有效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
環境管理制度的落實離不開精細化管理,精細化管理離不開信息化的支撐。作為創新環境管理的引擎,落實環境管理制度的工具,強化環境監管的利器,社會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平臺,環境信息化有著重大的發展需求和機遇。
提高政府履行職能的能力是今后環境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提高政府履行職能的能力需要針對潛在的環境風險,提高信息的監測、統計分析和利用能力,創新分析研判的方式和手段,提高準確預測各類環境問題的能力,提高各類突發性事件的應對能力,支撐科學管理和決策的水平。
提高政府履行職能的能力需要運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打造監管利器提高監管水平,對各種污染源、污染物末端排放監測、工況過程監控,將環保管理模式由事后處理為主轉向以事前預防為主,由粗放式監管轉向精細化監管;對核與輻射、危險廢物和危險化學品運輸等風險源進行全程監管,對突發環境風險預警預測,有效防范環境風險的發生、發展。
提高政府履行職能的能力需要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業為對象,以互聯網為基礎,中央和地方相配合,多種技術手段相結合的電子政務公共服務體系,增強社會的綜合治理能力;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變革整體政府管理方式和提供多渠道(政務微博、政務微信、政務微門戶、政務APP)信息服務,為公眾和企業提供全面、及時、細致的服務。
隨著經濟社會環境和技術環境的變化,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變革,環境信息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信息化發揮的作用有限,環境信息化在統籌協調、制度創新、資源整合與開發利用等方面面臨許多挑戰。
環境信息化工作是一項綜合性和長期性的工作,涉及各業務部門的工作,需要統籌協調跨部門和跨層級的業務協同關系,需要統一領導、整體規劃和統一建設。但是,環境信息化在逐步推進的過程中,緣于政府部門化、管理碎片化,加之缺乏頂層設計,造成環境信息化工作嚴重部門化、局部化。環境信息化發展趨勢與現狀存在巨大差距,多年來形成的信息化分散建設模式、建設觀念,要轉變為統一集中建設的模式,難度大,極具挑戰。
認識高度決定推動工作的力度。環境信息化的工作需要充分將信息技術融入環境保護管理業務中。環境管理部門要深入了解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深刻認識信息化在環境管理中發揮的不可替代作用,信息化部門要深入學習環境管理業務,用信息技術引領環境管理制度創新。目前,環境管理制度的建立忽視了信息技術發揮的作用,致使各項環境管理制度相互之間銜接不夠,統一不夠、未能體現各項制度的整體優勢。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需要用信息化促進制度的落實。
環境信息資源是國家重要的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資源,其開發和利用對于提高環境保護管理水平,參與國家宏觀經濟決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無論是在環保部門,還是其他社會部門,對實現其共享和提高其應用服務能力均有著巨大的需求。環境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是環境信息化的核心任務,是國家環境信息化建設取得實效的關鍵。環境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有效管理、科學決策和為民服務的基礎。緣于管理碎片化,現行的污染源信息采集不統一,分頭采集,分散管理,各自應用,造就環境信息資源整合難度加大。由于缺乏部門之間信息共享的機制,信息共享難度大,信息資源開發利用難度更大,嚴重影響了環境信息化整體效益的發揮,制約了環境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
信息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也就是政府利用信息技術轉變職能、創新管理、提升服務、適應變革的過程。政務信息化在推進的過程中,一方面要順應政府部門當前的機制體制,支撐政府部門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更要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推動政府管理創新,打破部門之間的條塊分割,優化部門的組織結構,再造部門之間的業務流程,促進部門內部、跨部門、跨層級信息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確保政府部門成為一個高度協同的 “一體化”政府。
信息技術創新環境管理就是要針對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優勢,按照國家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重新進行機構調整和業務調整,廢除一些行政審批業務和職能,整合和優化一些交叉、重疊的業務和職能,補充一些缺位或不到位的業務和職能,再造和優化業務工作流程,以適應未來一段時期部門工作的需要。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興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深入應用,環境信息化基礎設施集約化、環境信息服務一體化、環境業務應用平臺化、環境管理決策數據化已是大勢所趨。環境信息化基礎設施集約化就是基于云計算的電子政務公共支撐平臺,提供網絡、計算、存儲,以及數據庫、中間件等軟硬件資源服務,承載各部門的業務應用系統。環境信息服務一體化就是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集成各部門的業務應用系統,促進各部門信息共享和業務高度協同。環境業務應用平臺化就是從單一部門應用到跨部門協同,再到社會參與公共治理的轉變,也就是由相對分散的、獨立的單個業務系統逐步向統一的、整體的全局業務平臺轉變。環境管理決策數據化就是要“用數據說話、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決策”,也就是用大數據提升環境治理能力。
發揮信息技術再造、重組、優化環境管理業務流程的優勢,抓住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改革的機遇,創新環境管理制度,構建以政府、企業、社會公眾為多元主體的環境污染防治體系,完善排污許可證制度,實行企業環境報告制度、信息公開制度、環境保護公眾舉報和參與制度,開啟污染物排放全過程一證管理新模式,有效推動已有環保管理制度的統一和銜接,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依托全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以及創新的環境管理制度,建立全國統一排污許可證登記信息管理平臺、統一污染物排放網上申報平臺、統一環境信息公開平臺、統一公眾舉報和環境違法處罰管理平臺和統一企業環境征信管理平臺,形成全國排污單位(污染源)最基礎、最權威、最核心的信息庫,集成、串聯、融合環境監管各領域業務系統,形成統一的整體,促進污染源粗放式的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提高環境監管能力和水平。
在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系統,環境衛星遙感應用系統、危險廢物運輸監控系統基礎上,綜合利用對地觀測技術、物聯網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全球定位系統技術、感知技術,結合地面常規監測、應急監測、日常統計調查等建立統一的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立天、空、地一體化的環境監測和監控信息獲取體系,涵蓋大氣、水、土壤、生物多樣性、森林、濕地、草原、荒漠化、生物、海洋等環境要素,覆蓋國家、區域、城市、農村、流域、湖泊等范圍,顯著提升生態環境信息的采集能力,支撐和服務于環境質量監測預警、環境形勢分析與宏觀決策,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
圍繞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生態四個方面突出的環境問題,以構建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評估體系、完備的環境執法監督體系、高效的環境風險防范和應急處置體系為要求,建立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監測預警對策系統、流域水環境質量監測預警對策系統、區域生態系統安全監測預警評估對策系統等重要信息系統建設,提高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各類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利用能力,創新分析研判的方式和手段,提高各類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提升宏觀調控和科學決策水平。加強環境信息資源的應用,提升區域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預測、預警和對策能力,提高政府履職能力,促進環境監管能力現代化。加強生態環境信息資源整合,促進跨部門、跨層級、部門內部信息共享、互聯互通和業務協同,初步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行業政府部門數據向社會開放。
以服務社會公眾為宗旨,依托統一的政府公共服務平臺,充分發揮移動互聯網絡的優勢,打造不受空間、地域限制的,高效便捷的、多種渠道的環境信息網絡服務平臺,推進政府部門電子政務走向一體化,為公眾提供一站式服務,實現跨部門、跨層級的環境審批業務網上辦事,實現政府部門之間業務高度集成和協同,實現跨部門、跨層級業務無縫銜接,提高網上辦事效率,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在充分發揮政府網站信息公開、政民互動、在線服務三大功能作用的基礎上,創新政府部門服務方式,推出政務微博、政務微信、政務微門戶、政務APP等多種形式的服務渠道,為公眾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
以全面實現環境信息資源的集中、統一管理為要求,加快整合生態環境信息資源,建立環境信息資源中心和信息共享平臺(data.mep.gov.cn),推動環境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和互聯互通,推動環境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為環境管理、政府決策、環境信息公開提供全面的、多層次的環境數據服務。逐步開放環境保護部門擁有的數據,并與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企業擁有的大量行業數據相結合,形成大數據,以此改進政府治理方式,提升政府管理效率。通過環境信息資源統一集中,深化環境信息資源融合和應用,擴大環境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范圍,提高環境信息的統計能力和應用能力,環境信息服務于環境管理和宏觀決策能力明顯增強,重點業務應用系統互聯互通水平顯著提高。
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和要求,依托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和基于云服務的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平臺,完善國家環境信息網絡和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成覆蓋國家、省、市、縣和重點鄉鎮的信息網絡和環境保護公共云服務平臺,借助公共云服務平臺,承載生態環境保護信息資源和業務應用系統,形成統一的環境保護網絡和數據傳輸通道、統一的數據存儲和管理平臺、統一的支撐和運行平臺、統一的安全體系和系統運行管理體系,提高生態環境信息的傳輸、存儲管理和安全保障水平,滿足政務應用、決策分析和信息服務的需要。
針對環境信息化是一項綜合性的、全局性、長期性的工作,以及當前環境信息化碎片化的現狀,加強環境信息化組織機構、工作機制、管理制度建設,探索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首席環境信息官制度(CIO制度),對應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成立環境保護部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及辦公室(部網信辦),推動信息化機構由技術支撐部門向管理支撐部門轉型,增強信息化的統籌協調能力。參照歐美發達國家和國內其他部委模式,成立類似于信息化推進司的信息化綜合部門,成為決策之下、業務之上的一個綜合性管理部門,成為行政管理的核心部門,統領環境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統籌環境信息化發展規劃,統一建設環境信息化應用系統。
[1]洪毅,杜平.中國電子政務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十八屆三中全會輔導讀本[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3.
[3]魏斌.深化電子政務應用 推動環境監管創新[J].環境保護, 2013(11): 39-41.
[4]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印發“十二五”國家政務信息化工程建設規劃的通知(發改高技[2012]1202號)[EB/OL].[2012-05-05].http://www.gov.cn/gzdt/2012-05/16/content_2138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