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郭文靜
淺述錢莊業的興衰變遷及其對現代金融發展的啟示
山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郭文靜
摘 要:明代產生的錢莊業是古代發展最為完善的金融機構。它的發展歷經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階段,初期以經營貨幣兌換為主要業務,于清后期發行莊票開展貸款業務,大量從事買辦業務,擴大了我國國內市場的商品流通和國際市場的對外貿易;民國后期,由于世界金融危機及政府“統制政策”,錢莊逐步走向衰落。作為本土的金融機構,錢莊在長期內對我國金融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它的發展歷程也對現代金融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信貸機構 興衰變遷 借鑒啟示
錢莊從產生到衰落歷經了明末至民國中后期大約四百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它對我國對內商品經濟和對外國際貿易的本土產品輸出等發揮了重大作用。從微觀經濟單位來說,錢莊為個體居民進行不同的貨幣兌換提供了便捷,并為當地商人提供信用貸款進而獲取更多的利潤;從整個宏觀經濟體來說,錢莊活躍了我國對內對外的商品市場經濟,促進了社會福利水平的整體提升。四百年多年的歷程中,中國經濟與社會形勢發生了重大變遷,迥然不同的外部金融環境給予了錢莊完善的金融功能和金融結構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給它帶來了生死存亡的外部威脅。
錢莊,即“賣錢之經濟鋪”,也稱錢店、錢肆、錢鋪,是我國典型的舊式信貸機構。筆者認為金融中介機構錢莊職能的衍變歷程也可以被稱作是金融創新。從宏觀層面來說,錢莊發展的金融史橫跨古代、近代、現代,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外部金融環境的變化,錢莊的職能發生了重大突破,而這種重大突破離不開金融創新,從某種意義上說錢莊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金融功能創新的歷史。
錢莊產生于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明清時期,這一時期錢莊的職能主要是經營貨幣兌換。明清時期,居民商品交易活動增加,政府規定民眾繳納稅負時需用銀兩,這為錢莊金融功能的產生提供了外部的原始環境。當時社會流通的貨幣混亂,包括銀兩、制錢、黃金等,一方面,錢莊從事銀錢兌換、錢錢兌換、金銀兌換,錢莊業主可收取傭金獲得利潤,另一方面,也為居民的交易活動提供了便捷。由此,人們對財富的使用增加,對錢莊金融功能發展的需求增加,反過來又因為錢莊的發展,便捷了人們的生活,也促進了財富的流動。這項業務逐步興盛起來,開設錢莊的人越來越多,逐步形成了錢莊這一行業。
清后期,錢莊突破傳統的貨幣兌換業務,開始發展新的金融職能——存貸款業務。由于戰爭頻發,接踵而來的外力沖擊嚴重擠壓了錢莊的生存空間。因戰爭簽訂的條約賠款導致銀兩儲備不足,銀兩開始無法適應經濟的快速增長,錢莊發展難以維系。為謀求自身的發展,錢莊開始突破傳統的貨幣兌換業務,轉向經營存款和放款,并發行一定的兌換券,即莊票,可見票即付或到錢莊兌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信貸機構。在國內貿易中,它為國內商人提供放款,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對外貿易中,它為外國商人鑒定金銀、兌換貨幣、清算財務等,日漸成為經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機構。清朝各資本帝國用堅船利炮打開了我國國門,由此我國經濟處于開放經濟體系下,錢莊也同時兼營匯兌業務,對我國對外貿易的資金在國際間的轉移提供了便捷。從簡單的貨幣兌換到經營存貸款,再到兼營匯兌業務,錢莊的金融功能逐步完善,成為我國古代金融職能最為先進的金融機構。
隨著我國近代商品經濟的新陳代謝,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錢莊日益發展,不僅業務功能逐步完善,組織制度發展也較為先進,出現了錢莊業的自我管理組織機構——錢業公會。這些機構功能分工日益明確,地域分布也十分廣泛,初步形成了我國金融體系的雛形。
在近代發展過程中,錢莊業已出現了匯劃莊、挑打莊、拆兌莊、零兌莊四種組織機構。其中,匯劃莊資金實力最為雄厚,可出具莊票,加入錢業公會,在匯劃會總員中可進行資金劃款轉賬,避免了資金清算的復雜過程。挑打莊在資本額總量上相比匯劃莊要少,經營范圍受到限制,與其往來的款項多通過匯劃莊收解。拆兌莊和匯兌莊的資本規模相比前兩者要少的多,其主要經營的業務是少量金額的貨幣兌換,并不承攬存放款業務。如此,錢莊發展經營有了更明確的市場細分和目標人群,各不同錢莊之間在競爭與合作中穩定發展,減少了各組織利益沖突和經濟事件的爭執。
在錢莊產生以后的很長一段歷史時間里,政府勢力較弱,錢莊業并沒有受到來自政府的監管。為維持錢莊業良好發展,當時出現了錢莊業的自我管理組織——錢業公會。錢業公會按照商業慣例制定了行業行為規范,各錢莊共同遵守規則,保證了錢莊發展的可持續性。第一,錢業公會制定了嚴格的準入制和退出制,不僅對進入錢莊業的經營者信譽進行盡職調查,還對經營不善退出錢莊業的錢莊進行破產清算,以盡量減少損失。第二,錢業公會制定了明確的機構獎懲制度,對于失信的錢莊會進行聯合抵制,這使得公會成員的利益得到保護,也更加促進了錢莊業自覺約束自身行為。第三,錢業公會業對于金融風險的防范和經濟恢復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1923年銀根緊缺時,錢業公會集銀數百兩,組織各錢莊進行資金融通,起到了“銀行的銀行”的作用,成為金融市場防范金融風險的有效緩沖機制。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應該適應社會環境,如果無法滿足變化的經濟社會的需要,那么事物必將遭到滅亡。對于錢莊來說,它從古代經濟發展而來,在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近代中國是一個動態的、被迫開放的社會,外國金融機構的進入和本國金融外部環境的巨變都對我國本土金融機構的發展造成了巨大威脅,錢莊在被迫變革中發展、完善,也在變革中最終走向終結。
總體來說,錢莊在發展中大致經歷了兩段較大沖擊的歷史歷程。
第一個階段發生在清朝末期,錢莊短暫衰落。當時戰爭頻發,社會經濟活動一片蕭條,一些富商富豪為避免戰亂紛紛逃至租界,于是錢莊也紛紛遷入。這些富商中不免有從事對外貿易的大買辦商。在買辦的溝通下,錢莊轉向外資銀行進行拆款,以彌補自身吸收存款能力的不足。錢莊自身資金力量薄弱,大量資金來源于外資洋行,這使得錢莊不得不依附洋行,錢莊面對戰亂尋求了新的發展方式,但這卻成為錢莊后期發展過程中的危機所在。由于戰亂頻發,洋行意圖控制我國經濟發展命脈,它抽離對錢莊的借款。由于錢莊資金周轉不靈,向企業收回貸款又存在時滯,所以錢莊發展舉步維艱。而由于企業留存資金歸還貸款,使得企業資金周轉不靈,貸款無法收回,貨物價格瘋漲,爆發了數次金融風潮。雖然后期錢莊又依賴于新式銀行的借款,但歸根結底錢莊始終沒有掌握吸收資本的主動權。
第二個階段發生于民國政府時期,錢莊走向了快速而全面的衰敗歷程。此次衰敗與第一階段不同,它受到來自本國政府的控制和打壓,包括行政手段、立法規范的約束及行業競爭的排擠,由于未能及時改組,錢莊在此過程中基本大多消失或少數生存下來的錢莊轉型為小型銀行。首先,當時世界銀價上漲,作為銀本位制的中國首當其沖。而我國銀價低于世界銀價,為應對套購銀元的情況,政府當局“廢兩改元”,但銀兩價格仍是很高。于是政府接連推出法幣政策。錢莊銀兩儲備不足,環境巨變,既不能像新式銀行一樣得到政府的資助,又收不到來自商業民間的貸款,同時還受到新式銀行的排擠,錢莊業一落千丈,各地錢莊接連倒閉,迅速走向了全面衰敗。但錢莊真正意義上的滅亡,是發生在建國以后,社會主義改造將所有民族工商業收歸國有,在歷史的長河中,存在四百多年的錢莊走向了終結。
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和消亡的歷史,錢莊在其興盛和衰落的歷程中,對現代金融發展具有較大的啟示。特別是目前我國開始逐步放開金融領域,這為解決我國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各種金融問題提供了現實的借鑒意義。
第一,政府應完善市場競爭機制,禁止行政壟斷。行政壟斷具有強制性,壟斷效益幾乎為零,帶來的負面影響巨大,因此應堅決禁止行政力量對金融市場的壟斷行為,對金融市場的管理,政府應發揮金融監管的宏觀調控作用,而不應參與市場經濟的具體運作。在民國政府時期,政府為增強金融集權,實行戰時“統制政策”,形成了“四行二庫一局”的金融體系,控制了全國的經濟命脈。雖然戰時“統制政策”對戰時經濟有積極的作用,但政策實施中后期壟斷資產多由四大家族控制,導致官僚資本的金融壟斷。一方面,壟斷導致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社會福利損失;另一方面也滋生了官官相護、權錢交易的腐敗現象,對國家發展極為不利。對于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狀況而言,政府應深入進行金融深化改革,放開對金融市場的過分管制,讓利率和匯率真正反映市場經濟的實際供求狀況,以營造金融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
第二,完善金融機構組織和管理機制。一方面,錢莊自身發展的內部機制存在重大缺陷,影響了錢莊的發展;另一方面,經濟社會中對于錢莊約束機制少,行為規范缺乏有效監督。
從內部組織機制看,近代錢莊多采取個人獨資和合伙制開設,一般合伙人數為2至10人,股東承擔無限責任。因此,錢莊股東人數有限,規模較小,而股東多為家族近親或世交,人事安排上任人唯親,帶有濃厚的家族色彩和封建性質。這種情況更是加劇了錢莊資本運營的不規范性。首先,錢莊自有資本極少,資金來源不穩定,依賴于票號、外資洋行、新式銀行的拆款。其次,錢莊資金積累少,錢莊每年的盈利并不做公積金,而是每年將利潤全部分給股東。再者,錢莊資本的使用極不合理,錢莊經理和職員的收入可以進行透支,資金浪費嚴重。從外部管理機制來看,由于從明末至北洋政府時期,政府勢力較弱,缺乏有效的政府監管機構,因此錢莊業存在某些市場不規范行為。如錢莊不采取抵押貸款,而多采用信用放款,進行超過存款數量的放款,資金鏈脆弱不穩定。
因此,對于我國現在的商業銀行發展,尤其是對經濟發展不發達地區的農村鄉鎮銀行,應注重銀行內部組織機制的建構,避免內部管理混亂。還應注意對商業銀行發展進行合理必要的監管,建立防范風險的金融機制,營造金融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
任何金融機構的發展都需要穩定的金融環境、健全的金融體系和完整的立法規范,我國目前金融市場發展雖然已取得了較為矚目的成績,但是其中仍不乏存在一些立法缺陷和管理漏洞。政府應當采取積極的措施,避免金融波動對于經濟發展的不良影響。而作為個體來說,我們應當遵守規則,而不濫用規則漏洞,杜絕惡性投機行為;主動認識當下的金融環境,掌握發展的必然規律,為我國的經濟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洪葭管.中國金融史十六講[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 姚遂著.中國金融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左海軍.近代錢莊業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中國錢幣,2014(3).
[4] 易繼蒼.錢莊業研究綜述[J].學術界,2008(128).
[5] 魏晉.清代至民國錢莊發展變遷研究[D].山西大學,2012.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6(c)-0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