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趙 紅 鄒德軍
高職教育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探索
——以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趙紅鄒德軍
摘 要:在分析行業背景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宏觀政策、地域因素和學校專業積累形成了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定位,開展了“職業素質培養+職業資格考證+職業技能訓練”融合、課證合一等人才培養改革。從實踐情況來看,相關改革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效率。
關鍵詞:會計 人才 改革
會計隊伍的數量及構成能反映會計市場的大小和社會對會計人才需求的程度,因而也是會計專業教育決策的重要依據。高職教育會計專業是會計專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自1986年設立以來連續辦學,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輸送畢業生近一萬人。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建設,為珠三角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會計技術技能型人才。近年來,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可以作為比較典型的高職教育會計專業改革案例進行分享。
1.1 政策層面——現代服務及其教育發展
按照國家2010年公布的《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國家規劃到2020年,我國會計人才資源總量穩步增長,隊伍規模不斷壯大。會計人才資源總量增長40%;會計人才素質大幅提高,結構進一步優化,會計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80%。因此,作為高等教育起點的高職層次教育,將承擔相當重的培養任務。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明確提出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中要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全面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這意味著現代服務業人才需求將會是廣東職業教育發展的重點,支持廣州市、深圳市建設區域金融中心,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和多樣化、比較完善的金融綜合服務體系。
根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廣東將要積極發展企業管理、法律服務、會計審計等專業服務。會計類專業人才是資本市場和企業總部日常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意味著珠三角未來需要大量會計類專業人才。從經濟總量、經濟結構以及重點行業的發展趨勢來分析預測廣東地區到2020年會計類專業人才供需缺口約37萬人左右。
作為現代服務業子行業的會計服務行業也必將從中受益。需要一大批包括高職會計專業類畢業生在內的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高技能應用人才。
1.2 地域因素——天河商圈企業聚集
天河路商圈作為廣州最繁華的商圈,其輻射范圍已超出珠三角區域,成為“華南第一商圈”。2010亞運會開幕前,天河商圈商業面積將超過100萬平方米,躍居全國面積最大的商圈。根據廣州城市總體規劃,到2010年天河區將發展成為廣州市21世紀中央商務(GCDB21)以珠江新城和天河體育中心周邊為核心的廣州中央商務區。功能以商務辦公為主,兼有會議展覽、賓館酒店、專業服務、文化娛樂、居住、高檔零售業。天河商圈企業將會大量聚集,這些企業興辦、運行等都需要會審及其相關服務。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位于天河區中央商務區的旁邊,占有地利優勢,能夠就近與相關企業共建會計專業,并提高會計專業社會服務能力。
1.3 專業積累——形成良好的“政、行、企、校”專業建設基礎
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在三十多年的教學歷史中,不斷積累教學資源,形成堅實的專業基礎。在上個世紀八十代隸屬有色冶金行業,按照企業需要為深圳市中金嶺南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韶關冶煉廠、凡口鉛鋅礦、廣東省韶關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業培養了有色礦冶成本會計核算人才,現在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畢業生成為這些企業的成本會計核算的主力軍,有些優秀的畢業生走向領導崗位。至今,成本會計(有色礦冶核算)仍然是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特色課程。
2003年,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根據珠三角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特征,在會計專業增設了涉外會計方向,專業方向定位在外向型中小企業涉外會計事務服務崗。經過八年的發展,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培養的涉外會計事務服務人才在廣州國光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廣州水產集團等外向型企業成為業務骨干,有些畢業生已經進入管理層。
2007年后,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根據珠三角經濟發展模式升級、打造世界級現代服務中心的發展預期,在會計專業培育會計、審計服務相關課程,以滿足珠三角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需要。會計畢業生已經進入會計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等會計、審計和稅務類中介服務機構工作,其中優秀畢業生進入廣東正中珠江會計師事務所、東方會計師事務所、廣東粵信會計師所等知名企業工作。以上情況說明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方向定位準確瞄準職業崗位,符合國家高職高專教育的要求,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圖1 會計專業方向發展軌跡
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會計是廣州電子會計學會和廣州商業會計學會的成員單位,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與廣東省財政廳、國有資產管理局、廣州市勞動局、天河區勞動局保持良好的業務合作關系。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在師資隊伍、教學場地、實驗實訓基地,教學改革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基礎。目前會計專業全部專職教師均具備雙師型素質,其中高級職稱有6人,其他教師均有講師以上職稱;會計專業建設手工會計模擬實訓室、電算會計實訓室、ERP實訓室、電子商務實訓室等多個功能齊全的現代化實訓場地,2012~2015年投入150萬專項資金建立了會計綜合實訓室,購買了相應的實訓軟件,改造了其他實訓設施,強化了會計專業實訓平臺,此外還擁有600平方米備用實踐教學場地。校外實訓基地有廣東粵信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廣州電子集團有限公司、金蝶軟件(中國)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燕塘牛奶有限公司、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等知名企業。
會計專業以廣州市天河商圈的企業會計崗位技能及素養作為主要職業教育目標,重點培養出納服務崗位、會計核算服務崗位、財務管理服務崗位、會計監督服務崗位、審計服務崗位、稅務申報與籌劃崗位、工商注冊服務崗位、海關報關報稅服務崗位等職業崗位要求為目標,已經逐步形成“學校+企業”雙主體育人的辦學模式,“職業素質培養+職業資格考證+職業技能訓練”三融合的課程體系,實施“工學交替、教學做”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簡稱“123”人才培養模式。
2.1 形成了“學校+企業”雙主體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初步方案,組建35家校外實訓基地
每年提供430多個頂崗實習崗位,近三年合作單位已接受畢業生就業789人;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聘請行業企業兼職教師45人,承擔實訓教學任務和指導畢業論文。
2.2 將“職業素質培養+職業資格考證+職業技能訓練”三者有效融合,推行“雙證書”制
第一階段(第一、二學期):職業道德培養+專業基礎課程學習與實訓+會計從業資格考證+會計基礎工作綜合實訓(第二學期集中訓練3周)。
第二段(第三、四學期):專業核心課程學習與實訓+助理會計師考證+初級會計工作綜合實訓(含會計電算化、手工兩個階段,分別在第三、四學期期末各集中實訓2周)
第三階段(第五學期):職業拓展能力課程學習與實訓+專業綜合實訓+專業技能認證+財務工作綜合實訓(第五學期集中實訓8周,聘請校外專家擔任指導教師)。
第四階段(第六學期):綜合頂崗實習+畢業論文
2.3 推行了“認知實習+課程實訓+手工、電算仿真實訓+真賬手工實訓+綜合頂崗實習+畢業論文”
六個環節層層遞進的、體現“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組織模式,頂崗實習不少于6個月,真賬實訓占實踐教學課時的40%。
2.4 初步形成了“學校、行業企業、社會”三元質量評價模式
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考核,以學校評價為主;對學生專業技能、綜合素質、學習能力和發展能力的考核,以行業企業、社會評價為主。
3.1 校企共同開發基于中小企業會計崗位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通過“校企雙主體”共同育人,立足中小企業會計崗位,按會計核算過程和崗位能力形成與拓展需要構建課程體系,形成了科學的模塊化課程結構。參照“雙證”開課程,融入會計從業資格證、會計專業技術職務資格證等職業標準的內容;由理論教學、課堂實訓、課外實訓三個子模塊構成“三重教學”;培養職業通識能力、職業基礎能力、職業崗位能力和職業拓展能力等4種能力。實現課程教學理實一體化,保證了學與做的互動推進;內外結合、三層雙軌的實踐教學體系,實現了職業“技能遞進”;“課證融合”的課程設置,實現了教學與職業能力要求的零距離。
3.2 對接會計崗位制定核心課程標準,遴選課程內容。
根據區域經濟特色和國家、省市發展規劃,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人才培養重點主要是面向珠三角地區的眾多企業會審服務業務發展人才需求,企業和會計中介機構的精核算、會管理的高素質技能型會計人才。就業面向的定位要求本專業學生必須具備在中小型企業等單位一人多崗、多崗兼顧的能力。本專業成立由校內外權威專家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深入研究會計職業崗位及崗位職業標準,形成職業標準手冊,依據崗位職業標準構建職業性的課程體系及課程內容,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對接。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全體成員共同進行出納、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和會計監督等會計典型崗位能力分析,基于“崗位導向”,確定崗位知識范圍和基本技能,根據相關崗位職業能力的分析,創建理實一體的課程體系。以會計崗位能力為依據,以崗位工作過程為導向,將整個課程體系分為基礎素能、核心素能和綜合拓展素能三個模塊。基礎素能模塊主要開設公共課程、職業基礎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發展能力及遵紀守法意識;核心素能模塊針對主要就業崗位開設“教、學、做”一體化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核算能力和管理能力;素能拓展模塊主要為畢業生在相近的崗位(群)就業和以后的就業崗位能力提升及企業多方向的人才需求而開設的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適應能力、應變能力、溝通能力、交流能力、創業能力、意志品質、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
4.1 完善了相關政策措施,教師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會計專業得到了學院的支持,加大了教師外出實踐的工作力度。制定并完善教師外出鍛煉的相關工作制度,提高教師外出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院級重點專業建設期間會計專業基本上所有的專職教師都下到了企業一線進行培訓。
4.2 加強“雙證書”考試組織和培訓的工作力度
落實了學生職業資格證書考試教研室分工負責制,選派專業知識豐富、教學經驗熟練的教師擔任輔導教師,提高單項職業資格證書考試通過率。制定輔導教師獎勵政策,對通過注冊會計師單科考試的學生實行獎勵政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水準。
4.3 加大了實踐教學條件建設的投入
在學院配套資金的支持下,提高了現有實訓室計算機的配置率,新建了兩個現代化的實訓室,充分滿足學生校內實驗實訓的需求。
4.4 加強了產學研結合工作力度
邀請全國或全省知名學者、企業界人士作為本專業的兼職教授,并且還邀請了校外專家來校開展講座經常化、制度化。利用會計研究中心等內部機構作為教師服務社會、企事業單位及提高實踐水平的平臺。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應加強研究和探索,有利于提高職業資格證書通過率和學生職業技能的自編教材、實訓教材還有待于進一步開發。
4.5 擴大了師資隊伍數量,培育優秀教學團隊
在2011年學校進駐新校區,招生成倍擴大的情況下,適當擴大師資隊伍數量,形成師資隊伍年齡老中青、職稱高中初的梯次發展格局,建立了一支年齡、職稱、學歷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充分發揮專業教師在特色專業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培育省級優秀教學團隊。

圖2 會計特色專業建設措施及效果示意圖
4.6 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培養
畢業學生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更具有良好的倫理道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修養。依據會計職業工作市場認可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和會計系列職稱及職業資格證書的特點,結合訂單培養和“雙證書”制度的要求,將會計專業課程的設置與會計職業考證直接對應,既有專業基礎課程與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對應,又有專業技能課程與會計初級技術資格證書的對應。通過三年的大學培養,使學生具備了適應行業崗位的職業技能資格,提高了學生的核心競爭力。2010屆、2011屆畢業生會計從業資格證的通過率均為100%,初級職業資格證書的通過率為45%。
4.7 畢業生就業與社會聲譽
會計專業的學生以扎實的專業技能,良好的綜合素質,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從就業一年的情況反饋,各用人單位對會計專業的學生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吃苦耐勞、善于學習、善于溝通,專業基礎扎實等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為會計專業和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都贏來了極高的聲譽,近三年來就業率達100%。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Z].2014(05).
[2]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教發[2014]6號)[Z].2014(06).
[3] 姜大源.提高現代職教體系學科地位[N].中國教育報,2013-10-01.
[4] 邢暉,李玉珠.高職進入內涵式發展階段——全國百余名高職校長透視職教發展[N].中國教育報,2012-09-04.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6(c)-17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