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土河治理工程是萊蕪市委、市政府確定的2014年度“456”重點工程之一,針對紅土河公園基礎設施陳舊、服務設施不配套等問題,市級綠化管理部門共同投入,更新和完善了給排水、電氣、地坪等基礎設施,完善了標識標牌、垃圾箱、園椅園凳等服務設施,同時結合市民需求,擴大、歸并了部分活動場地,為公園增加文化內涵和主題。
關鍵詞:發現;保留;改造;提升
中圖分類號: TU984.18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 DOI編號: ? 10.14025/j.cnki.jlny.2015.01.055
1項目背景及現狀分析
1.1項目背景
本案位于紅石公園的南端,紅石公園始建于1987年,代表著20世紀公園的典范。而此次設計將傳承古典園林的精髓,融入新型的重視景觀元素,寓意著時代的傳承與發展,是重要的城市景觀展示平臺。
1.2規劃建設內容
萊蕪市紅土河景觀提升工程位于魯中大街以南、鵬泉大街以北、長勺路以東。北臨紅石公園,東靠新東方華庭居住區。項目總設計面積為31248.7平方米,其中水體面積17240平方米,綠地面積13768.7平方米,公共衛生管理房兩座,面積為240平方米。
1.3項目現狀分析
1.3.1劣勢 現狀設計地塊只有一個景觀入口,并且入口較小,無明顯標志物,不能滿足人流量需求;現狀地形地貌錯綜復雜,該地塊兩側地勢高而中間水系低,高差達到7米。駁岸以規則式硬質駁岸為主,形式較為單一;沒有明顯園路,生活垃圾泛濫,場地大部分地被植物無人管理,雜草叢生;河道水生植物分布不均,參差不齊且品種單一,水污染嚴重;有石板橋2座,硬質鋪裝場地1塊,形式陳舊。雙亭基礎一個,未建設完成,較破舊。
1.3.2優勢 原有高大喬木保存較好,冠幅飽滿,樹形優美,豐富的樹種和景觀組合,植物利用價值高;盡管水污染嚴重,但是水資源較為豐富,加以處理可提升景觀;原有駁岸部分較為完整,可直接利用,園內湖石姿態優美,可改造為湖石駁岸;原有陳設,如平板橋、拱橋、雙亭基礎,親水性佳,直接改造可降低成本。
2規劃總體思路
秉承“自然的、生態的、健康的、休閑的”思路,將公園設計成為豐富多彩的親水休閑水景園林。在此基礎上挖掘“富有萊蕪地域風情與民族民俗風味的”元素,營造出“世外桃源”的意境。
3規劃構思原則
注重景觀的均好性,作為以水景為主要特色的園林,重點是擴大水系的延伸范圍,達到每一個組團、每一個景點都有水景,即有水可看、有水可玩;控制水面面積,縮小湖面及大型水景的體量,景觀以小巧、別致為主要特色;注重水景的多樣化,使不同風格的水景遍布整個游園,以營造豐富的水景園林特色;增強水景的可參與性,可直接親水,而不是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同時注重親水的安全性;加強景點之間的有機聯系,以道路和主要水系為主線,形成明顯的景觀序列,貫穿整個游園。其中的每個景點相互呼應、相互襯托,同時又各具特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使整個游園的景觀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以水景為主,同時充分利用聲音、色彩、質感等景觀要素,營造豐富多彩的景觀特色。
4總體布局與總體景觀設計
4.1功能分區
根據場地的特色,公園總體上可分為南北兩個部分(以沁芳廊為界),北部具有明顯的城市肌理和功能性,集中體現實際的文化內涵;南部則以自然的水、草、樹林空間,南北對比,而又有呼應,中間的水面成為南北兩部分分割和連接。根據具體功能,公園分為入口景觀區、濱河景觀區、安靜休閑區、親水活動區、自然生態區、娛樂休閑區等六大功能區。
4.2道路系統
充分利用原有水面,沿原有河道分為河東、河西兩條主要園路,北部由沁芳廊連接兩條主路,南部由凝香亭銜接兩路,使主園路環路貫通;北部地勢高差較大,連接主入口廣場和園區的道路,以臺階步道為主,與傳統造園手法完全不同,也不同于西方形式造園手法。多采用臺階和休息平臺,形成自由簡潔、生動明朗的現代風格;南部為自然式、流線形道路系統,與北部形成對比。同時有凝香亭橫跨水面,將東西園路相連接,與北部相呼應。
4.3廣場
由于本地塊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原因,設計北部入口廣場兩個,南部一個,中部一個,四個入口廣場各具鮮明主題和特色,分別為清韻廣場、湖山在望、疏影春暉及浮香攬勝。在滿足居民休閑活動的同時,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體現了萊蕪市特有的人文精神。
4.4建筑
園林建筑主要有北部的沁芳廊及南部的凝香亭,結合具體環境,均為古典造型。兩組建筑都躍然于水面之上,輕巧而又不失穩重。既滿足了交通要求,又給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北部木棧道橫跨水面,蜿蜒曲折的造型不僅給人以巨大的視覺沖擊,而且還通過魯中大橋,使原有的紅石公園與該設計地塊有了較好的銜接。園區內有紅石假山、景石、石鼓、石書等標志性小品,雕刻文化名言,最大限度地挖掘了當地文化,較好地將環境景觀與人文景觀結合在一起。
4.5綠化
由于本地塊是改造地塊,將原有較好的植被保存下來,河西岸形成大樹成蔭的良好景觀,在其基礎上,加以升華,改造成碧波觀景景點。河東岸主要為新建地塊,岸邊栽植垂柳、碧桃、水杉、紫葉李、大花美人蕉、鳶尾、玉簪、萱草等植物,形成色彩繽紛的濱河花帶。凝香亭以南主要以疏林草坪為主,較好地體現了自然原生態景觀。水邊水生植物群落,主要是沿駁岸栽植水生鳶尾、菖蒲、千屈菜、水蔥等,豐富了駁岸景觀。在沁芳廊兩側栽植大量荷花,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的景觀效果。在局部靜水區域,栽植睡蓮,生動有趣。總之,豐富的植物配置將公園打造成了“春花夏蔭,秋艷冬綠”的生態綠地。
作者簡介:呂娟,本科學歷,萊蕪市園林管理局,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園林規劃與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