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鑫
摘 要:盡管有著截然不同的經濟和教育體制,中法兩國的高校畢業生卻同樣面臨著就業困難。法國在促進年輕人就業方面的研究和實踐開始得很早且取得了很多成果,但開始“職業融入”的原因是什么?中國也開始重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并在各個方面著手改善,其背景因素又有哪些?
關鍵詞:法國;中國;高校畢業生;職業融入;背景因素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005-02
“職業融入”一詞即法語“insertion professionnelle”,而在中國則更多使用就業指導一詞。兩者相比,筆者更傾向于前者,“職業融入”無疑更為人性化,且涵蓋面更廣,時效性更長。憑借在對促進年輕人就業方面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相對于中國而言,法國開始得更早,有著更多的經驗并且取得了很多成績。為促進畢業生的職業融入,法國高校、教育研究人士以及企業方在文憑建設方面做了很多舉措,那么為何要推動“職業融入”,筆者從中法兩方進行了研究。
一、法國
1、法國年輕人就業難
年輕人的就業困難在法國社會是一個持續存在的問題。二十一世紀剛剛結束的十年,沒有例外地,這個問題仍然困擾著法國年輕人與法國社會。上世紀90年代末,即從1997年到2001年,歐洲曾經歷過一場短暫的經濟增長期,由于歐洲經濟的回彈以及就業市場工作崗位的需求增加,法國年輕人的就業情況曾取得明顯改善,失業率下降。而法國政府頒發自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就業政策(職業培訓,針對特殊或需要幫助的人群,政府還推出了援助型公共崗位,如公益團體的一些工作崗位等。此外,法國的就業政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在減少工作時間方面推行了各種形式的“實驗”,繼而于90年代末期頒發《奧布里法》并在全國實施,最終于2000年將每周勞動時間從39小時縮短為35小時;而另一方面,減少社會保險的各項支出,使得勞動力成本降低。)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就業并且減少了與歐盟其他國家在失業率上的差距。然而自2001年起,就業情況卻逐漸惡化。
2005年,法國15至24歲年齡段的就業人群失業率高達22%(此處的就業人數僅占次年齡段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其他的則還在學校,尚未就業),是全法平均失業率的兩倍多(2006年,全法平均失業率為9,6%),并且這個數據比歐盟大多數國家都高。以2006年法國國家統計及經濟研究所公布的調查數據為例,法國15至24歲年齡段的就業人群失業率為21.8%,在調查的十五個國家中位居第四,最低的荷蘭僅為8.0%。
2、法國公立大學和大學校的兩極分化
1989年通過并頒布的《教育指導法》表明了法國人提高受教育水平的決心,該法案規定了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原則,并確定了80%應屆畢業生通過高中會考的目標。自此,中等教育中高中階段的學生數量迅速增長,獲得應屆高中畢業文憑的學生數從1985年的不到30%增加至1995年的62%,此后一直基本保持在這個數據,波動不大。
由于高中畢業生人數的增長,高等教育的免費及免選拔,大學生人數立即增長。大學門檻降低,能夠成為大學生不再是普通高中畢業生的專利,專業技術高中畢業生,甚至職業高中畢業生都可入學。在此基礎上,法國大學生人數從1980年的一百一十七萬猛增至1995年的二百萬,以后一直穩定在這個數字上。這個數據在世界上屬于中等水平。
然而,法國的高中教育同高等教育一樣,提供分科教育,匯集了各類學科,即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及專業技術教育,盡管獲得各類高中畢業文憑的學生都可以上大學,但某些文憑會對學生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后的專業選擇有利,也正由于此,不同學科的學生在取得高中畢業文憑后,會選擇不同的出路。大部分學生進入法國公立大學學習;少數高中畢業生會留在高中預備班繼續學習,準備大學校的入學考試;此外,還有高級技師班,只招收技術高中最優秀的畢業生。
大學校(Grande école)創立于十八世紀的大學危機時期,也可譯為高等專業學院,是法國對通過入學考試來錄取學生的高等院校的總稱,考試錄取率很低,每年能進入大學校接受教育的人數僅占高中畢業生人數的10%,他們在高中畢業后須經過平均兩年的預備班學習,然后接受嚴格的大學校選拔考試。目前法國大學校的在校人數達二十萬,涉及所有學科。有一部分大學校的建校初衷就是為國家培養最優秀的國家高級官員,如最負盛名的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cole normale supérieure),巴黎綜合理工大學(?cole Polytechnique),圣·西爾軍校(Saint-Cyr),為培養檔案管理和國家遺產保護人員的法國國立文獻學院(?cole des chartes),專門培養國家高級官員的法國國家行政學院(?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現在,這些大學校在保持原有教育方向的同時,大部分都擴大了教育范圍,并且學生畢業后不一定必須去國家部門服務。與此同時,商科類大學校如巴黎高等商學院(HEC),法國高等經濟商業學院(ESSEC),法國高等工程師學院(ENSI)吸引力越來越多的考生,企業對這類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相較于大學校畢業生的“搶手”,公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則困難許多。
二、中國
1、高校畢業生數量的大幅增加
1999年起,我國高校擴招開始,高校入學生數量自此開始逐年增加,這個轉變意味著中國的高等精英型教育向大眾型轉變。擴招使高中畢業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增加,難度降低,同時,也使得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不得不面對日益困難的就業問題。中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升高,加上歷年積累下來的畢業生,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待就業群體。部分人認為大學擴招造成人力資源市場供大于求,加劇就業競爭。但高校畢業生樹量與我國的人口總量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并沒有過剩。
2、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中國社會一直存在的問題,相較欠發達地區,發達地區的勞動力市場更有活力且更有吸引力。相應地,高校畢業生給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有利于這些地區的發展,卻進一步加大了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
3、經濟結構調整對高校畢業生素質要求的改變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的逐年開展,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也進一步顯現。高校的學科結構在一定程度上不完全符合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每年有很多企業和用人單位招聘不到符合需求的員工,但同樣地,也有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首先,專業設置,培養模式不適應市場需求;其次,課程體系設置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尚未完全改變。
盡管有著不同的背景因素,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困難在中國和法國這兩個國家都是社會一大重要問題。法國高校在職業融入的實施與研究方面,比中國高校走得更久,因此筆者也將在今后深入此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對中國年輕人的職業融入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 Les établissements denseignement supérieur [R] .Guide pratique,2002(5).
[2] Comment faciliter lentrée sur le marché du travail des jeunes dipl?més issus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 [R].Cercle Vinci.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