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成
2014年的中國樓市,在限購與松綁“齊飛”中延續著調控的主題。
一方面,是部分城市房價依舊延續著強勁上竄的勁頭,另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城市面臨房產交易“跌跌不休”的窘境。
實際上,今年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住建部部長姜偉新便在“兩會”間隙透露,今年房地產政策的關鍵詞將為“雙向調控”。
所謂“雙向調控”,是指在中央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過渡期”內,實施“托底蓋帽”的雙向調控方針。其中以政府提供最基本住房保障為“托底”,以抑制因過度投機導致的房價過快上漲是“蓋帽”。
而在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對不同城市“分類調控”,強調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針對性”。在制定2014年房地產調控的總體思路時,住建部則以“穩控房價”代替了以前被頻繁使用的“遏制房價過快上漲”。
這樣的變化,會使地方政府逐步減少行政性手段對當地房地產市場的干預程度。與之相對應的是,2014年以來,住建部并未提及要求各地方制定房價控漲目標。
是進一步回歸市場,還是鞏固行政力量干預?
取消限購收效甚微
在外界看來,盡管取消限貸已近乎回到申貸“零門檻”,加上取消“限購”,也屬于利好,但要再掀起購房熱潮,談何容易?
當初出臺限制政策,意在限制住房投資投機,擠出房地產中的“泡沫”。在當前房市轉弱、房價預期下跌情況下,投資投機需求已基本消失,因此,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取消限購對房地產近期的影響極其微弱。
國家統計局科研所數據質量研究室主任余根錢認為,“目前的情況是房地市場成交量持續下降,住房供給過剩,庫存壓力較大,房價剛性上漲預期被打破,房價進入有漲有跌的新階段,依靠房價上漲推動的投資投機需求已大幅減少,以前的投機性購房開始回吐。既然投資投機需求已經很少,那么受限制的投資投機需求就更少,而取消限購只能使受限制的需求釋放出來,因此取消限購在現階段的作用很弱。”
可供佐證的是,中原地產調研報告指出,針對成都、福州、濟南、杭州等放松限購的13個典型城市調查顯示,放松限購對成交量有實際影響的只有5個城市,其余8個城市成交量并沒有回升,甚至有所下降。杭州、寧波雖然短期成交回升,但長期效果仍有待觀察。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名譽副會長朱中一則高度肯定本輪調控的作用。他表示,限購、限價等行政性措施在短期內對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有作用,居民的購房需求逐漸趨于理性,自住性需求成為市場主體;另外,保障性安居工程力度的加大,有力地緩解了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推動了住房供應結構向“政府?;?、市場滿足多層次需求”的轉變,“雙軌制”的住房體系已初步建立。
朱中一強調,樓市調整是一種正常的情況,“我們要正視一種新的常態,那就是房地產增速將來肯定會逐步放慢?!彼鲝垼鄙蠌V深四大一線城市有其特殊性,目前還不應該放開限購,“一線城市社會公共資源多,大家紛紛向北上廣深涌進,而現在國家對特大城市還有規模控制問題?!?/p>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從城市定位角度進行了分析:一線城市今年放松限購的概率幾乎為零。從政治層面看,一線城市是中國城市經濟的代表,需要在政策執行上謹慎。幾個一線城市也明確表態要繼續維持限購格局,這樣一來,限購松綁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從市場角度看,雖然成交量和價格出現下滑,但這只是暫時的現象。從根本上說,一線城市的供應量遠遠跟不上成交量。如果一線城市要救市,在戶籍制度放松等方面稍微松動,就能釋放出大量的需求。
回歸市場是大勢所趨
不過,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鄧志旺卻認為,松綁對刺激低迷樓市將會起到一定作用,他說:“全國性調控政策有兩個,一個是各市相繼出臺的‘限購,另一個是央行出臺的‘限貸,現在除了一線城市之外,其他城市基本都取消了‘限購,而‘限貸也于國慶前夕取消了,這對當下的樓市,肯定能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p>
鄧志旺分析說:“要一分為二地看,對于內地二線城市來說,因為沒有改變供過于求的局面,市場供應量過大,而實際需求跟不上,所以總體來看,估計效果有限。而一線城市怕房價過快上漲,沒有取消‘限購,所以取消‘限貸后,估計會有一定作用。對首次置業、改善需求的房貸予以松綁,估計這種需求占20%-30%,肯定會釋放一些出來,而且這種需求將是長期性的,預計將會帶動北上廣深需求增長,價格也將會略有上漲,相對于二線城市,作用將更加明顯?!?/p>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執行院長傅蔚岡認為,房價下滑和限購沒有必然聯系,“限購確實是抑制了不少‘炒房和投機性購房,但是今年以來房地產價格的下降是因為‘限購所導致的嗎?那倒未必。目前很多房產銷售平淡甚至下滑的城市并沒有采取限購措施,而那些采取限購的城市房產價格也未有多大幅度的下降。但限購確實對一部分人產生了影響,也就是‘剛需人群,這部分人群看著房價在調控中越漲越高,而自己卻無法加入其中?!?/p>
在鄧志旺看來,北上廣深遲早要取消限購,只是時間問題,他說:“‘限購政策肯定是要取消的。因為,這項調控政策不是一項長期政策,且不太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它是一項在市場壓力下出臺的臨時性政策,等替代政策出臺之后,最終是要取消的。”
房地產稅才是破題之選
從開始呼吁“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到后來動用財政手段,“市場回歸”演變為“救市重來”,在這種充滿波動的政策變化中,市場不僅沒有收獲信心,反而愈發焦慮不安。
在許多觀者看來,用房產稅替代一刀切的“限購”,才是順應市場,讓房地產回歸常態的破題之舉。
北京媒體人馮海寧表示,其實,我們與其關注限購政策松綁與否,不如關注房地產稅立法進程。雖然說眼下限購松綁有一定關注價值,但限購畢竟是一種臨時性政策措施,遲早是要退出的。而取代限購政策的必將是相應的稅制,所以,關注房地產稅制建設似乎比關注限購松綁不松綁更有意義。一旦房地產稅法出臺,限購政策就該退出舞臺了。
財經作家陳志龍認為,國家已經在積極落實相關工作。放開限購—不動產信息登記聯網——物業稅出臺,這三點一線的邏輯是嚴密的。這也證實,房地產調控未來的大方向,將是以房產稅等經濟手段逐步替代“限購令”的行政手段,真正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他說,稅收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工具。在收入增長乏力的當下,物業稅對探索資產保有環節源源不斷的新稅源、推進社會公平邁出了重要一步,是稅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對地方政府來說,也提供了除土地收入之外的穩定的新收入來源,從各地模擬運行的反饋意見看,表態都是“堅決擁護”的。如新浪財經意見領袖50人經濟論壇文章所述,在現行財政體制下,地方“蛋糕”挪騰空間窄,而公共財政剛性支出大,增加一個新稅種,開辟一塊新稅源,雖有陣痛,但長遠看都是舉雙手“點贊”的。
從成熟市場的經驗來看,房產稅開征意味著地產大牛市的終結。德國開征房產稅后20年房價未漲。今年來,物業資產價格停止上漲,觸及天花板,曾經帶來過激動人心的“紙上富貴”的資產面臨修正,市場預期也可能隨時會出現逆轉,而價格正是預期的反映。endprint